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神舟”飞船中,有这样一个结构机构产品,当飞船三舱连接时,要确保各舱间系统管路中的液体工作介质和气体工作介质顺利流通;当飞船三舱在空间分离时,要将舱内工作介质切断,实现干脆分离,并保持各舱密封。如果连接失效,将导致舱内设备仪器失灵,航天员的生命安全难以保证;如果不能有效分离,飞船各舱将无法按要求分离,航天员不能安全返回,整个载人航天飞行就会失败。
研制这种产品的,是五一三所第六研究室,其领军人物,就是有几十年机械技术研究经历的高振国。
1993年,当高振国和他的工程组接手飞船快速气液路断接器的研制工作时,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才刚刚起步。用于载人飞船液路、气路连接与分离机构的有关技术资料极少,几乎为零。
载人飞船液路、气路连接与分离机构我国诸多飞行器中属首次研究应用。最初,由于国内没有研制先例,有关部门打算采用进口产品,但因美国、俄罗斯等航天大国采取技术封锁,最终,我们决定自主生产。
由于其直接关系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和航天飞行的成败,在载人航天工程立项之初就被确定为重点攻关项目和研制的关键件,被定为一类危险品。最初,由于该产品的高风险性,许多单位都摇着头不敢接手这项研制任务。当他们接受这项任务时,许多人担心地问:他们,能行吗?
从事多年机械技术研究的高振国,在听了总体部门产品有关技术要求的功能目标的描述后,凭着自己多年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判断,承担这项研制任务有一定的技术基础,但也有相当的难度。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培训,断接器的信息在他的头脑中逐渐清晰起来,完成好这项研制任务的信心也更足了。
在攻关的头一年,共设计完成了几十种的结构方案, 经过对这些方案的反复论证,反复比较,择优选取,最后选取了几种最佳结构方案,并一一做出了实物模型,再对其进行上百次的功能试验、空间环境试验、可靠性试验……经过近两年的技术攻关,最终确定了载人飞船液路、气路快速断接器的机构原理和结构方案。
研制任务的进展比他们当初设想的还要曲折。
设计方案确定后,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进行验证。为减少密封漏点,断接器各部分的连接部用螺钉螺母,而通过焊接连接。为确保焊接质量,采用较为先进的氧弧焊焊接,效果却总是不理想。他们从焊接方法、材料上找原因,反复的改进,但结果却总让他们失望,几乎80%不符合要求。经过反复的摸索、思考,最终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用新的方法焊接,几乎都能一次成功。
一个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接踵而来,由于设计时考虑不够周详,气路断接器口径接角强度不够,加工公差掌握不好,再一次振动试验中,器件被震裂了。这使他们的信心遭受了严重的挫折,各种担心和怀疑又一次让他们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作为项目组主心骨的高振国没有退缩,他静下心来仔细分析,整理思路,最终找出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使问题得以成功解决。
1995年6月23日,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科研生产部组织的多名飞船总师及有关院士组成的专家组对液路、气路快速断接器进行了关键技术评审。认为:液路、气路快速断接机构中的关键技术基本解决,并通过试验验证机构原理可行,攻关结果可以用于飞船结构与机构的设计中。高振国和他的同事们辛苦的劳作得到了充分肯定。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飞船发射试验时,高振国正在去兰州的火车上,对自己“孩子”的初次旅行,他心里既忐忑又担忧,一次又一次地和同行的沙金良副所长谈起,又一次次地岔开话题。当到达兰州,听到飞船成功返回的消息时,他的一颗心才逐渐平静下来。
随着飞船连续发射成功,他们的工作也得到了各方的认可。一直关注这个项目研制工作的戚发轫总师,几乎参加了断接器项目的每一次评审会,这在整个飞船型号研制当中是不多见的。当神舟3号飞船飞行试验圆满成功时,他拍着高振国的肩膀称赞他:你们干得很好!
飞船最终是要载人的。为确保航天员的安全和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神舟三号发射成功后,在宋黎定所长的亲自指挥和协调下,高振国带领工程组的同事们又对断接器产品进行了深入的可靠性分析,并做了大量的可靠性试验。
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付出得到了回报——从“神一”到“神五”每一次的分离与断接都满足了“接的可靠,断的干脆”的要求,每一次的分离都干净利落,为飞船的成功飞行提供了重要保障!并且连续多次获得了国家级的“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
当“神舟五号”发射成功后,宋黎定所长把戚发轫总师“断接器表现非常漂亮,一定要表扬你们的工程技术人员”的话转达给他时,高振国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现在,他又在期待“神六”的成功,这一晃已经是十二年了。人生的一个轮回,他已经从中年到了退休的年龄了。干飞船的航天人,十几年如一日的奉献,他也是其中之一。
他,等待着“神六入太空”的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