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省资中县公民镇,有一个由艾滋病毒感染者开的茶馆。茶馆的老板李本才今年35岁,初中文化,公民镇大井村村民。艾滋病毒感染者开的茶馆有人敢去喝茶吗?答案是肯定的:有。
黑市卖血染上艾滋
1997年,李本才和妻子李秀华到广东省中山市一家电器厂打工。当时,他每月只能拿到650元薪水,妻子更少。广东不比家乡,两口子无论怎么省吃俭用,还是剩不下钱。于是李本才又想起了在老家时那个不是办法的挣钱办法——卖血。
听说在广东一次卖血可收入300元,李本才兴致勃勃地来到一家医院,岂料体检过后,医生却专门把他叫去,严肃地询问了许多情况,尤其是他的献血史问得更详细。由此,李本才揭开了一段殷红、痛楚的回忆。
由于气候和地理原因,资中的农民每年只有几个月的耕作时间,闲暇时,乡亲们无时无刻不在寻思着摆脱贫困的办法。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不知是谁带来了一股到黑血站卖血的恶风,刚刚念完初中的李本才那时因交不起学费辍学了,在左邻右舍的鼓动下,他一赌气,也加入了这个庞大的卖血队伍。
李本才第一次卖血是跟叔父等人一起去的。那天,他们早早起了床,一路翻山越岭,跨省来到河南境内。因为出来一次不容易,他们便格外珍惜每次“挣钱机会”,往往是这个黑血站卖完,吃几个鸡蛋,喝一大碗盐水,第二天再到另一个黑血站去卖,有的一连能卖四五次。说是“挣钱机会”,其实他们每人每次卖血只能得到三四十元钱。更可怕的是,黑血站老板为榨钱财,只买血液里的血清和血小板,把过滤后的血浆再推回他们体内。这哪是卖血呀,简直是卖命!可就是这种卖命的“生意”,李本才一干就是七年,其间他不止一次昏厥在黑血站里。直到1993年,那些地下血站被依法取缔了,李本才才结束了自己的卖血生涯。此时,两岁的女儿需要抚养,他只得随老乡外出打工。
末了,医生告诉李本才:“可能是因为卖血,你感染了艾滋病病毒,HIV呈阳性。”这个憨厚的汉子听得一头雾水,祖祖辈辈谁听说过这种病?医生又用通俗的语言为他做了解释:“像癌症一样治不好,但是能通过体液、母婴和输血三种途径传染,潜伏期可能有十几年。如果你妻子尚未感染,房事时应注意……”
李本才懵了。
好妻子保住一个家
第二天,李本才让妻子也验了血,结果证实还没感染。正当两口子感到庆幸时,厂领导送来两张火车票,并用不容商量的口气说:“你们俩马上回去治疗!”
失去了工作怎么生活?离开工厂后,李本才跟妻子商量:“既然你没病,就留下吧!”就这样,李本才沮丧地回了家。
李本才小心翼翼地生活了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依旧能吃能喝,周身也不痛不痒,心里逐渐平静了。可不久后,他的噩梦就真正拉开了序幕。
村里有个年轻人叫卿舟维,曾多次和李本才一起去卖血,后来一直在东北打工。一天,从东北传来消息说,他也染上了艾滋病。穷怕了的村民们顷刻间跌进了恐怖的深渊。
当地政府闻讯极为重视,迅速组织专家进行了普查。李本才一“暴露”,就被村里人编入了“瘟神”的行列。那时,村民们处处躲着他,连他家种的小白菜都没人敢买,他用过的邻居的东西甚至都被人家焚烧了。因为没人敢给他理发,他只好三个月去一趟县城……
艾滋病真有这么厉害吗?自尊心极强的李本才崩溃了,随之而来的便是死的想法。
一天上午,他的女儿琴琴(化名)突然出现在了家门口,她背着书包,双眼哭得又红又肿。
“怎么没上学?”李本才赶紧问。
琴琴的眼睛蓄满泪水,无助地望了望父亲,好久才泣不成声地说:“同学都……都骂我是艾滋孩,没人搭理我……”
李本才的心一阵痉挛,做父亲的责任撞击着他。是呀!一旦撒手离去,撇下个可怜的孩子谁来爱?想到这里,他啪地一拍大腿,怒声吼道:“谁再骂你艾滋孩,我掌他的嘴!”
琴琴立即止住了哭声,并冲着父亲使劲点点头,转身向学校跑去。
夜里,李本才失眠了。第二天他给李秀华打了电话,提出了离婚的想法。妻子哭得死去活来,坚决不肯。通情达理的李秀华慌忙从广东赶回。知道丈夫感染艾滋病后,她的思想确实起过波动,但她最后认定:丈夫是个好人,患病不是他的错,况且还有女儿呀,家不能就这么散了!
“本才,俗话说好死不如赖活着!反正得了这病又不是马上要你的命,等几年吧!到时候孩子也长大了,你才能瞑目!再者,现在医学发展那么快,没准到时候这个病就能治好了……你现在如果胡思乱想,就不是条汉子!”妻子的抚慰温暖了李本才的心,他这才从怀里掏出那瓶已揣了几天的农药。
妻子放弃工作后,家里立即又紧巴起来。夫妇俩艰难地支撑着,等待着……
党和政府没有忘记这群不幸的村民。2001年,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项目组(以下简称中英项目组)进驻资中县,他们宣传艾滋病的防治知识,请来专家、教授免费为患者治疗,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中英项目组还在公民镇专门为艾滋病感染者设立了“公民家园”……据统计,2001年一年当中,中英项目组在公民镇举办艾滋病知识讲座19场,场场爆满。
善良的村民们全面了解了艾滋病的相关知识后,恍然大悟:过去对待艾滋病人的态度是不公平的!
渐渐的,公民镇的艾滋病毒感染者受到了乡亲们的理解和关爱。
李本才夫妇终于走过生命的严冬,面对春天里的明媚阳光,他们积极地寻思着改善生活的办法。
茶馆改变了他的生活
四川人向来有喝茶聊天的风俗,茶馆就是一道特别的风景线。李本才、李秀华夫妇没有多高明的经商头脑,自然就想到了这个俗套的买卖———开茶馆。可是,艾滋病人开茶馆行吗?
当李本才试探着将自己的想法告诉村里人时,年轻人大都表示支持:“开呗!不需要多大本钱,闲着不也是闲着嘛!”
2002年2月,李本才在公民镇租了一栋两层小楼房,准备开茶馆了。因为感染了艾滋病毒,李本才已成了当地的“名人”。开业那天,附近的男女老少都赶来看热闹,有几个年轻人还买来鞭炮,噼噼啪啪地放了好长一阵子。李本才抱拳施礼:“婶子大妈,叔叔老伯,姐妹兄弟们,我李本才得病后,你们照顾不少!但本人没啥子本事,开个茶馆方便老少爷们。以后有钱没钱都过来捧个场啊!……”
中午,他又在茶馆摆了三桌酒席,招待帮忙的人。第二天,中英项目组闻讯送来鞭炮表示祝贺。
茶馆热闹了几天,也没有一分钱收入,可李本才的脸上还是始终挂着久违的笑容。
正式营业后,李本才发现来喝茶的仅仅是几个跟自己有着相同遭遇的人———艾滋病毒感染者,后来才有几个年轻人敢进来坐坐。大家仅仅是互相问候,谈论的话题也大都跟艾滋病和死亡有关。李本才只得采取让利的经营办法:茶水免费,只收打牌、打麻将的人占桌的钱。
凭价格战,李本才赢得了一批重实惠的客人;凭自己极好的人缘,他又赢来了一批讲义气的朋友。茶馆的生意日渐红火起来,以至于农闲时每天下午都是满客,挤垮了镇上其他两家茶馆。原来敬而远之的老年人,后来想进茶馆也没了位置,偶尔早来一位老大爷,也会因打牌速度跟不上年轻人而自觉让位。
见茶馆的人气旺,中英项目组建议将艾滋病知识的普及资料摆放进去,让茶馆也成为一个宣传艾滋病知识的阵地。李本才欣然答应,并根据自己的感觉,细心地将这些册子分成两类:一类是文字型的,让有文化的人读;一类是图画型的,主要是让不识字的人看。
因为李本才的乳名叫长明,不知何时起,大伙都管他的茶馆叫长明茶馆。长明茶馆最终成了村民们交流思想的平台、学习有关艾滋病知识的学校。
有一段日子,李本才察觉他的一个老主顾、艾滋病毒感染者侯勇不来了,于是就向客人们打听。原来,侯勇因病情恶化,永远离开了。李本才获悉悲恸万分。
还有一次,有客人带来一个消息说:邻村有个人感染艾滋病后,他父亲就与其断绝了关系。众人听了义愤填膺,李本才提起毛笔,在茶馆的墙上写了一幅他心中酝酿已久的对联:生命诚可贵,尊严价更高!
面对公众享受精彩
李本才在灾难中开了个茶馆,茶馆又在李本才最困难的时候给了他向病魔宣战、坚强地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2002年6月,李本才以自己非凡的勇气,代表全国的艾滋病毒感染者,在中英项目组官员的陪同下,赶赴北京与英国首相布莱尔见了面。据悉,愿意公开自己身份的艾滋病人,全国为数不多。当年7月,中英项目组为落实“自助自救”活动,在公民镇投资建立了一个煤球厂,专门聘用艾滋病患者就业。李本才毛遂自荐,又当上了销售厂长。
为迎接第16个“世界艾滋病日”,2003年11月初,公民镇“公民家园”成员在中英项目组的指导和组织下,组成了“艾滋剧团”,排练了一场话剧。话剧是根据发生在他们身上的真实故事改编的,剧中的干部、村民、医生、教授等20个人物也全部是由艾滋病毒感染者用真名真姓来出演。由于此时的李本才“名气”最大,故事最多,身体也恢复得差不多了,就被大伙推到了主角的位置上。
2003年11月28日上午,“艾滋剧团”在资中县城正式演出了。李本才和病友们虽没经过专业训练,但他们认真、投入,把戏演得有板有眼,赢得了台下所有观众的泪水和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