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5-6016688

投稿信箱:ytnews@dzwww.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烟台音乐网 > 音乐漫步

音乐与信仰的完美融合——20世纪的西方宗教音乐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编辑:班丽霞   2015-05-17 10:33:00   作者:班丽霞

  尽管西方音乐在某些观念和理论上可追溯至古希腊时期,但真正孕育并影响西方音乐长达千年的文化则始于中世纪的基督教。在17世纪之前的音乐历史中,宗教因素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早期音乐作为教会礼仪的附属和上帝信仰的表达,在仪式性与艺术性的冲突与融合中逐步发展,最终孕育出独具西方文化特质的艺术音乐。自18世纪下半叶起,伴随启蒙思想的传播和理性主义的兴起,基督教会在艺术领域中的影响力日趋衰落,曾经盛行数百年的宗教音乐体裁如弥撒曲、受难曲、经文歌、清唱剧等不再受作曲家青睐,歌剧、交响曲、奏鸣曲、协奏曲、艺术歌曲等世俗音乐体裁则获得了长足发展。时至今日,世界各大音乐厅的保留曲目依旧以这些体裁的作品为主。

  宗教音乐的发展并未断裂

  但是,宗教音乐在西方历史中的发展链条从未彻底断裂,各个风格时期均有杰出的宗教作品问世。在信仰危机最为深重的20世纪,仍有许多作曲家出于对人类命运的关切和精神世界的探索,执著地在创作中表达内心信仰的虔诚。如现代音乐的开拓者阿诺尔德-勋伯格,在其《雅各的天梯》、《摩西与亚伦》等多部作品中,传达先知意识、上帝观念和犹太情结。美国音乐学家戈尔德施泰因曾在一部名为《重塑摩西》的著作中,将勋伯格与卡夫卡、弗洛伊德共同视为20世纪的摩西,带领犹太人在欧洲旷野中寻找上帝应许之地。

  法国“六人团”的普朗克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虔信天主教,创作了《G大调弥撒曲》、《圣母悼歌》、《加尔默罗会修女的对话》等一系列宗教作品。在《加尔默罗会修女的对话》这部歌剧中,女主角布兰奇在信仰的感召下,最终战胜对死亡的恐惧,与其他修女一起走向断头台。冷酷的铡刀声在修女们宣誓殉道的合唱中不断响起,合唱声部的数量随修女逐个死去而递减,但信仰的力量在不断积聚,并在音乐戛然而止的瞬间达到升华。在记忆中,每次在课堂上讲解和欣赏这段音乐时,都有很多学生泪流满面。音乐与信仰完美融合的艺术作品对听者内心的冲击常常难以估量。

  20世纪70年代后,先锋派背弃传统、标新立异的势头有所减弱,越来越多的作曲家重新审视古典音乐传统,以新旧兼容的创作方式寻求当代与传统的对话。爱沙尼亚作曲家阿沃-派尔特就从先锋派阵营中果断退出,转向称为“钟鸣”风格的宗教音乐创作,在当今欧美教会音乐领域有很大影响。笔者与派尔特音乐的首次相遇,是在法国导演戈达尔的电影短片《在时间的黑暗中》。这部只有十余分钟的影片将十组看似互不相干的镜头拼贴在一起,展现出20世纪人类种种不幸的死亡瞬间。但在碎片般血腥混乱的影像背后有一种奇特的统一性,有人说那来自创作者与欣赏者内心的悲悯与反思。但这并非全部,因为悲悯与反思既不足以消除对死亡的恐惧,也无力安慰逝者的灵魂,人们只能在时间的黑暗中求告苍穹。影片开头,一个孩子问老人:“为何要在黑暗中点燃火把?”老人说:“或许是世界缺少光明,需要火把来照亮,用来驱走什么,带来什么……”当火光照亮孩子纯真的脸时,夜空中传来大提琴和钢琴的乐声,澄明、宁静,仿佛来自一个绝然相异的世界。当所有罪孽的瞬间都被时间的洪流淹没时,唯独它巍然不动,散发永恒而神圣的光芒。这首贯穿影片始终的配乐就是派尔特的《镜中镜》。

  派尔特曾因创作宗教题材的作品受到官方谴责和压制,80年代初被迫流亡德国。幸运的是,和很多杰出的流亡艺术家一样,在高压的政治环境下,派尔特受艺术创作的拖累而背井离乡,但在相对宽松的社会氛围中,也能通过艺术创作实现精神的返乡。用同为东欧流亡艺术家的米兰-昆德拉的话来说,这是一种“解放的流亡”。定居柏林至今,派尔特先后创作了70余部宗教作品,许多听过其作品的年轻人曾在网络上留下大量评论,其中有一位写道:“听派尔特的音乐就像在寒冷潮湿的冬天点燃一堆篝火,温暖而明亮。”

  传达对生命的敬畏

  有两部音乐纪录片曾在国内外产生很大反响。第一部是由美国简约派作曲家菲利普-格拉斯配乐的《失衡生活》(Koyaanisqatsi,1983年),有人译为“机械生活”,其实把片子的立意狭隘化了。片中有一对前后呼应的引子和尾声,画面是庞大的火箭发射升空,沉默的爆炸,渺小的残骸在太空中缓缓降落。音乐重复念唱片名Koyaanisqatsi,沉重而悲悯。这里的寓意很明确,即彻底失衡的生活只有一个结局——毁灭。主体部分的音画是以“加速度”的方式,呈现从宇宙旷野、沧海桑田到机械生产和现代都市的巨大变化,被工业发展所异化的人类与流水线上的产品呈现出相同的存在方式。

  另一部纪录片《天地玄黄》(Baraka,原意“生命本质”,1992年)可看做是《失衡生活》的续篇,导演曾参与《失衡生活》的拍摄,形式上多有借鉴,但各种突破显而易见。音乐从机械的简约派改换为色彩斑斓的世界音乐,尤以不同民族与地区的宗教音乐为主。画面在原始宇宙、现代都市的基础上,增添了宗教、生态、战争等事关生命本质的内容。这部片子没有上一部那么绝望,构成前后呼应或循环的不再是毁灭,而是信仰。片中的佛教、犹太教、印度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及土著人的原始宗教,虽在教义、仪式方面各不相同,但音画的拼贴、转换、穿插自然流畅,传达出在所有宗教信仰中,人对宇宙、神灵、生命的敬畏和虔诚息息相通。

  作者:班丽霞(作者单位: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