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5-6016688

投稿信箱:ytnews@dzwww.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烟台音乐网 > 音乐漫步

去旋律生长的土地上寻找

来源:中国艺术报   编辑:怡梦   2015-06-28 15:43:00   作者:怡梦

    ——记中国音协副主席、中国交响乐团团长关峡深入云南采风创作

  “现代社会,人们的感觉比较麻木,想感动非常难。在北京,每个人好像都很坚强,但真正走下去了,其实非常脆弱。当艺术家面对面地接触一个留守儿童、一个质朴的农民,很多都是眼泪汪汪的,为什么?我们平时通过微信、微博等媒介看到他们,是很间接的,但面对面获得的感受是发自内心的,艺术家一定要深入到生活中去。我们不能把他们接到北京来,比如我们把哈尼族的‘开秧门’搬到北京来,脱离了当地的山水,感觉就不对了,就不是它了,必须身临其境,才能寻找到发自内心的感动。”中国音协副主席、中国交响乐团团长关峡在谈到前不久赴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采风的经历时,感慨颇深地说。

  关峡与云南的缘分很深,早在他读大学的时候,就听恩师赵行道先生讲述过五十年代徒步行走在云南大山里采集民间音乐的经历,恩师告诉他们,云南的民间音乐极为丰富,隔一座山就有不同的旋律、调式,云南由此成为关峡与几个作曲专业同窗的向往之地。“谁也没想到,往云南的路途是那么的艰难。”关峡回忆说,在上个世纪80年代,先是坐了三夜两天的绿皮火车,只有一个硬卧,大家轮流休息。到了昆明,再坐长途客车,走盘山公路。再往下走,就是徒步,早晨五点多翻山越岭,到傍晚六点多,终于走到了彝族村寨,那是第一次真正走到山寨里去,“全寨的人是看着我们走上去的,一走进寨子,立刻音乐大作,彝族同胞吹树叶,吹笛子,拨三弦,唱歌跳舞。他们生活清贫,却用最隆重的方式迎接我们,吃的是白煮肉,喝的是米酒,我们当时很兴奋,很激动,他们在一个200平方米的小广场上,载歌载舞,一直到太阳出来,又欢送我们离开。”如今回想起来,关峡意犹未尽,彝族人的好客,他们美好的音乐和舞姿,深深印在关峡的脑海里。“我们采集了很多当地的民歌,那时没有录音机、照相机,在寨中的那个晚上,没有电灯,他们太热情了,我们也来不及写下谱子,纯粹用脑子记。”

  而前不久的这次采风,时隔三十多年,虽然交通便捷了许多,但“上下颠、左右摇”,路途依然艰辛,当关峡再次走进那个彝族村寨,音乐一响起,竟和当年一样。“当年最漂亮的年轻舞者,如今已经是母亲。人变了,音乐没变,舞姿没变,彝族本真的文化形态还是那样。”关峡有欣喜,也有忧虑,这里的文化形态三十年没变,可是城镇化加深,再过三十年,会不会还是这样?“民间的音乐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不是来源于生活,而是它本身就是生活,比如哈尼古歌,从祖先唱到今天,从孩子出生唱到婚嫁丧葬,比如‘开秧门’是劳动中磨合出来的曲调,是边劳动边歌唱边舞蹈的形态,这些素材对于我们来说弥足珍贵,我们现在劳动和生活分割得太厉害,但他们保持了。”提到当地的歌声,关峡依然激动。“他们的音乐形态十分震撼人心,在山坳里,借助山的回响,三拨人多声部歌唱,同一时间,不同曲调,此起彼伏,现代技术的环绕立体声不过如此,几个合唱团也达不到那种效果,不走到那里听不到。”

  丰厚的艺术滋养令关峡、郭小笛、赵石军、邵恩等作曲家灵感泉涌,从云南回来的途中已经开始构思创作,他们将以哈尼古歌为原始素材,描述哈尼族千年中从西北不断迁徙到定居的历程,写他们的劳动、生活、风俗,天人合一的民族生态,写彝族同胞质朴的情感,三十年前采风创作的作品将得到扩充和丰富。关峡介绍,此次采风创作成果,将于明年1月献给观众,中国交响乐团为鼓励原创交响乐作品而创立的“龙声华韵”系列音乐会,将作为呈现平台。

  7月,关峡将再赴云南,参加中国交响乐团驻云南音乐创作基地的挂牌仪式,去年,已有一个创作基地在重庆挂牌,未来还将向厦门出发。“我们这个年龄的音乐工作者,对于深入生活的重要性是有切身体会的,每一个成功的作品背后,都有你自己独特的一种生活感悟,但有一些年轻人,在这方面认识淡薄,创作片面追求所谓的技术性,导致原创音乐的萎缩。”关峡还透露,以后这样的音乐创作基地会遍及东南西北,让更多作曲家根据个人兴趣爱好,有选择地深入下去,有想法地采集素材、创作作品,“作曲家个人的志向决定作品能否成功,没有个性不是好作品”。创作基地的设立,既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体现,也缘于中国交响乐团多次出访演出带来的启示。“世界太不了解中国了,我们乐团每年出国演出都发现,他们特别渴望我们演奏自己的作品,他们热忱希望听到当代中国的音乐,而我们的原创曲目积累太少。”

  关峡认为,创作独属于中国民族民间的音乐作品,旋律性是第一位的,每个地域、村落,都有不同的旋律,这些旋律的调式构成由五声音阶和当地语言的抑扬顿挫、地域环境等因素决定,作曲家要通过采风掌握它们,音乐写出来才是“那个味儿”。“你在作品里光说中国话还不行,这个人物是河南的,你就得说河南话,用河南式的音乐语言,你说的不是河南话,河南人不认可,你就失败了。”这不是一般的作曲理论能解决的,必须去旋律生长的土地上寻找。关峡以亲身创作经历佐证,比如,在交响乐作品的创作中,按照音乐学院里教的和声体系,给豫剧旋律配上西方和声就很难听,不对劲儿,要“拧巴”过来才对劲儿,这些现象没有人总结研究,只能自己感悟。“创作《滇池组曲》时,我问云南本地人,这听着是不是你们的,他们说是,才可以,好不好是一回事,是不是却是原则问题,写了半天,当地人都听不出来是他们的音乐,就不要指望能传播了。”

  “作曲家为自己的创作负责,很多作曲家令人敬佩,你不要求他走下去,他自己也要走下去。”关峡透露,为今年南京大屠杀纪念日创作“战争安魂曲”的作曲家王西麟已79岁高龄,为创作这部作品,独自走访成都、重庆、滇西、腾冲等多地寻找素材和灵感。“不有感而发绝不写,完全的模仿没有太大意义,作曲家个人不把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故事放进去,作品很难让人感动。”关峡希望和作曲家共同坚持这样的创作观念,在五年至十年的时间中,建立中国自己的交响乐话语体系。“当面向世界的时候,我们能拿出自己的作品,让各国观众喜欢、产生共鸣,受到其他民族的认同,有体系地讲述中国故事,让世界知名的音乐品牌,比如音乐节、音乐厅、交响乐团奏响中国风。”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