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e小调第27号钢琴奏鸣曲》介绍
贝多芬:e小调第二十七钢琴奏鸣曲,(献给李希诺夫斯基伯爵) Op.90. BEETHOVEN: Sonate Nr.27 e-moll op.90,作于1814年。
1813年法军在莱比锡、维多利亚吃了败仗,整个欧洲形势有了很大的转机。1814年维也纳会议期间,各国代表、贵族们都竞相围绕着贝多芬,贝多芬之名当时红遍了整个欧洲上层社会。然而在作品方面却十分消沉,与社交方面的光荣成反比。这首《e小调第二十七钢琴奏鸣曲》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当时贝多芬因创作第七、第八交响曲等著名的大作品,已闻名遐迩,但个人生活上(比如爱情)却连连受挫。这首作品呈献给李希诺夫斯基。据说当时李希诺夫斯基询问作品的内涵,贝多芬说第一乐章是“理性与感情之争”,第二乐章是“与情人对话”。
全曲由两个乐章组成,都是快速度。在乐曲中已经含有了与中期风格相距甚远的,充满很感慨的音响,也可以听到歌颂憧憬远景的旋律。
第一乐章,稍快,始终充满感情与表情地,e小调,3/4拍,奏鸣曲式。第一主题以活泼生动的节奏开始,其次出现缓慢下降的旋律,下面接着是再度由开头动机构成的部分,依开头动机用八度音程上升,然后是音阶式急速下降的经过部,让激烈的和弦连续地导入第二主题。第二主题是b小调,随后是以十六分音符音型的伴奏所奏的平静的小结尾。展开部是以幽默的单音开始,以第一主题开始的部分材料做发展。之后进入再现部,以幽静地回想第一主题的尾奏而结束。
第二乐章,不太快地,充分歌唱似的,E大调,4/4拍,回旋奏鸣曲式。主要主题部分是三段体,旋律极为抒情。经过强柔力度繁忙交替的短暂的经过部,副主题在B大调上出现。主要主题再现后,进入展开部,首先发展主要主题的最后部分,然后是副主题后面的一段乐思。主要主题第三次出现后,副主题在E大调上再现,最后出现变化了的主要主题,并将它发展而变成尾奏,乐曲幽静的结束。
演奏者介绍:
丹尼尔-巴伦博伊姆(Daniel Barenboim):以色列钢琴家、指挥家。1942年11月15日生于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7岁登台演出,1952年,随父母移居建国不久的以色列之港市特拉维夫。也就是在这一年,父母把他送到了欧洲的音乐之国奥地利,让他在那里接受音乐艺术方面的全面训练。来到奥地利之后,巴伦鲍伊姆进入了著名的萨尔茨堡大学莫扎特音乐学院,在这里,他跟随著名钢琴教授菲舍尔学习钢琴,跟随指挥大师马克维奇学习指挥。两年之后,他又来到法国随著名作曲教授布朗热学习作曲,再过了一年,他又考入了意大利著名的罗马圣切契利亚音乐学院,在这里,他又跟随泽基教授继续深造钢琴和指挥艺术。同年,以皇家爱乐乐团独奏家的身份在英国首次公演。1957年1月,在L.斯托科夫斯基指挥下,于卡内基大厅演出C.C.普罗科菲耶夫的《第一钢琴协奏曲》。此后,进行了一系列的巡回演出,在澳大利亚、南美、远东、苏联等地与纽约爱乐乐团、柏林爱乐乐团、英国室内乐团等世界著名乐团合作演出,获得世界声誉。1962年后,专门从事指挥,1964~1975年担任英国室内乐团指挥,1975~1989年转任巴黎管弦乐队指挥。1991年担任芝加哥交响乐团首席指挥,1992年任柏林国家歌剧院音乐指导。他还致力于促进中东和平事业。
作为一个才华横溢的新一代指挥家,巴伦鲍伊姆的艺术修养是很深厚的,他有着天才的钢琴演奏技艺,同时又深通作曲法和室内乐演奏艺术,再加上他本身所具有的浪漫艺术气质,因此他总能给人以一个敏捷、精干和完好的艺术形象。他的指挥风格细腻、简洁和明快有力,从技术上来说,他的指挥棒技巧准确而有功夫,能够在任何复杂的情况下都牢牢地控制住乐队。他的音乐鉴赏力是十分高雅的,因为他有着多年指挥室内乐团的经验,并以此种形式打下了他牢固的指挥业务根基。此外,他还是一位情感丰富和充满浪漫气息的指挥家,这种天生的特征是与他身上带有的犹太血统紧密相连的。
巴伦博伊姆作为现代最有影响的钢琴家之一,他在这方面所具有的意义是十分突出的,多年来,他一直利用指挥之间的空余时间来从事钢琴演奏活动,有时甚至自己边演奏边指挥乐队协奏。他是莫扎特、贝多芬、勃拉姆斯和肖邦钢琴作品的优秀诠释者,曾经录制过全套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及全套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和协奏曲以及肖邦的全套夜曲及勃拉姆斯等人的许多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