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号飞船总指挥袁家军谈我国载人航天——
世界上第一个载人航天器是苏联在1961年发射的东方号载人飞船。迄今为止,人类研制发射成功并正在使用的载人航天器一共有3种:载人飞船、空间站和航天飞机。
载人飞船简称“飞船”,是一种乘载人员较少(3人以下),在太空作短期(几天至十几天)运行,然后返回地面的一次性使用航天器。
空间站是一种体积较大,可接纳多名(3~6人)航天员长期工作或作短期巡访的航天器。空间站在轨道上长期运行,不返回地面。它既可在有人照料下工作,也能无人值守、自主运行。飞船和空间站自身没有大推力的动力装置,必须靠运载器将它们送上太空。
航天飞机是一种兼有飞船与运载双重功能的载人航天器。它能自行起飞、升空,进入轨道运行,任务结束后返回地面,在机场上水平着陆,经过整修,可以再次发射上天。航天飞机是当前惟一可以部分重复使用的航天器/运载器。
这3种载人航天器的用途各有侧重,在技术上难度也有较大差别。航天飞机技术复杂,功能齐全,代表着当代航天技术的领先水平。
从载人航天发展的历史看,苏联和美国都是从载人飞船起步的。
20世纪80年代中期,即当苏联和美国已掌握载人航天技术20多年以后,中国发展载人航天是否一定要步他们的后尘,从载人飞船搞起呢?中国在1992年开始研制载人飞船之前,国家“863”高技术航天领域的专家们曾为这个问题进行了长达近5年的研究。一部分专家认为,中国可以借鉴国外的技术和经验,采取跨跃式发展,越过载人飞船,直接发展航天飞机。另一部分专家则主张,载人航天对安全性、可靠性要求极高,航天飞机技术虽先进但难度很大,例如,航天飞机因外形和结构都比较复杂,为了保证它在大气层飞行时的稳定性及研究再入大气层时受到的严重的空气动力加热问题,需要在高速风洞中完成数万小时的空气动力试验。火箭发动机基本上都是一次性使用的,为建造航天飞机需要专门研制能多次燃料的火箭发动机等,这些方面我们的基础还很差。此外,研制航天飞机所需投资太大。相比之下,载人飞船再入大气层时产生的气动力和气动力加热的问题,可以在成功的返回式卫星的基础上加以解决;飞船中的许多功能分系统及设备可以较多地继承卫星的成熟技术和研制经验。所以为稳妥起见,应循序渐进,从飞船起步。
经过多种技术方案的比较和分析,甚至激烈的争论,最后,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国力,遵照“有限目标、突出重点”的“863”高技术研究发展的指导思想,专家们一致同意以飞船起步。同时,考虑到我国在运载火箭和应用卫星方面已拥有相当坚实的技术基础和丰富的研制经验,以及有可能借鉴国外研制载人飞船的经验,决定一步到位,越过单舱式、两舱式,直接研制神舟号3舱式载人飞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