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0月14日电(“新华视点”记者孙彦新、白瑞雪)50年零4天——从1955年10月8日钱学森回国,至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发射升空,中国航天人已历五代。
留美的钱学森属于第一代,留苏的王永志是第二代,他们“用算盘算出导弹”的创举,成了永远的历史传奇。
中国自己培养的戚发轫、黄春平都是第三代,在文化大革命中他们没有动摇,经历过“搞导弹不如卖茶叶蛋”的无奈,他们创造了把杨利伟送上太空的辉煌。
神舟五号成功后,第三代退居幕后,神舟六号七大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平均年龄48.7岁——第四代航天人全面接班。
当初离开航天界的人开始后悔了,数不清的博士、硕士挤到了航天事业的大门前……
第一代激情,第二代火热,第三代严谨,第四代务实,在五彩缤纷的世界中,选择了航天的第五代将是什么?
戚发轫的“三个馒头”理论
戚发轫说:“我是第三个馒头。”
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启动之时,已经59岁的他被任命为神舟飞船系统的总设计师。11年后,当他70高龄时,神舟五号终于实现中国人的首次载人航天。
戚发轫说,别人看来,这一历史在我们手中创造,实际上,我们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他举例:“人饿的时候,吃第一个馒头没什么感觉,第二个馒头垫了个底,到第三个馒头就饱了。看上去功劳是第三个馒头的,可没有前两个馒头怎么行?”
以钱学森为代表的留美归来的第一代航天人可以看成是“第一个馒头”,留苏的第二代是“第二个馒头”。
1957年大学毕业的戚发轫回忆,“那个时候除了钱学森,谁也没见过导弹什么样?钱学森给我们上导弹概论课,我们想,这么大的学者给大学生上导弹概论值吗?钱学森说航天不是靠一个人,要靠一大堆人……”
“被称为‘航天四老’的任新民、屠守锷、黄纬禄、梁守槃,手把手教我们。还有留苏归来的孙家栋。”戚发轫说。孙家栋曾是东方红1号、2号,返回式卫星等多种型号的总设计师,戚发轫当初是他的得力助手。“我们的本事全是老一代在实践中带出来的。”戚发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