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林-马泽尔:孤傲大师的不辞而别(1930—2014)
来源:舞台与生活 编辑:许渌洋 2014-07-18 09:11:00
很多人相信这位84岁的老人还能活很长很长时间,他家里有长寿史,父亲林肯-马泽尔活到了106岁,母亲则活了98岁,而直到今年他遭遇不测前,这位大师都还矍铄异常,经历旺盛,至少是他这个年龄段指挥家中最活跃的一位,2013年他指挥了102场演出。可惜死神对这位耄耋老人提前发出了邀请,比起每场演出都宛如告别的阿巴多,人们对马泽尔的不辞而别缺少思想准备,仿佛他从来不曾衰老过。
马泽尔所获得的乐团、歌剧院职位之多恐怕旁人难以企及,在美国他先后执掌过三支乐团(克利夫兰、匹兹堡、纽约)。来到欧洲,他在柏林和慕尼黑都分别执掌过两家重要机构(德意志歌剧院和交响乐团、巴伐利亚广播和慕尼黑爱乐),在巴黎他短暂领导过法国国家交响乐团,而比这任期更短的则是他在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职务。此外,他曾两度与柏林爱乐擦胸而过:先是1989年,唱片公司的高调行径引发了乐手在投票中的反弹情绪。而十年后,他则以年龄过大而再次与柏林大位失之交臂。可三年后他仍然以72岁高龄入主纽约爱乐,并在82岁时临时接管慕尼黑乐团。可见年龄老少在别人那里是绝对概念,但在马泽尔身上却永远是相对而言。
同时,和他那位挑剔、谨慎的同行阿巴多不同,在这个星球上似乎没有马泽尔不愿意触碰的乐团或剧院。在他漫长且无比成功的职业生涯中,不管是拜罗伊特的“绿山”到西长安街2号的“蛋都会”,无论是柏林、纽约、慕尼黑的一线乐队,还是东京岩城宏之、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这样的非主流团体,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里,他是曝光率数一数二的指挥家,但只要出场费足够丰厚,他也极为愿意在任何一个第三世界国家亮相,为当地观众献上由衷的新年祝福。
不过,抛开这些凡俗观念,审视马泽尔的指挥艺术却不得不令人肃然起敬,尽管这种敬意难免有所保留,但作为伦纳德-伯恩斯坦之后最闪耀的天才人物,马泽尔确实与众不同。
1938年夏天,一名肥嘟嘟的匹兹堡儿童走上指挥台,年龄连他面前那些乐手的零头还不到,他挥舞起指挥棒,带领乐队演奏了一首舒伯特的交响曲,由此揭开了一个有关指挥神童的故事。第二年,小男孩又站在了美国万国博览会的舞台上,接下去的4年这位神童指挥了几乎所有美国著名的交响乐团。人们相信,这位名叫洛林-马泽尔的纽约神童迟早会成为一名伟大的音乐家。
事实也的确如此,凭借超凡天资和热忱,马泽尔随后半个世纪在音乐史获得了一个恰当的地位,也完成了从一名音乐神童,到一位杰出专业人士的良性蜕变。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马泽尔比与其同代的众多指挥名家都更具天赋,他甚至比阿巴多更全面,技术更清晰(以确保他总能与低级别乐队合作),在歌剧领域比海丁克更早熟,比来自音乐第三世界的小泽征尔更正统,比特立独行的卡洛斯-克莱伯更善于经营和自我变通。比如他一边写出嘲讽极权主义的歌剧《1984》,却也能和我党的“前核心谈笑风生,一见如故。
在艺术上,马泽尔是二战后涌现的一批现代复合型指挥家中的典型代表。他的音乐生涯有着伯恩斯坦的影子,其本人却是一个彻底的反浪漫主义者,一个精湛的技巧派大师。虽然他饱读诗书,博闻强记,但他很少在音乐中挥洒多余的人文主义热忱,比起深不可测的精神伟力,马泽尔显然更信任健全的技巧理念。原因可能在于他的思想并不根植于任何一种音乐文化,也不像巴伦伯伊姆等人那样对某类音乐文化顶礼膜拜,他单纯地凭借天赋和专业头脑,拓展着自己的技巧和修养,成为指挥界最炙手可热的世界主义者。
在美国,他接受了高质量的音乐训练,收获了托斯卡尼尼般精确的技巧;作为一名美利坚指挥家,他比伯恩斯坦更早,也更顺利地融入了欧洲的音乐传统,30岁时他就去了拜罗伊特,却是在60年代执掌柏林德意志歌剧院时开始精通德国歌剧,并真正熟稔德国音乐的风格要义;70年代,他在米兰斯卡拉指挥的意大利歌剧颇有建树,甚至不逊于同期的阿巴多;80年代他在维也纳开始了新的音乐蜜月,不仅是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历史上第一位非欧音乐总监(院长),还成为指挥维也纳爱乐最多的美国指挥家,并留下了乐团历史上第一套马勒交响曲全集唱片。
然而,马泽尔很少获得毫无保留的好评,无论是歌剧还是管弦乐。相反他在纽约爱乐的任期内饱受批评,人们奇怪为什么他拿着全世界最高的指挥家薪酬,却总是无法让乐队摆脱低迷的表现,而他本人的状态也时常遭受诟病。但只要马泽尔足够投入,他总是能在必要的时刻闪烁巨大的光芒,比如他2010年在阿姆斯特丹的马勒《第六交响曲》,彰显着全面的控制力和叵测的才华。
此外,很少有人在马泽尔身上嗅到谦和、亲切的气息,相反他的冷漠孤高,难以亲近,和十足的实用主义气息令人印象深刻。如果你以为他是带着一抹音乐之光的天使,那你可就错了。2010年他在北京指挥《茶花女》时,当值的薇奥列塔由于无法适应他的速度,而倍感歉意。之后这位中国著名女高音去后台不断向大师道歉,但马泽尔面无表情,全然无视对方的诚意。另一次,在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的排练厅,只因为某个演奏员对其发出的指令偷偷窃笑,他便拂袖而去,迟迟不肯返回排练厅。
和天才的伯恩斯坦一样,广泛的涉猎多少影响了马泽尔的专注和投入程度,这似乎是天才人物都无法克服的自我局限。晚年,马泽尔多用偏执的速度刻画音乐的新形象,这在马勒、理查-施特劳斯和一些歌剧中尤甚,这其中有一些浪漫派的陈年老调,但马泽尔所显然缺乏一颗浪漫主义的心灵,孤傲、理性、冷漠仍然在他的音乐中出没。
故而,乐迷很难真正热爱他(相比于热情似火的伯恩斯坦),但对于专业指挥家来说,马泽尔是绝好的榜样,他是专业主义,精英主义的象征,只是绝大多数指挥都不具备他的天赋。而这或许就是他孤高自傲的原因和资本,未来这都将成为人们怀念他的理由。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