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5-6016688

投稿信箱:ytnews@dzwww.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烟台音乐网 > 音乐论坛

音乐评论――音乐发展的向导和音乐家与受众的桥梁

来源:中国音乐评论网   编辑:乐音   2014-03-07 16:16:00

  内容提要:音乐评论的功能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音乐发展的向导;二是音乐家与受众之间的桥梁。在音乐的阶段性发展中,音乐评论通常是前一轮音乐发展的实践经验总结和理论成果概括,但更重要的则是新一轮音乐发展的向导。音乐评论还是音乐家与受众间的桥梁,音乐理论家的专著、论文通过书评或文论使作者和读者连接起来,作曲家的作品、音乐表演家的表演通过乐评使作曲家、表演家和听众联系起来。由于音乐评论事关音乐发展方向和音乐与受众的关系等重要方面,所以音乐评论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同样事关重大。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音乐评论必须要有理论研究的实践、作曲的实践和音乐表演的实践才能言之有物,才能一语中的,所以,音乐评论人员的培养不能走传统的本科、研究生教育的模式,而要让研有所成、曲有所成、艺有所成、教有所成的音乐理论家、作曲家、表演家、教育家通过一定的培养和训练充实到音乐评论队伍中去。

  关键词:音乐评论、音乐批评、人才培养

  一、音乐评论是音乐发展的向导

  “音乐评论”在音乐理论界更多的时候指的就是“音乐批评”,由于“批评”一词的第一词义是“表扬”的反义词,难免造成某些误读;而中国当代大多数冠以“音乐批评”的文论更多的是采取褒奖和称颂的态度,由此更加模糊了“批评”与“表扬”的词义限阈,所以本文使用的“音乐评论”涵盖了学界惯称的“音乐批评”,以免对“批评”的狭义理解;同时,“音乐评论”的外延比传统的“音乐批评”要大,传统的“音乐批评”通常是对作曲家的音乐作品和音乐表演家的演唱、演奏、指挥等音乐艺术表演活动所作的评论,而“音乐评论”是在20世纪后半叶音乐学取代昔日的音乐理论研究发展成为一门新的音乐理论学科的背景上,对音乐学研究成果、作曲家创作成果和音乐表演家的表演成果的评论。从学科层面看,按照通行的分类,把音乐艺术分为音乐学、理论作曲、音乐表演三个大的学科,每个学科的下面有分为若干专业。传统上的“音乐批评”一般指的是对理论作曲和音乐表演的成果所作的批评,而本文所说的“音乐评论”则是针对音乐学、理论作曲、音乐表演的成果所作的评论;“批评”通常涉及肯定或否定的价值判断,具有一定的功利性色彩;而“评论”则价值中立,功利性较为淡化。

  在音乐的阶段性发展中,音乐评论通常是前一轮音乐发展的实践经验总结和理论成果概括,同时也是新一轮音乐发展的向导。音乐艺术在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许多学科、专业门类,音乐评论也就成为音乐各学科、专业门类发展成果的总结和发展道路的向导,所以,观察某音乐学科或专业的发展状况或衡量某音乐学科、专业的发展水平,往往通过该学科或专业的音乐评论就可以有一个比较准确的了解。就当代中国音乐现状而言,音乐学的评论比较活跃,所以音乐学的发展比较快;音乐表演的评论相对较为平静,而且几乎是颂歌一片,所以,音乐表演的发展较为缓慢,富有创见性或突破性的音乐表演成果比较少;理论作曲的评论相对较为贫乏,所以,作曲家们的创作多处于孤芳自赏式的“试验”状态,“风格”、 “流派”相对当代中国的作曲家们来说似乎还有一定的距离。

  从篇幅上看,音乐评论多采用论文的形式而较少采用专著的形式。从文体上看,音乐评论主要采用:述评、综述、专访、专论、乐评、书评等体裁。音乐评论的总结性功能和向导性功能就是通过这些体裁的文论在各个不同学科和专业上得以实现的。

  述评。述评一般使用于对同一时间段里的相同或不同的音乐活动或音乐研究所做的评论。如某一次学术会议的述评、某场音乐会的述评、某音乐比赛的述评等。述评的主体是“述”核心是“评”。“述”就是对某音乐活动或音乐研究成果的概述、归纳和总结,篇幅上“述”的内容总是全文的主要部分;“评”是对所“述”内容的成败所作的价值评判或方向性指引。

  综述。综述一般使用于对不同时间段里的同一音乐活动或音乐研究所做的评论。如某专业、某专题在一年或5年等时间段或在某期刊的若干期内的活动情况和研究情况的综述等等。综述的核心是“述”,重在概括或总结某音乐活动或音乐专题的研究在特定时间段里所取得的成果或经验。综述一般不直接指明对象的发展方向,也不作功利性的价值评判,其对综述内容的向导作用通常是潜在和间接的。

  专访。专访主要使用于对有成就的音乐学家、作曲家、音乐表演家的艺术成果所作的专题评论。专访侧重于对音乐家艺术成果和艺术经验的总结。

  专论。专论使用于对已有的学术观点、学术理论提出补充性的或反驳性的评论,通常以论争或商榷的形式出现。专论既总结和概括已有的学术成果,也阐述自己观点,通常以概括别人成果为辅,阐述自己观点为主的方式展开,通过对自己学术观点的陈述和论证,直接指出所论及课题的发展方向或发展趋势。

  乐评。乐评是传统的“音乐批评”使用得最多的文体,主要用于对作曲家的音乐作品和表演家的音乐表演所进行的评论。乐评主要介绍、分析作曲家的音乐作品或表演家的表演特色或风格,总结音乐家们的艺术经验,通常是以肯定的价值取向为主的评论,但也不乏否定性的评论。乐评的价值在于总结了音乐家的艺术创作和表演经验,归纳其艺术规律,指出其不足之处或努力方向。

  书评。书评通常是对音乐专著所作的评论,一般说来书评的信息外延要大于专著自身,它除了概括专著的主要内容以外,还要介绍专著的写作背景,特别是要对专著的学科意义、学术位置、得失成败等作出恰当的论述。书评的主要价值在于“评”,通过“评”实现音乐评论引领学术发展的功用。

  音乐评论的“总结”和“向导”两大功用在具体的评论中是有所侧重的,成果和经验的总结是接下去发展的物质和精神的基础,所以“总结”也就有一定的“向导”意义,也正是从这层意义出发,笔者以为音乐评论是音乐发展的向导。

  二、音乐评论是联系音乐家与受众的桥梁

  按照音乐的学科分类,音乐家应该分为音乐学家、作曲家、音乐表演家,三类音乐家的学术成果和艺术成果有各自不同的受众群体。一方面,音乐家通过自己的成果向受众提供知识的、思想的、技术的、经验的、情感的营养;另一方面,受众的需要和情感态度又反作用于音乐家,并影响音乐家后续的工作。所以,音乐家与受众间的联系是音乐艺术发展的重要环节,音乐评论就是这个环节上的一座桥梁,通过这座桥梁音乐家可以深入到受众之中甚至走进受众的内心,通过这座桥梁,受众也可以走进音乐家的象牙塔,和音乐家平等对话,甚至可以对音乐家提出这样和那样的要求。

  1、音乐学家和受众的联系

  音乐学家的受众也就是音乐学家的学术专著和学术论文的读者。对音乐学家的学术专著和学术论文的评论拉近了读者和音乐学家的距离,通过音乐评论读者对作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音乐评论的作者也是学术专著和学术论文的读者,往往从读者的角度或代表读者向作者发问、向作者提出各种要求;作者往往也会从音乐评论的发问和要求中继续深入自己的学术研究。

  2、作曲家和受众的联系

  作曲家的受众有文本受众和音响受众两类。文本受众指的是作曲家的乐谱读者,音响受众指的是作曲家音乐作品的听众。所以,针对作曲家音乐作品的评论大体上也分为两类,一类侧重于音乐作品的作曲技术分析和技术评论,另一类侧重于音乐作品的艺术鉴赏和艺术评论。前者的受众多是作曲家的同行或后学,通过音乐评论,不仅使作曲家的作曲技术得以系统的归纳和总结,使后学者更清楚作曲家的技术意图和规律,便于学习和研究;而且,通过音乐评论作曲家也可以了解受众对自己的作曲技术和艺术手法的接受态度和认知程度,使作曲家在以后的作品创作中对相应的手法和技术或继续、或调整、或放弃。后者的受众多是一般的音乐爱好者和音乐欣赏者,通过音乐评论,听众可以加深对作曲家音乐作品的理解和喜爱,作曲家也可以通过乐评获悉听众对自己作品的态度和要求,并且会在以后的音乐创作中考虑听众的态度和要求。

  3、音乐表演家和受众的联系

  音乐的特殊性之一在于作曲家的作品必须通过表演才能被听众接受,作曲家与听众的联系是间接的,与听众直接联系的是音乐表演家。音乐表演不仅是作品与受众联系的直接层面,而且也是最重要的层面,音乐作品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最终就是在这一层面实现或被检验的。所以,音乐表演家与受众的联系至关重要,而音乐评论就是联系表演家和受众的桥梁。音乐评论的这座联系音乐表演家和音乐受众的桥梁是双向的,一方面,向受众介绍表演家的艺术特色,阐释表演家的表演技术和表演行为,深化受众对音乐表演家的熟悉、理解、喜爱;另一方面,对音乐表演家的表演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或代表受众表达对音乐表演家的态度,使表演家在今后的表演中或发展、或提高、或改变自己的表演方式和表演技术。

  作曲家、表演家通过音乐作品培养受众的审美情趣和品位,受众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反作用于作曲家和表演家的艺术创作,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传输管道通畅的时候,音乐生活就会出现繁荣的局面,反之,音乐生活就较为冷清,音乐评论就是音乐家与受众互动的保障,也是音乐繁荣的保障。

  三、音乐评论队伍的人才培养

  音乐评论在音乐研究、音乐创作和音乐表演中的重要位置和重要作用是众所周知的,正如傅庚辰先生在第六次全国音乐家代表大会上所说“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在音乐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正是通过音乐评论把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传送给音乐理论研究人员、音乐创作人员和音乐表演人员;而音乐评论的理论又来自理论研究实践、作曲实践和表演实践。由此,从实践中提炼出理论的环节变得至关重要,音乐评论的人才队伍建设愈发重要。音乐评论人才的培养不同于一般专业人才的培养,一个合格的音乐评论人才必须首先具备音乐研究、音乐创作、音乐表演的专业理论和技术,然后具备音乐评论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所以,就我国目前状况而言,音乐评论人员的培养至少应是硕士研究生层面的,而且要求考生必须具有两年以上的音乐实践经验,不宜招收应届本科毕业生。从中西音乐发展的历史来看,许多杰出的音乐评论家并非毕业于“音乐评论”专业,而且当时所有的大学也从未设置这个专业,这些杰出的音乐评论家通常都是有所建树的音乐理论家、作曲家、表演家转而从事音乐评论工作的。因此,中国音乐评论人员的培养更多的应鼓励或吸引有成就的音乐理论家、作曲家、表演家、音乐教育家加入到音乐评论队伍中来,经过培训或继续教育,转而从事音乐评论工作。音乐评论家是发现大师的伯乐和成就人才的“梯子”,需要具备甘于寂寞、默默奉献品质。中国音乐的发展需要音乐评论,更需要大批音乐评论家,中国音乐评论家的培养只能以继续教育为主,学历教育为辅的方式进行。相关部门和报刊要给音乐评论的发表留有充分的空间,只有当音乐评论类的成果比较容易发表,才会吸引众多人从事音乐评论或接受音乐评论的教育。要尽可能地形成一种机制,让那些研有所成、曲有所成、艺有所成、教有所成的音乐理论家、作曲家、表演家、教育家通过一定的培养和训练充实到音乐评论队伍中去。

  当中国有了一支较为稳固的音乐评论队伍以后,音乐评论的繁荣就顺理成章了,而音乐评论的繁荣必将带来一个音乐艺术繁荣的新时代。

  (杭州师范学院音乐艺术学院 田耀农)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