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讲:”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人的心理是一个非常微妙,难以捉摸的“黑箱”,不是说:画人,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吗。你是不是有过这样的经验:明明非常喜欢对方,却偏偏表现出讨厌他的神态;父母越说不能做的事情,就越想去试试;快考试了,明知道紧张发挥不出水平来,可就是无法控制;在好多人面前讲话,竟然会不自觉地手脚发抖,大脑停转……其实,所有的问题都来源于我们并不认识,也不了解的自己内部的某些东西。问题越多,冲突就越激烈。只有当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出现这类的问题的机率越少;我们了解自己越多,也就能更好地对待自己,与他人相处。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展开自我认识的旅途吧。
曾经有位心理学家说过:人就象一个洋葱,每一个人生阶段就是一层洋葱皮。当我们身心健康时,洋葱皮是光滑、洁白的;当我们遇到挫折和疾患,无法解脱时,这时的洋葱皮是黑色,有斑点的。可它又会被新的洋葱皮包裹住,仅从外表无法分辨。但是,那些不健康的洋葱皮会随时危害到整个洋葱的健康程度,甚至有时是致命的。
我有一位好朋友,他是一个非常严谨、刻苦的年青人,而且刻苦得到了自虐的地步,连走路,坐车都要听随身听学英语;吃饭的时间缩短到最少,以便有更多的时间学习。这种“自虐”如今已经导致他除了终日刻苦学习之外已经完全迷失了人生真正的生活概念,他甚至连恋爱都不会谈了,虽然他内心非常渴望自己能象正常人一样享受“生活”的丰富内涵和乐趣!我们在一次心理演练时,终于知道了他这么做的原因,他在上幼儿园的时候曾被老师当众侮辱过。从那时起,他就拼命做好每一件事情,想重新“赢”得“好孩子”的称号。这状态一直持续到那次咨询,他意识到心里面总是在催促他刻苦学习,努力工作的声音来自4、5岁时受到心理挫折的他,这么小的孩子唯一可以想到的摆脱当时窘迫状态的方法,就是更听话,更好好的作乖孩子。没想到,这个“好孩子”缠绕他整整20年,没让他好好放松,没自由安排生活,没享受生活的乐趣。那么,从他能够意识到这一点起,那个受挫的孩子对他的控制和影响力开始大大减弱了,他也可以过上正常的生活了。
举这个案例的目的,是想让朋友们感觉一下被压抑的心理力量的强大,而这心理力量就是心理学中常说的“情结”。情结会让人不断地纠缠在同类事情上,无法自拔,并愈演愈烈,有时还会发展成躯体症状,形成莫名其妙的“肉体”病症,给人们生活、成长带来痛苦。
可是,如果我们能够早一点意识到自己的症结,早一些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法,或许我们的生活一定会幸福得多吧!
我们在上小学的时候就读了《西游记》,大约都对其中孙悟空与二郎神斗法一段特别喜欢:孙大圣寡不敌众变成麻雀钉在树上,被二郎神识破并化身成饿鹰去啄那麻雀;大圣赶紧变成大鹚老冲天而去,二郎神又变成大海鹤去追捕;大圣忙变成一条鱼淬入水里,二郎神又识破,化身成鱼鹰等着吃他;大圣也认出那是二郎神,变成水蛇蹿入草丛,二郎神变化成灰鹤,来啄这蛇;大圣变做一只花鸨,二郎神嫌他变得低贱,现原形用弹弓射他;大圣趁势滚下山崖,变成土地庙,尾巴变成旗杆,正是这“旗杆”再次让二郎神识破是大圣变的。
一来一往的变身斗法真是过瘾,“这只会发生在虚幻的神话世界中”你们可能会这样说,但是,你们有没有听人说过“这人平时温柔得象猫一样,可一旦被激怒就会变成一头狮子。”这是否可以证明,我们也可以变化,不同的是我们的变化是内部的,不改变形态的。不管我们怎样千变万化,总有一些东西能让明眼人识别出来,就象孙悟空的尾巴一样,被认出的东西就是我们独有的人格特点。
那么,在涉及个性特点之前,我们先探讨一下青年朋友们共同的特征吧。
大学生的年龄大致是在18岁到23岁之间,这个年龄段正好是在青年中期或成年初期。该阶段生理上已经成熟,而心理却仍处在向安定状态过渡的不稳定状态。这种不平衡现象,也是我们青年朋友们心理特点之一。在这一时期,自我意识的发展和自我同一性的确立,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难免会有心理不适应以及其他精神困扰。另外,性意识从觉醒到当前已基本趋于稳定,感情、恋爱问题也成为了青年朋友们生活中极其重要的事情。
青年时期是由不成熟向成熟人生迈进的过渡时期,被称为“第二次诞生”和“心理断乳期”等,在我们心理发展进程中占有特殊的位置。这时,个体心理的一个重大的转折就是把目光从外部世界转向自身,开始思考自己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怎样成为自己期望的人。心理学将这种现象称为“自我发现”。
这样的“自我认识”难免会有点象照“哈哈镜”的样子,夸张了自己喜欢的,想看到的部分,缩小了自己讨厌的,不承认的部分。不信的话,我们来做个游戏:找一张白纸,分成三部分。第一栏,写你认为的自己,包括相貌,外型,性格特点,优、缺点,等等。第二栏,写别人认为的自己,内容同上。若不知怎么写,想想父母平时怎么说的你,朋友同学怎么讲的你,或直接去问问同学你给他们的印象是什么样的(最好包括缺点)。第三栏,写自己想未来的自己的样子,内容同上。这样一来,你对自己心目中的样子,别人心目中的自己,和理想中的自己的差别就一目了然了。
过低的自我评价。处于这种意识状态的大学生,在把理想我与现实我进行比较时,对理想我期望较高,又无法达到,对现实我不满意,又无法改进。他们在心理上的一个特征就是自我排斥。由于在成长过程中,理想我与现实我的距离过大所导致的自我矛盾冲突,他们往往会产生否定自己、拒绝接纳自我的心理倾向。这类大学生往往降低人的社会需求水平,对自我过分怀疑,压抑自我的积极性,并可能引发严重的情感损伤和内心冲突。他们的心理体验常伴随较多的自卑感、盲目性、自信心丧失和情绪消沉、意志薄弱、孤僻、抑郁等现象,尤其是面对新的环境、挫折和重大生活事件时,常常会产生过激行为,酿成悲剧。近几年来发生的大学生自杀事件中相当一部分就是由此心理问题所导致。
过高的自我评价。这是一种与过低自我评价相对立的自我意识状态。在这种自我概念的支配下,个体往往扩大现实的自我,形成错误的不切实际的理想自我,并认为理想我可以轻易实现。这种类型的大学生往往盲目乐观,以我为中心、自以为是,不易被周围环境和他人所接受与认可,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和不满。因此极易遭受失败和内心冲突,产生严重的情感挫伤,导致苦闷、自卑、自我放弃。有时会引发过激行为和反社会行为。
过高或过低的自我评价都是错误的自我认识,都会造成心理上的矛盾和冲突。认识自我,还有一种更贴近真实性的方法,就是问自己:“我最喜欢的动物是什么?其次是什么?我最不喜欢的动物是什么?”因为,前面我已经讲过,每个人身上都会或多或少的有某些动物的特征,喜欢的动物的特点,基本上是自己的主导性格特点;讨厌的动物的特点,基本上是自己刻意压抑的特点。比如说虎是勇敢、威严的、开朗的,但在其内心中是有点孤寂的;狮子是威严的、支配性的、慈爱的;狼是凶狠的、残忍的、仇恨的;牛是有力的、温顺善良的,但是一旦闹起脾气来也很犟的;狗是忠实的、重感情的、勇敢的、热爱公正和秩序的;狐狸是狡猾的,多变的;猫是两面人,表面上,他(她)是温柔的,慵懒的或活泼可爱的,象白天我们见到的猫。但是实际上她有另一面,野性、狡诈而又凶残、敏捷无比,如晚上捉老鼠的猫。如果见到鸟,要看是什么鸟,是鹰,是麻雀,还是百灵。鹰是孤独英雄,麻雀是芸芸众生,而百灵是美丽活泼的少女(而男孩则说明有诗人气质)。
你想到的动物是幼兽还是成年,反映你此时的心理成熟度。动物的特点,比如,羊的腿格外长,或小鸟羽毛很美,这都是你的特点,你的腿长,头发好或相貌好。
这种方法比较能够看清自己真实的自我,从喜欢的动物特征中总结出相同的特点,则是你的主导人格特点,就象从孙悟空七十二般变化中总能显现的顽皮、戏谑、机灵的猴性。有兴趣的话,不妨一试。
心理学家弗洛姆指出,人与人性格的不同,可以归结为人获取东西的方式的不同。弗洛姆描述了一些性格:
1.接受型。这种人有些像雏鸟,总是张大嘴巴等着吃,他相信,获得他所需要的东西—物质、感情、爱、知识、快乐等等的唯一办法是接受外部的赐予。因此他们对“被爱”十分重视,谁说一声爱他(她),他(她)就会一下子跌入其怀抱。在思想上,他们是最忠诚的听众;在行动上,他们是依赖者。他们有一种特征,喜爱吃喝。平时,他(她)们的嘴喜欢微微张开。这种人平时较可爱温顺,只有在“无枝可依”时方会有焦灼不安的表现。
2.剥削型。如同虎狼或狐狸,他们靠力量和狡诈在世界中获取。他们也认为所需要的东西在外界,但是他们不相信别人肯给他,也不稀罕,所以他要去夺,去骗。他们的座右铭是偷来的果子最好。他们用各种方式剥削别人的物质和感情。这类人的外在特征是,喜欢咬嘴唇。
3.贮藏型。他们有一层厚厚的外壳,把自己包裹在里边。他们不相信自己能从外界得到很多东西,所以他们注重贮藏和善于保存自己的一点东西,注重节俭。他们很吝啬,不仅吝啬钱,也吝啬感情和思想。他们喜欢整理,喜欢条理性,不喜欢纷乱变化。他们是古板的人。
4.市场型。如同变色龙,市场型的人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他们的原则是,“世界是个大市场,我推销自己,换来所要的东西。“因此,他们对自己是属于哪类并不看重。他们看重的是,什么样的人受欢迎?什么样的人应聘容易被录用?什么样的人招人喜爱?在学习上,他们对学什么课程有意思都无所谓,他们关心的是学什么最有实用价值。这种人的长处在于很能适应社会,不幸在于容易“找不到自己”。其外在特征是:可爱,时髦。
5.生产型。这是弗洛姆心目中最佳类型。这是一种富于创造力的类型。他们能充分发挥潜能,充分表达自我。他对他人有真的关心和爱,对生活有热情。
不错,除了生产型人格,其它类型的人格都有明显的不足和缺陷。那么,既然已经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我们就得想办法弥补(当然前提是你想要一个健康的性格的话),并且要意识到有可能会是一辈子的事。例如,当初你是贮藏型的人格,说明你有很强的不安全感,有可能是早年的痛苦经验,或者父母教育方法的偏差等等因素造成的。我们第一步就是找到不安全感的源头,有可能这会是非常困难且痛苦的事情。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存储着大量的生活经历,其中不乏是痛苦,伤心,失落,迷惘的。为了使自己能够正常生活,我们会刻意地将能引起负面情绪的往事深深地埋藏起来,当需要重演往事的时候,出于自我保护,会有很强的阻抗,让你无法找到当初那些伤心事。我们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冲破阻抗,也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来面对痛苦,最终战胜它。事实上,当我们战胜了那时无法摆脱的痛苦时,我们已经走出了自己厚厚的外壳,而且,这会带动着其他原有的性格特点跟着改变,走向完善。形成自我实现的完整人格确实是需要很大的勇气和毅力来面对自我,面对真实,坚持真我。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值得接受的挑战。
国外一些心理学家对人格作了深入的研究,制定出几个信度和效度都很高的人格评定量表,如艾森克人格量表,16PF和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查表(MMPI)等,为更清楚、细致地认识我们的性格特点提供了量化的手段。
认识了自己,就可以因势利导,为其他相关的问题找到答案:我该如何与他人相处?用哪种学习方法更适合我?毕业后该找哪种工作,是呆在安定清闲的象牙塔,还是下海经商?是该诚实淳朴,还是机智狡诈?是让自己坚强而又能自制,还是让自己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程英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