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阳宗海海边村的村民领到政府送来的饮用水。作为云南九大湖泊之一的阳宗海,近期出现了砷浓度超标的污染现象,云南省政府立即在阳宗海全面实施“三禁”,即禁止饮用阳宗海的水,禁止用阳宗海的水游泳和洗浴,禁止捕捞阳宗海的水产品。新华社记者秦晴摄
昆明阳宗海砷含量超标,造成水体严重污染事件(见本报9月19日相关报道),引起云南省委、省政府密切关注。记者在调查采访中发现,对阳宗海负有管理责任的昆明市宜良县、玉溪市澄江县分管环保的官员,要么表示对污染原因不知情,要么表示不方便说,保持缄默。
云南省环保局副局长杨志强通报说:“ 经过近2个月的调查、排查、监测监察,云南澄江锦业工贸有限责任公司是造成阳宗海水体砷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云南澄江锦业工贸有限责任公司位于玉溪市澄江县境内,该公司有涉砷生产线3条。据查,3条生产线有4个突出问题:
一是主要原料为含砷的硫化锌精矿。2007年6月至2008年6月进厂原料含砷波动大,超过标准10倍。二是原料中的砷在制酸过程中进入循环水。由于该公司未做任何防渗处理的天然水池用作循环水池,渗漏隐患严重。三是该公司未按要求建设规范“三防”(防渗漏、防流失、防扬尘)措施的磷石膏渣场,渣场外溢水砷浓度高达19.719毫克/升。四是该公司制酸工艺中产生的固体废物酸泥、锌焙烧电尘灰、锌焙尘,砷含量分别为12063.11毫克/千克、3024.28毫克/千克、1506.17毫克/千克。
在云南澄江锦业工贸有限公司,记者向澄江县政府一位分管环保工作的副县长询问,该公司30多亩的磷石膏渣场上有多少吨磷石膏堆放,他说:“目前还没有这个数据。”
“我们对此事完全不知情。直到6月28日接到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综合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电话,7月5日,接到了阳宗海管理处的通知,才知道阳宗海砷含量超标的事。”他说。
“我们没有任何监测手段,阳宗海的日常管理和监测由昆明市负责,我们所有的数据都是从他们那里得来的。”他说:“过去我们对砷了解不多,不知道它从哪里来,对砷的处理也很陌生。”
当记者问,为什么在一个环境敏感区域内,对污染企业没有监管时,澄江县环保局一位负责人说:“我们一直没有放松对该企业的监管,但该企业一直没有按要求落实。”
他说,从2002年至2008年,该公司因环境违法6次被处罚,其中几次都是按最高限10万元来罚的。
据记者了解,锦业公司2006年的生产产值为4889万元,2007年为1.5亿元,今年上半年的产值则达到了1.6亿元。显然,10万元的处罚对企业来说“违法成本低于守法成本”。
采访中记者获悉,除锦业公司外,阳宗海沿湖还有不少企业存在环境违法行为,当记者向当地环保官员询问,为什么环评没有通过就可以开工或营业时,有官员回答:“我们不能因为企业差某个手续就把人家关闭了吧?”
据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阳宗海砷含量的超标相当于向水体投放了67公斤砷成品。与滇池污染所不同的是,砷污染直接影响的是人群健康。砷侵入人体后,容易诱发恶性肿瘤等疾病。
阳宗海水体污染不仅直接影响了26596人的饮水安全,也使许多打渔为生的农户生活陷入困境。阳宗海畔左营村村民张自楷说,他种地的收入只有两千元,但打渔每年可以收入近两万元。“现在省里的‘三禁’通知下来后,我觉得以后的日子很渺茫。”他说。
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的专家指出,阳宗海是高原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断层陷落湖,生态功能很重要,但同时生态功能也很脆弱。一旦被污染,水体置换周期将达10年甚至更长。而且如此大容量的一个湖,只有长时间的积累才会造成这么严重的砷超标。
“为什么长时间都没有发现这一问题,等发现时已这么严重?”一位专家说,事实上,早在一年前,宜良县就已经发现阳宗海污染问题日渐严重,磷肥厂磷石膏已成为阳宗海主要污染源之一,但这一情况并没有引起的当地有关部门的重视。
上述专家认为,污染事件再次暴露出,在地方经济的发展中,环保不过是个软杠杆。基层环保部门像地方政府养的猫,猫能不能捉耗子、捉几只是由政府部门说了算,不是环保部门说了算的。地方政府的“三不查”:老百姓不上访不查、媒体不揭露不查、高层领导不批示不查,造成了环境执法中企业的“三不怕”:不怕环境监察、不怕环境处罚、不怕给老百姓造成损害。
“水污染问题,说到底,不是技术问题,不是资金问题,而是体制问题。”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