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艺术学校:音乐剧教育瞄准“多能一专”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焦 雯 2015-02-01 08:50:00
日前,作为参与第三届琴台音乐节的优秀剧目之一,在武汉琴台大剧院的舞台上,在1600名观众面前,原创校园音乐剧《迷藏》中,一群不满18岁的孩子成为最耀眼的明星。
由武汉市艺术学校师生编排的原创校园音乐剧《迷藏》通过对青春期学生叛逆、早恋、父母离异、高考压力等一系列问题的关注,展示出青春期少年从迷茫到坚强,勇于面对自己、面对挫折的成长过程。
武汉市艺术学校校长杨菁告诉记者,《迷藏》经过一年多的酝酿、3个多月紧张的排练,台前幕后有46位教师甘愿为31名参演学生做人梯,主创团队也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此前,《迷藏》作为武汉市庆祝新中国成立65周年优秀剧目在中南剧场公演两场,已经有几家演出商看好青春题材音乐剧的市场空白,前来洽谈合作事宜。
刚刚被评为湖北省示范中等职业学校的武汉市艺术学校,1992年便开设有音乐剧专业,迄今仍以6年制中专的系统教学和学生的“多能一专”在该领域享有较高知名度。近年来,该校又开始尝试音乐剧的舞台实践教学,《迷藏》正是该校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的成果。
“这几年国内的音乐剧进入新的发展期,但人才匮乏的现象也越来越突出,尽管全国有40多所高校开设了音乐剧专业,但效果仍不尽如人意,培养出的学生要么能唱不能跳,要么能跳不能唱。”武汉市艺术学校老校长沈承宙很早便在国内推介、翻译西方音乐剧,多年来一直致力于音乐剧教学。他认为,现在音乐剧教育的一大问题是学生接触这门课程太晚,时间也太短。“从生理结构来讲,初中毕业后,孩子的骨骼就硬了,所以必须在此之前就把学生形体练好,另外音乐剧是一门综合艺术,要学的东西太多,为期3年的专业课时间还是太少,很难有成熟的舞台呈现。”沈承宙说。
武汉市艺术学校音乐剧人才的培养模式,有其独到之处:首先是要求“多能”,在最初阶段所有的孩子都要学习声乐、台词、舞蹈、表演,后期再根据孩子的不同特点加以个性化的培养,最终形成多能基础上的“一专”。此外,该校在学生培养上还注重学科融合,上台词课,形体和舞蹈老师要一起参与教学。
沈承宙直言,艺术教育一定要在实践中学习,教育部要求高等艺术院校学生都要有毕业作品,但目前国内一些艺术院校囿于创作要花时间、精力和金钱,便对毕业大戏敷衍了事,或者干脆带领学生去旅游景区演出,将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以美其名曰的“艺术实践”代替毕业剧目,这都是不可取的。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