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2月7日电 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在今天出版的《人民日报》撰文指出,目前科技界、学术界的一些“不规矩”行为,很多情况下,并不是研究者要故意触犯学术道德,而是对学术规范缺乏基本的训练和常识。 文章指出,目前,在国内,大家对于涉及某个学者声誉的学术诚信事件都很关心,不时可以听到一些“丑闻”传来。但如果细细分析,就概念而言,很多人其实是把“学术诚信”和学术研究规范、学术研究方法论混淆起来了。比如,一些人认为,在论文中不规范地引述别人观点或是数据,并不成为问题;或者,他压根不知道怎样引述才是规范的。大家都对“引注格式”这类技术性问题不重视,但实际上,它是“学术诚信”的实质性内容之一,而且是一个看似简单实际上很繁难的问题。 文章强调,科研诚信很大程度上还是与做人的诚信联系在一起。在目前的学术圈,大力倡导诚信之风,严厉惩罚一些不诚信的行为,仍是当务之急。 文章称,应该从一开始就要对青年人,特别是大学生进行基础训练。一定要从大一开始,就注重培养他们的基本学术规范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告诉他们怎样的“引注格式”才是正确的,怎样的引述是绝对不能做的。 比如,在自然科学领域,理科生做实验是有严格记录的,如果出现一个错误的实验结果,也应该记录在案,而不是得出错误结果后,就把这些记录撕掉。再如,在社会科学领域,青年人如何写论文,如何引用文献,也都亟须规范。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一个作者可以很轻易地查到其他人的观点和成果,也可能在研究中对此加以引用,但从电脑中敲出文章后,这些就不知不觉地变成了他自己的内容。所以,做学问一定要注意规范问题,一定要有真正做学问的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