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科洛夫登上德国著名音乐杂志封面
来源:奥地利音乐频道 编辑:乐音 2015-01-18 08:49:00
德国著名音乐杂志《FONO FORUM》2015年2月封面人物是俄罗斯钢琴大师格里高里-索科洛夫,图片拍摄于圣彼得堡爱乐大厅。杂志称他为有着“无数色彩“的钢琴家。
格里高利-索科洛夫(Grigory Sokolov)1950年4月18日出生于前苏联圣彼得堡,四岁起就有搭台子拿指挥棒的经验,但父母亲则倾向让他走向钢琴这条路,五岁起开始学习钢琴,七岁时进入莫斯科音乐院特别设置的资优班上课,师承著名钢琴家Leah Zelikhman与Moise Khalfin,12岁首度举行公开的演奏会,技惊全场,所有听众都被索科洛夫诠释作品的巨大幅度与力度掌握之自然而倾倒。这个时候全部的听众都注意到索科洛夫的诠释有着强烈的诗意,而且相当个人化,他对旋律的自由挥展与乐句的弹性速度控制,已可以带给他的师辈相当大的威胁。学院方面自然不会忽略这号人物,早早就将他列名为“重点培育”的对象之一。当时美苏在各方面都有争锋之势,文化交流上则以《柴可夫斯基国际大赛》为指标,Van Cliburn因为此赛而一战成名,硬生生在苏联的土地上夺走首届的金牌大奖,成为美国的“民族英雄”,以致往后几年苏联钢琴家精锐尽出,誓言要争回面子,其中索科洛夫以16岁之龄,在1966年的第三届大赛中抢得第一名与金质奖章,当时以Emil Gilels为主席的评审团无异议一致给予首奖的光荣,也算是替祖国报了一箭之仇。比赛成名进而往外发展,本是顺理成章,不过由于当时与索科洛夫商洽演出的美国经纪人去世,加上过不久后阿富汗战争爆发,美苏关系再度转趋恶劣,索科洛夫往西方发展的脐带就此被切断许久,直至政治僵局解冻,才又有了一线生机。
除了师门的栽培,索科洛夫认为某些钢琴家的音乐与他的音乐想法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包括Gilels、Glenn Gould、Vladimir Sofronitsky、Solomon、Dinu Lipatti、Sergei Rachmaninov、Vladimir Horowitz等人。索科洛夫于14岁时与Gilels相识,并且两人一直维持亦师亦友的关系,一直到Gilels去世为止。因此我们似乎很难将索科洛夫的演奏界定于那个钢琴流派,不过在技巧上,他曾接受过俄式严格的钢琴训练。强而有力的八度、多变的音色,这是无庸置疑的,同时他对于“对位旋律”的演奏,却有异于俄国演奏传统,富有灵动性。从他那有限的录音,可以充份感受到他的读谱与理解,是有他自己独特的一套,而不拘泥于传统的包袱。
录音整体而言,索科洛夫弹琴的吸引人之处在于他的演奏能够完全呈现出浑然天成的自然流畅感,这也是他最重要的艺术信念,但由于演奏的角度与风格都是经过琢磨过的独特,所以即使掺杂前代大师的影响,每首曲子在他手中就是有办法让听者有全新的体验,彷佛接触到一首全新的曲子。此外,索科洛夫弹奏的音乐表情也相当丰富,听得出来他彷佛借着钢琴在抒发个人情感,用黑白键表达他所有的喜怒哀乐,完完全全超脱曲子而成为独奏者的私密告白。要能够感受到听众的气息与互动,同时又得专注地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在音符身上而不受干扰,只有硬底子的钢琴家才有这番能耐。
索科洛夫对音乐会与唱片录音的想法,与一些个性钢琴家如出一辙,甚至更为极端。他总是花上好一段时间揣摩作品,此外也在现场音乐会的过程中与作品本身做更紧密的接触与心神领会,等到他自己满意了之后,才会打算将其中的一场音乐会录音做公开发行,他坚决不进录音室,而且近来有放弃发行CD的打算。所以索科洛夫虽然是OPUS111唱片公司的旗下钢琴家,但他近乎洁癖的录音态度,使得能够在市场上买得到的索科洛夫录音始终就只有那几张。不擅造势的索科洛夫,现今在欧陆内行人眼中绝对当代最有想法、实力也最为坚强的钢琴家之一。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