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E小调第32号钢琴奏鸣曲op.111》介绍
第三十二号钢琴奏鸣曲,E小调,OP.111,作于1819—1822年间,呈献给鲁道夫大公。
贝多芬将这部《e小调第三十二钢琴奏鸣曲》(Piano Sonata in c-moll Op.111) 缩短成两个乐章。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中加进了对位手法,第二乐章则用了变奏曲,可以说完全是后期的创作风格。而且这两个乐章形成尖锐的对比,第一乐章是拥有如暴风骤雨般的激烈与紧缩起来的紧张感,而第二乐章则是将精神解放,并高扬于无穷无尽的世界中。关于这两个明显的对比,历来有各式各样的解释。贝多芬周围的人不停的提出对于第三乐章的询问。据说贝多芬对于辛德勒所提出的询问,只回答了一句话,“因为时间不够”而已。这句话很可能是贝多芬故意开的玩笑,其实如果我们在这一乐曲的变奏曲乐章的最后,恍恍惚惚的看到精神飘渺浮升于遥远的天空时,我们就不得不深切地感到这部奏鸣曲已没有任何值得加上去的东西了。
第三十二号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代表贝多芬著名的“C小调心境”的最后显现。精练的主题动机是以C-降E-B这三个音构成,随着最后重音与不和谐音的发展,音乐进入“有活力的快板”的赋格乐段。
全曲共两个乐章:
第一乐章,庄严肃穆地、朝气蓬勃而热烈的快板,c小调,4/4拍,奏鸣曲式。庄严肃穆的序奏,是由激烈的减七和弦开始。充满了灰暗而庄重的气氛。主部是朝气蓬勃而热烈的快板,先在一个很大的渐强后,以很强的力度奏出第一主题的动机,然后立即加以反复而出现第一主题的全貌。第二主题在降A大调,是在激流中流出的清澈的旋律。展开部以第一主题的赋格风格的发展为中心。再现部中第一主题以八度音程的齐奏强有力的再现,第二主题以C大调再现。
第二乐章,极为朴素的如歌的慢板,C大调。由主体与五个变奏所构成。主体是二部曲式的小抒情曲,9/16拍。是平静至极的歌曲,是使人有无限深情之感的著名旋律。第一变奏是随着三连音的伴奏,右手以一定的节奏做主题旋律始终连奏的变奏;第二变奏是6/16拍,节奏变得更为精巧;第三变奏为罕见的12/32 拍,是琶音在广大的音域内旋转得极为豪华的变奏;第四变奏回到9/16拍,在弱奏的震音上,以和弦浮现旋律的飘渺部分,与主题融化在高音区细致的音的流动中的部分,两者形成对比;第五变奏是在极为细致的伴奏音型之上,忠实地奏出主题,然后像是不忍心让它结束似地,将它扩大之后,奏出颤音进入尾声。
演奏者介绍:
丹尼尔-巴伦博伊姆(Daniel Barenboim):以色列钢琴家、指挥家。1942年11月15日生于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7岁登台演出,1952年,随父母移居建国不久的以色列之港市特拉维夫。也就是在这一年,父母把他送到了欧洲的音乐之国奥地利,让他在那里接受音乐艺术方面的全面训练。来到奥地利之后,巴伦鲍伊姆进入了著名的萨尔茨堡大学莫扎特音乐学院,在这里,他跟随著名钢琴教授菲舍尔学习钢琴,跟随指挥大师马克维奇学习指挥。两年之后,他又来到法国随著名作曲教授布朗热学习作曲,再过了一年,他又考入了意大利著名的罗马圣切契利亚音乐学院,在这里,他又跟随泽基教授继续深造钢琴和指挥艺术。同年,以皇家爱乐乐团独奏家的身份在英国首次公演。1957年1月,在L.斯托科夫斯基指挥下,于卡内基大厅演出C.C.普罗科菲耶夫的《第一钢琴协奏曲》。此后,进行了一系列的巡回演出,在澳大利亚、南美、远东、苏联等地与纽约爱乐乐团、柏林爱乐乐团、英国室内乐团等世界著名乐团合作演出,获得世界声誉。1962年后,专门从事指挥,1964~1975年担任英国室内乐团指挥,1975~1989年转任巴黎管弦乐队指挥。1991年担任芝加哥交响乐团首席指挥,1992年任柏林国家歌剧院音乐指导。他还致力于促进中东和平事业。
作为一个才华横溢的新一代指挥家,巴伦鲍伊姆的艺术修养是很深厚的,他有着天才的钢琴演奏技艺,同时又深通作曲法和室内乐演奏艺术,再加上他本身所具有的浪漫艺术气质,因此他总能给人以一个敏捷、精干和完好的艺术形象。他的指挥风格细腻、简洁和明快有力,从技术上来说,他的指挥棒技巧准确而有功夫,能够在任何复杂的情况下都牢牢地控制住乐队。他的音乐鉴赏力是十分高雅的,因为他有着多年指挥室内乐团的经验,并以此种形式打下了他牢固的指挥业务根基。此外,他还是一位情感丰富和充满浪漫气息的指挥家,这种天生的特征是与他身上带有的犹太血统紧密相连的。
巴伦博伊姆作为现代最有影响的钢琴家之一,他在这方面所具有的意义是十分突出的,多年来,他一直利用指挥之间的空余时间来从事钢琴演奏活动,有时甚至自己边演奏边指挥乐队协奏。他是莫扎特、贝多芬、勃拉姆斯和肖邦钢琴作品的优秀诠释者,曾经录制过全套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及全套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和协奏曲以及肖邦的全套夜曲及勃拉姆斯等人的许多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