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赫g小调》,第一号,小提琴协奏曲,作于1866年,当时作者年仅二十八岁。布鲁赫一生中共留给世人三部提琴协奏曲,其中第一号(即本曲)是继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之后,被演奏得最多的小提琴协奏曲之一,因而特别著名,同时也堪称为布鲁赫的代表作。
此曲的旋律多少带有一些甜蜜的伤感,并且具有名演奏家所喜爱的演奏效果,形式虽然是普通的三乐章,但又比一般的协奏曲形式自由许多,甚至有些人还把本曲的第一乐章当做前奏曲。这首乐曲之所以会如此受世人喜爱,是因为它充满了旋律上的创意与形式上的自由,在技巧方面虽然不很容易,却也不至于过分艰深。
德国作曲家马克斯.布鲁赫的《g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是一部脍炙人口的小提琴名曲,它感情丰富、浪漫抒情,深受人们的喜爱,是音乐会上经常演奏的曲目。在音乐爱好者圈定的十大小提琴协奏曲里它占有一席,与门德尔松的《e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在表情方式上同属一类,优美而浪漫,旋律性强,容易使音乐爱好者上口,在出版的唱片中,这两首协奏曲经常被编辑在一起。布鲁赫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与门德尔松的小提琴协奏曲不仅在浪漫风格上近似,在其它方面也有一些有趣的联系。这两部协奏曲的第二乐章,也就是柔板乐章都写得异常恬美温柔,可以把人引入一种半催眠状态,心理学家把这两个柔板乐章与其它一些音乐的慢乐章编在一起,用于心理临床实验,一个作用是制造一种心理环境,进行语言记忆训练,另一个作用是克服失眠。此外,布鲁赫由于写过一首大提琴与乐队的《希伯莱祷歌》,在纳粹德国时期被认为是亲犹太者,作品遭到禁演,门德尔松的小提琴协奏曲此时也被禁演,理由是门德尔松有犹太血统。
如今,如果不是谈到《g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和一部热情洋溢的《苏格兰幻想曲》,便很少再提起布鲁赫的名字了,但是在十九世纪欧洲浪漫派音乐家里,布鲁赫是一位很显赫的人物。他生于1838年,卒于1920年,大部分的创作和演出活动都集中在十九世纪后半叶。他是以一位音乐神童的身份登上乐坛的。自幼学音乐,十一岁已写出一部四重奏,十四岁写第一部交响曲,十九岁时写下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的部分草稿。布鲁赫在世时已获得世界性声誉,创作甚丰,作品涉及各种体裁。他写有三部交响曲、三部歌剧、三十多部合唱和清唱剧、三部小提琴协奏曲和许多室内乐,现在经常演奏的只有两部小提琴协奏曲,《苏格兰幻想曲》和《希伯莱祷歌》了。布鲁赫生前声乐作品在德国流传甚广,合唱团体都爱排练演出他的作品,而在他身后,却是以器乐作品流传于世。他的器乐作品旋律优美流畅,富于激情又含蓄内在,不事张扬,其中尤以独奏乐器的高超技巧而赢得人们的普遍赞赏。
布鲁赫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于1866年举行首演,很快就取得成功。乐谱出版时,布鲁赫把它题献给小提琴的一代宗师约阿纪姆,由于约阿纪姆的演出推广,这首协奏曲很快就被许多演奏家接受,并列为自己的保留曲目。从那时起到现在,一百多年过去了,这部协奏曲从来没有衰微过。小提琴名师奥尔在他的一部小提琴演奏技巧的著作里专门论述过布鲁赫的这首协奏曲。
倾听《g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会给人留下许多难忘的东西,乐曲的第一乐章由微弱滚奏的定音鼓引入,独奏小提琴一开始就进入大开大合的华彩乐段,跌宕起伏的乐句光彩四射,但是定音鼓沉稳镇定地一步步走来,暗示着某种不安,这里定音鼓彳亍不肯离去的声音令人印象尤深,它使洋溢着优美旋律的第一乐章罩上一层隐含的忧郁,感情就更丰富了。第二乐章的柔板富于歌唱性,恬美的旋律使人们常把它和门德尔松的小提琴协奏曲慢乐章相提并论,当做柔板乐章的典范。但是在这个乐章里能听到的并不是一味的温柔甜美,柔情中也从远方传来号召性主题,进入热情的高潮。第三乐章充满了光辉与激情,小提琴使用了大量的双音技巧,这部协奏曲的演奏难度都集中在这个乐章。在这个精神饱满的乐章里,小提琴和乐队都有热情的发挥,带给人内心的动。但是这个乐章里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妙点,就是小提琴和弦乐器组交替出现的走句,它在热烈激情中平静地一带而过,确有蓦然回首灯火阑珊的妙处。善于捕捉瞬间之美而不事铺张,给人出乎意料的美感,正是一个艺术家难以企及的境界。
布鲁赫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算不上是标领风气的经典巨著,但它优美浪漫的艺术风格深得人们喜爱。在英国一本权威的音乐杂志上,开列出二十部最受欢迎的小提琴音乐,评选的标准是唱片版本的多寡,布鲁赫的协奏曲以45种版本位居第十,足见其在音乐爱好者中的流行程度。不过英国的杂志编辑在统计时肯定忽略掉一个重要的版本,这就是中国唱片社在六十年代初期出版的一张唱片,说它重要,是因为演奏者是世界闻名的小提琴大师大卫.奥依斯特拉赫。那是40年前中国乐坛上的一件盛事,苏联小提琴家,大名鼎鼎的大卫.奥依斯特拉赫,携一把斯特拉底瓦里到中国访问演出,在民族宫剧场的演出拉了布鲁赫的第一协奏曲,没有乐队,钢琴伴奏。当时中国唱片社做了现场录音,后来出了唱片,33转密纹片,浅蓝色盘心,在唱片的开头部分还可以听到剧场杂音。由于这张唱片的发行,许多中国音乐爱好者对这首协奏曲耳熟能详。直到那次演出过去了许多年,北京的音乐爱好者中还在流传着奥依斯特拉赫访华时的种种轶闻。
《g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在当时被认为有一定的演奏难度,但是现代小提琴教学手段已经解决了技巧问题,在小提琴协奏曲里属于技术较为平易的一首。现在这首协奏曲也被列入业余演奏者的曲目,在中央音乐学院校外水平考试中列入第九级,每年都有一批十几岁的孩子在练习这首曲子,他们的父母家人和邻居们也就在一个音符一个音符、一个乐句一个乐句掰开揉碎地在听布鲁赫的协奏曲了。
布鲁赫的音乐风格是浪漫派的,在音乐手法上与德国古典传统一脉相承,他在世时才名远播,音乐活动范围很大,获得过许多种荣誉和名衔。但是由于他不是音乐上的开拓者,所以一般的音乐史里写不进他的名字。不过他的《g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却是不朽的,它给世界各地的音乐爱好者带来无尽的浪漫之美。
全曲共分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前奏曲,中庸的快板,g小调,4/4拍子,相当自由的奏鸣曲形式。主奏小提琴奏出雄壮而强有力的第一主题,主题的处理方法相当豪迈。不久,主奏小提琴进入娇柔优美的第二主题。旋律经过发展后逐渐平静下来,由此不间断地直接进入第二乐章。
第二乐章慢板,降E大调,3/8拍子。本乐章充满了作者最为得意的旋律美感与歌谣性。在弦乐器的和弦伴奏下,主奏小提琴奏出甜美而带有冥想性美感的主题。这个歌谣性乐章经过了三个主题呈示后,慢慢趋向高潮。最后,开头的主题在几次转调后回到原调,形成结尾。
第三乐章终曲,有活力的快板,G大调,2/2拍子,奏鸣曲形式。这是强劲有力而华美的终曲。主奏小提琴奏出强劲有力、很有特色的第一主题,这一主题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以后,乐曲才移向单纯而有力的第二主题。尾奏是以第一主题为素材,慢慢趋向高潮,最后变成急板,一气呵成地结束全曲。
小提琴独奏 沙汉姆
小提琴家吉尔.沙汉姆是国际观众与乐评人所推举的当今最具活力、也最具迷人魅力的古典音乐家之一。世界各地的著名乐团与指挥家都纷纷向他发出同台演出的邀约,就连国际知名的音乐节,甚至是重要的音乐舞台,也都热情的邀请他呈献独奏会或参与室内音乐会的演出。
他曾与美国纽约爱乐乐团、克里夫兰乐团、费城乐团、洛杉矶爱乐乐团、美国国家交响乐团、西雅图交响乐团、亚特兰大交响乐团和辛辛那提交响乐团,以及同芝加哥交响乐团与奥菲斯室内乐团在美国巡演。此外,他也同柏林、哥本哈根和莫斯科的乐团到欧洲与日本作巡回演出。而以色列爱乐2006年的70周年庆典系列音乐会上,沙汉姆也是应邀演出的主要音乐家之一。
在沙汉姆超过24部协奏曲与独奏的音乐光碟中,有许多都是美国与海外诸多音乐排行榜上卖得最好的光碟。同时,他的这些录音光碟也为他赢得许多极具威望的大奖,包括多次荣获格莱美奖、法国唱片大奖“Grand Prix du Disque”,以及法国Diaposon音响杂志和《留声机》杂志的编辑首选等。
沙汉姆于1971年出生于美国,7岁移居以色列,曾师从山缪.伯恩斯坦,海恩.陶布,以及名师多尔茜.迪蕾(迪蕾是当今众多著名小提琴家的老师)和其助理艾勒曼。1982年,在赢得了以色列克莱蒙特大赛第一大奖后,沙汉姆获得著名朱莉亚音乐学院深造的奖学金,并在那里继续拜师迪蕾,以及姜康。1990年,沙汉姆又荣获了极具威望的菲舍尔职业大奖。他使用的小提琴是一把1699年的Countess Polignac斯特拉第瓦里名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