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桑共作有三首小提琴协奏曲,均题献给杰出的西班牙小提琴家萨拉萨蒂。第三首以其优美的旋律、严密的结构和生动的音乐形象受到人们的喜爱,是小提琴乐库中的重要文献之一。
全曲共分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刚劲热情。刚劲的主部主题。独奏小提琴以低沉、浑厚的音色呈示,旋律有着鲜明的轮廓,坚实的节奏和充沛的激情。小提琴一串长长的炫技后,乐队重新奏出了慷慨激昂的第一主题。铜管、木管、弦乐齐奏色彩的对比,展现惊人的气势与壮丽。柔美的副部主题,独奏小提琴以连弓、波音的音色呈示,亲切、细腻的情感有着难以言传的美。主部和副部两个主题形成鲜明地对比:一个热情奔放,一个烂漫恬美;一个坚强而硬朗的男性形象,一个柔美而温婉的女性形象。像圣桑说的那样:“我写曲,就像苹果树结出苹果一样自然,完全属于自然天成遵循着内心的声音。”
主部主题再现,木管乐、弦乐共同呈现的抒情。两个主题交替出现,像是恋人心灵上的沟通。在弦乐宁静的背景音乐中,重复象征女性柔美的副部主题。宁静的夜晚内心充满激情却不外露的浅吟低唱。低八度的咏叹仿佛情深意切的倾诉。高八度的情感犹如和悦恬美的回忆,让人联想《梁祝》同窗、十八里相送的深情和楼台会的由衷。在弦乐模仿竖琴的拨奏、加弱音器的圆号声中,乐曲渐渐的平静了下来。
小提琴华丽的经过句,浓郁的诗意闪烁着印象派绘画的千变万化的光彩,也可以想象成一个行人拾起了之前散落在地上的一个个音型和乐思碎片,将它们打包成型,欣喜的走上归程。在激情磅礴的乐声中结束了第一乐章。
第二乐章:徐缓如歌。木管乐器和小提琴塑造出了优美动人的威尼斯船歌。平稳的伴奏描绘出平静的水面,小提琴唱出感人的歌调。独奏小提琴、各种木管、弦乐声部不断的亲密对话,众乐器声部不断轻轻絮语,送来沁人心脾的温暖。第一句结束时,长笛和双簧管补充以柔和的琶音,仿佛水面上泛起涟漪。主题依次由第一小提琴、双簧管以及弦乐组逐一呈示。起伏圆滑的旋律线使音乐显得宽广而崇高,如同宁静的海面,恬静而安详。如同层层浪花,表现出作者因美景而引起的内心悸动。长笛用柔和的断奏与之呼应,并且带有一些异域的特色。主题柔和和舒展,节奏有点像西西里舞曲,旋律带有田园风味。
圣桑:“第一、第三乐章宛如群山,第二乐章如两座群山之间的湖泊。此曲是写给萨拉萨蒂的,他在湖上是那么平静坦然,而在山上时刻仍然从容不迫。”20世纪的圣桑年代已经有了萨拉萨蒂、维尼亚夫斯基等小提琴大师,作曲家把所有音符想唤起的情感统统写在乐谱上,于是,就有了圣桑这首高难度、演奏时“不能诠释的音乐”。
小提琴泛音与单簧管低八度的一连串琶音应和,天地合一、神圣完美。但这不过是天空中飘过的几片浮云,在它过后,一切平静如初,小提琴的旋律被引领到高音区的顶端,美妙片段时隐时现,极其微弱的泛音都可以展现出登上山巅、越过云层时的空旷与寂寥,最终同晶莹的音符消失在遥远的天际。
第三乐章:雄伟温和。第一主题,悲戚戚的激情,散发着植根于吉普赛人血液中的野性魅惑力。小提琴用双弦、顿弓、拨弦彻底释放粗犷豪放,不断地走向目空一切。第二主题,轻快活泼的舞蹈,出现的巴赫风情又把自傲的风格拉住,出现了强烈的塔兰泰拉舞曲。独奏小提琴不再是一柱擎天的感觉,乐队都饱含激情的倾诉,轻松愉悦的舞蹈用抒情的风格来呈现,最后几个音符引发出壮丽的高潮。第三主题,神圣的吟咏与冥思。一瞬间音乐走向宁静内省,再慢慢回到壮丽风格。弦乐先行呈示的悠长舒缓的歌唱线条充满朦胧、怅惘的抒情美。独奏接过了这一旋律,并同音色纤细、空灵的乐队进行着凄婉的对话。充满吉普赛人的野性魅力再度出现。神圣虔敬、欢悦舞蹈的旋律一变而为憧憬美好未来的雀跃。当理想实现时,不由自主内心发出了因喜悦引起的激动咽呜。铜管乐器克制的陈述中蕴藏着巨大的威力,独奏与乐队以轻快活泼的舞蹈旋律交相呼应,引发新一轮的高潮。铜管合奏变成强烈的瓦格纳式戏剧风格,产生本乐曲壮丽的宣告。
再也没有一首小提琴协奏曲可以驱使这么多人性情感,并且能同时满足交响乐的规模、协奏曲的炫技与室内乐的交融。凭这个乐章可以证明圣桑是真正1880年的贝多芬再世。
朱莉娅-费舍尔的小提琴演绎音色迷人、隽秀妩媚,从容优雅间,透露出一股内省和凝思的冷静之美,其技术之精湛、解读作品之深刻令人难以置信。“她的演奏,美得让你忘了呼吸!”
演奏者简介:
朱莉娅-费舍尔(Julia Fischer),德国小提琴家、法兰克福音乐学院教授,1983年生于德国慕尼黑。母亲维埃拉-费舍尔出生于斯洛伐克,1972年移居联邦德国,是钢琴家。父亲弗朗克-迈克尔-费舍尔是数学家,出生于东德,同年移居西德。
四岁生日之前,费舍尔就开始跟随Helge Thelen学习小提琴,几个月后又同时跟他妈妈学钢琴。她说:“本来妈妈是钢琴家,我也想学钢琴。但是我的哥哥已经在学钢琴了,所以妈妈想让我学别的乐器,于是我就去学小提琴,并且一直坚持下来。”费舍尔最初在利奥波德-莫扎特音乐学院(Leopold Mozart Conservatory)学习小提琴。九岁的时候被慕尼黑音乐学院(Munich Academy of Music)录取,并在Ana Chumachenco门下求学。
青少年时代,她认为自己的音乐灵感大部分来自于格伦-古尔德,叶甫格尼-基辛和马克西姆-文格洛夫。她甚至觉得没有机会嫁给古尔德这样的音乐天才而遗憾。
费舍尔曾在林肯中心、卡耐基音乐厅等知名场所演奏。曾与众多国际知名的指挥家合作,诸如洛林-马泽尔、克里斯托夫-艾森巴赫、雅科夫-克莱兹伯格、尤里-捷米尔卡诺夫、内维尔-马里纳、大卫-津曼、丹内克-马卡尔、君-麦克尔、鲁本-加扎里安、马雷克-扬诺夫斯基、赫伯特-布隆斯泰特、迈克尔-蒂尔森-托马斯等等。足迹遍布美国,巴西和日本以及绝大多数欧洲国家。
2004年推出第一张专辑,勃拉姆斯及苏联管弦乐小提琴协奏曲,获得高度评价,并迅速爬升至德国古典唱片销售排行榜前五。其它备受赞誉的专辑主要包括巴赫小提琴独奏,莫扎特小提琴协奏曲,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等。
费舍尔的演奏曲目非常广泛,从维瓦尔第到肖斯塔科维奇,从巴赫到潘德列茨基,她甚至还在2008年1月1日以钢琴家的身份弹奏了爱德华-格里格a小调钢琴协奏曲。
曲作者圣桑简介:
夏尔-卡米尔-圣桑(Charles Camille Saint-Saens)1835年10月9日出生於法国巴黎,父亲出身於诺曼第附近的贫苦农家,母亲是水彩画家。父亲在圣桑两个月大时去世,圣桑由母亲和伯母共同抚养,伯母是音乐家,於圣桑两岁半时开始教他弹琴。圣桑像是生来就会弹钢琴与作曲一样,七岁就在沙龙演奏;十岁时第一次搭配乐团开音乐会,演奏贝多芬、莫扎特的作品。圣桑的双亲稍后送他去学作曲,不过他仍然经常公开演出,直到去世为止。
圣桑最早的两部交响曲写于1853年与1857年,这两首作品明显的流露出莫扎特与贝多芬的影响。1857年他得到法国马德尔教堂的管风琴师的职务,1858年,圣桑二十三岁时,开始创作一系列的协奏曲,共有五首钢琴协奏曲、三首小提琴协奏曲和两首大提琴协奏曲。他的协奏曲具有抒情的魅力,结构严密。圣桑最广为人熟知的两首室内乐作品《死之舞》与《动物狂欢节》,曲调优雅迷人,风格典雅,至今仍是音乐会上常见的曲目。
1852年圣桑和李斯特相识,李斯特影响圣桑极深。在技巧方面,圣桑共写了四首交响曲,除了第三号交响曲外,其余的均运用了李斯特的主题形式;这位音乐家一生共写了十三部歌剧,现今较为人知的《参孙与达丽拉》于1877年在李斯特的帮助下,以德语在威玛首演,但法国巴黎歌剧院却过了十四年才勉强愿意接受这部歌剧。
《参孙与达丽拉》在巴黎上演后受到热烈的欢迎,圣桑的命运为之改变,他成了海内外的传奇人物,上流阶级接受他,1902年他受托为爱德华妻世加冕典礼写一首进行曲,也参加加冕仪式;1915年法国政府认命他为官方代表,出席旧金山博览会。
1893年获英国剑桥大学颁赠荣誉音乐博士学位,事实除了音乐外,圣桑也曾深入钻研天文学和物理,是位业馀科学家。此外他也写诗、写剧本、写评论文章,写哲学著述,而且精通多种语言,所以圣桑在音乐家当中可算是最博学的一位。
圣桑很喜欢旅行,他晚年周游各国,最后一次旅游在1921年,到了阿尔及利尔,十二月十六日的黄昏,他如同往常一般,练钢琴、写信、玩牌,上床休息,就在睡眠中与世长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