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来,我国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各级各部门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在畅通信访渠道、规范信访秩序、完善工作机制、解决信访问题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力求将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各种问题解决在基层,使信访总量在经过连续12年持续上升后首次出现下降态势。
信访总量下降 信访秩序好转
近年来,我国信访形势出现了信访总量下降、集体上访下降、初信初访下降、信访秩序好转等四大积极变化。
2006年4月28日,湖北宜昌市民在书店阅读《信访条例》。2006年5月1日,是中国国务院新修订的《信访条例》实施一周年。国家信访局负责人4月29日介绍了新修订的《信访条例》实施一年来取得的些明显成效。该负责人介绍称,各地各部门在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实施新修订的《信访条例》,取得明显成效,整个信访工作形势向好的方面发展,信访总量持续攀升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呈现出“三个下降一个好转”,即:信访总量下降、集体上访下降、初信初访下降、信访秩序好转的良好态势。 中新社发 任卫红 摄
第一,信访总量下降。据国家信访局介绍,2005年全国县以上党政信访部门受理群众信访总量与上年相比下降6.5%,这是经过12年持续攀升后出现的第一次下降,今年上半年又比去年同期下降14%。群众信访活动重心下移。浙江省自从1992年以来连续13年信访总量持续上升,2005年首次出现下降,全省三级信访部门受理群众来信来访比上年下降2.45%,今年1月至7月全省信访总量又比上年同期下降11.89%。第二,集体上访下降。2005年全国县以上党政信访部门接待群众集体上访批次与2004年基本持平、人次下降14%。国家信访局接待的集体上访批次和人次分别下降29.9%和39.8%。今年上半年,全国县以上党政信访部门接待群众集体上访批次、人次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11.8%和19.1%。
第三,初信初访下降。2005年全国县以上党政信访部门受理的初信初访量下降9.1%,今年上半年同比下降12%。在各地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农村土地征用、城镇房屋拆迁等方面信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新发生信访问题的数量逐渐减少。
第四,信访秩序好转。各地大部分信访群众能够按照《信访条例》规定到指定地点反映问题,并遵守接待场所的秩序,中央和国家机关周边秩序明显好转,地方党委、政府机关门前聚集上访明显减少。上访群众在机关周围和信访接待场所长期滞留的现象得到改观。
国家信访局局长王学军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说,信访形势发生积极变化,其根本原因是党中央、国务院对信访工作高度重视。中央领导同志总揽全局,站在政治的、全局的高度,对做好新时期信访工作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思路新要求,他体会最深刻的是“六抓”:一是抓认识。中央领导同志强调,信访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信访问题解决得好不好,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把信访工作的定位提高到一个新高度,摆上了重要位置。二是抓责任。认真贯彻落实“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强化处理信访问题责任主体的责任,促使各地各部门主要领导亲自处理信访问题。三是抓法制。修订并实施新的《信访条例》,既规范信访工作行为,又规范信访人的信访行为,认真解决群众合理诉求,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四是抓重点。集中处理信访问题和群体性事件,认真解决农村土地征用、城镇房屋拆迁、企业改制、涉法涉诉等长期积累的信访问题。五是抓政策完善。针对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出台相关政策,缓解不同利益群体的矛盾。六是抓协调联动。建立了信访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构建“统一领导、部门协调,统筹兼顾、标本兼治,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大信访工作格局,以此推动整个信访形势发生了积极可喜的变化。
拓宽畅通信访渠道营造和谐信访环境
为保障广大群众正确行使信访权利,近年来各地各部门按照新修订《信访条例》的要求,进一步畅通信访渠道,切实解决群众合理诉求,营造了友好和谐的信访环境,促进了信访问题及时妥善解决。
“累了你就歇歇脚,渴了你就喝杯茶,气了你就消消火,请进——这里就是你的家。”走进河南省义马市群众工作局,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上述一段问候语。昔日经常“火药味”十足的信访局接访大厅,现已变成了充满信任与温馨的“群众之家”。 2005年1月,义马市在信访局的基础上组建群众工作局。这一敢为人先之举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和期待。图为工作人员在社情民意室内工作 新华社记者 岳月伟 摄
深入贯彻实施《信访条例》,进一步拓宽和畅通信访渠道。目前,从中央到省、市、县党委和政府全部设立了信访工作机构,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军委总政、武警总部、有关人民团体,以及中央管理的大型骨干企业均设立了信访工作机构。乡镇、街道有的设立了信访工作机构,有的配备了专门工作力量,形成了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信访工作网络。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按照新修订《信访条例》的要求,普遍实行了信息公开制度,向社会公布了信访工作机构的通信地址、投诉电话、信访接待的时间和地点,为群众来信来访提供便利。同时,各级政府还采取措施进一步拓宽信访渠道,如北京、上海、广东、福建、海南等地建立了以互联网为平台、面向市民的信访网站,开展网上信访。据国家信访局介绍,全国信访信息系统目前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中,这个系统全部建成后可实现中央与各省(区、市)信访部门及有权处理信访事项职能部门的互联互通,极大地方便信访群众在当地提出和查询信访事项,进一步提高信访工作效率和信访管理水平。
加强来访接待场所建设,为畅通信访渠道创造条件。国家信访局把加强群众来访接待场所建设,作为展现党和政府形象、凝聚人心、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工程,作为信访部门提升工作水平的重要环节,始终给予高度重视。今年初,国家信访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群众来访接待场所建设的通知,对群众来访接待场所的建设作出明确规定。同时,加大资金投入,改善接待环境,及时对国家信访局来访接待大厅进行了改造,扩大了来访群众填表候谈场所,增加了疏导和维护秩序的工作人员,确保群众正常上访进得来、谈得上。修订完善了《来访人须知》、《受理群众来访事项工作流程》等,并上墙公布,增加了工作透明度。增添便民设施,为来访群众安装了休息棚和座椅,改造了接待大厅的通风、换气系统,安装了用于宣传政策法规的电子显示屏,为每个接谈室配备了一次性纸杯和饮水机。江苏省全省106个县(市区)中已有70%以上建立了人民来访接待中心,建立了纵向与横向结合的联合接待制度,法院、劳动、国土、城建、国资等部门均选派人员长期驻中心联合接访。群众反映信访诉求,不用东奔西跑,只需走进中心,就可以享受到“一站式”、“一条龙”的信访服务。
维护正常信访秩序,营造友好和谐的信访环境。国家信访局围绕规范信访秩序,不断完善工作思路,成立专门工作机构,加大协调处置力度,多次妥善处置了聚集上访事件。各地普遍加强了对信访群众的思想教育疏导工作,并依法处置了个别缠访、闹访和制造事端的上访人及别有用心的组织串联人员,有效纠正了一些群众信“上”不信“下”、信“访”不信“法”、信“闹”不信“理”的上访行为,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国家信访局办公室主任徐业安对记者说,通过加强来访接待场所的“硬件”和“软件”建设,来访群众有了一个心平气和倾诉的地方,信访渠道更畅通了,处理信访问题的效率提高了。一个“畅通、有序、务实、高效”的信访工作新秩序正在建立,友好和谐的信访环境正在形成。
转变领导干部工作作风,促进群众反映的合理诉求得到有效解决。各地各部门党政领导干部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带着责任和感情处理群众来信来访。通过建立定期研究信访工作、领导阅批群众来信和领导信访接待日等一系列制度,采取领导包案、开门接访、干部下访、现场协调督办等方式,进一步拓宽群众反映合理诉求的渠道,促进了一大批疑难重大信访问题的解决。记者从国家信访局了解到,2005年,全国省级领导阅批群众来信、接待群众来访、包案处理信访事项,同比分别增加72%、92%和78%,到一线直接参加接访的省级领导同比增加49.5%。市、县两级领导包案处理重要信访事项20万件,极大地促进了一批重要信访问题的解决。
创新群众工作思路 化解矛盾维护稳定
记者在北京、辽宁、河南、山东、河北等地采访了解到,面对社会转型期群众来信来访的新情况,各地党委和政府在处理群众上访的过程中,努力创新群众工作思路,力求把一些问题解决在初始阶段,把绝大多数矛盾和问题化解在基层,为维护社会稳定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各级党委和政府转变观念,创新工作思路,把城区基层的群众信访工作作为重点,将大量矛盾和问题化解在初访阶段。
沈河区是沈阳市中心城区,历史积累的问题较多,信访内容复杂,信访行为激烈。2004年2月,沈河区以“集中用权、用权为民”为基本取向,整合执政资源,综合调处矛盾,构建城区大信访工作格局。沈河区依托信访大厅,集中配置权力,集中接待群众来访,集中处理信访问题。同时赋予信访大厅指导协调、统筹调度、督查裁决、管理使用稳定基金等11项职权,劳动保障、拆迁管理、民政等8个行政执法部门和信访工作机构以及纪检监察机关、法院等进驻信访大厅,实行“一站式”接待,使各类信访问题不用走出信访大厅就能找到解决的途径和办法。抓涉法涉诉问题,努力破解难题。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充分发挥审判的职能作用,创新机制,讲求接访艺术,解决了大量涉法涉诉信访问题。2003年以来,该院年结案量均以两位数上升,而涉法涉诉上访人次却逐年下降,2004年比2003年下降了20个百分点,2005年比2004年又下降了1.7个百分点。
在解决涉法涉诉信访问题过程中,北京二中院明确院党组亲自抓、负总责。他们对情况复杂、息访难度大的涉诉信访案件,采取集体会诊、精心调解、深访详查、协调联动等方式,“穷尽”一切办法解决问题。他们还特别讲求工作艺术,工作人员把法律素养、知识储备、阅历经验、人格魅力等综合运用到接访中,对来访人给予积极影响,进而改变来访人的思路,改善来访人的情绪和心态。 徐江善 董学清 丛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