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分,记者来到位于祖国西部边陲的帕米尔高原,采访了被国务院授予“艰苦奋斗模范海关”荣誉称号的红其拉甫海关。
从南疆重镇喀什出发,沿着险峻的中巴公路,经过一座座皑皑雪山,来到海拔3200米的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县城边的海关现址。采访期间,记者领略了红其拉甫海关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为国把关、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祖国利益高于一切
红其拉甫口岸是古丝绸之路南路中国境内的最后关隘,是我国与巴基斯坦唯一的陆路进出境通道,也是通往南亚次大陆乃至欧洲的重要门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脍炙人口的电影《冰山上的来客》,其故事背景就在这里。
新中国成立后,红其拉甫口岸曾处于半封闭状态,直到1968年才组建红其拉甫海关的前身――海关监管组。
当时,第一代创业者带着一顶帐篷,在海拔5000米的雪峰扎下了营盘,这就是最早的“帐篷海关”。1977年,在海拔4700米的水布浪沟正式设立红其拉甫海关,1983年下迁到海拔4200米的皮拉力,1993年迁至塔什库尔干县城边。红其拉甫海关隶属乌鲁木齐海关,目前担负着红其拉甫和卡拉苏两个口岸的进出境监管任务。
“红其拉甫”在波斯语中意为“死亡之谷”,在塔吉克语中意为“血染的通道”。这里被生物学家称为“生命禁区”。
已退休的第一任红其拉甫海关关长刘敬华,回忆起当年的“帐篷海关”,感慨良多。他说,当年首先要过的是吃饭关,“在头痛、恶心、呕吐等高山反应下,人根本没有食欲。有的关员高山反应严重,拒绝吃饭,我就下命令:谁不吃饭,就下山。这一招可真灵,大家只好强迫吃。我对大伙说,你们能吃下这顿饭,我感谢你们啊!”
现任乌鲁木齐副关长、原红其拉甫海关关长克依纳木在风雪高原度过了17个春秋。入关时壮如牦牛的他,年轻时就患上了严重的气管炎和关节炎。大伙劝他下山休养治疗,他却舍不得离开自己的岗位。他说:“离开岗位,我会更不舒服!”
1986年调入的现任关长刘苏静说,在上级的关心下,海关一再下迁。特别是近几年,生活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由于特殊地理环境带来的生理挑战和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缺乏,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里的氧气只有平原地区的52%,全关85%的同志都不同程度患有多种高原疾病,严重的还发生了大脑提前萎缩、记忆力急剧减退等情况。在红其拉甫工作,就意味着“透支生命”。
在喀什基地,记者见到了原红其拉甫海关副关长白清云。白清云先后在帕米尔高原工作了近20年,无数次的“高山反应”和“低山反应”交替,严重损害了他的大脑,造成了不可逆转的“脑萎缩”。医院检查显示,年仅45岁的他,大脑萎缩到常人60岁的状况,记忆力急减、瞬间昏迷、手足震颤等病变症状,使他不得不提前退休。
白清云对记者说:“为国把关,我不后悔。”
喀什师范学院的女教师佘国秀是红其拉甫海关通关科副科长彭抚民的妻子,结婚一年半,孩子刚刚4个月。她怀孕时反应特别强烈,但最需要丈夫的时候他总不在身边。她说:“做红其拉甫海关关员的家属,要忍受更多的思念和痛苦,他们可以信赖但不能依靠。”
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几代红其拉甫海关人先后查获了枪支走私案、化学制毒原料走私案、猎隼走私案、毒品走私案等一系列重大案件,有力地打击了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他们根据少数民族区域经济特点,实施“大通关”战略,积极促进边疆经济发展,受到了各族人民群众的拥戴。
一个不倒一个不少
随着边疆对外经济的迅速发展,海关作为口岸执法单位,腐蚀与反腐蚀的斗争十分激烈。为了守住红其拉甫这方净土,海关建立了一整套监督管理机制,形成了一套由各科室共同参与、相互监督的业务系统管理模式,强化了监督制约机能。
在执法过程中,关长刘苏静带头同腐败现象作斗争,要求自己率先做到三个干净,即思想干净,不做非分之想;双手干净,不捞不义之财;口袋干净,不装不明之物。
有一年封关期间,当地一个很有影响的商人来到刘苏静家里,要求放一批货去巴基斯坦,并送上一大笔钱。刘关长严肃地对他说:“这是国家的门,不是我家的门。这钱要么你拿走,要么我上交。”这位商人见事不好,夹着皮包灰溜溜地走了。
老关员打不开缺口,走私分子又盯上了年轻关员。他们想尽一切办法接近年轻关员,想利用金钱和礼物打开缺口。有的在查验现场送,有的通过亲戚朋友送,还有的通过同民族的关系送,但都没有得逞。
软的不行,就来硬的。科长卡达木是一名缉私能手,多次查获走私大案。走私分子又气又恨,竟然持刀威胁他的妻子。副关长吕忠明多次查获走私物品,令走私分子愤恨不已,在电话里威胁他的妻子杨祖兰及其女儿。但这一切,没有吓倒红其拉甫海关人。
红其拉甫海关为每一个在这里工作过的关员建立了廉政档案,完整而详细地记录了每个关员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廉政情况。他们还建立了网上举报等制度,以加强反腐倡廉工作。
建关以来,红其拉甫海关从未发生过一起违反廉政规定的事例,实现了“一个不少、一个不倒”的廉政目标。
与时俱进艰苦奋斗
1993年,红其拉甫海关下迁到海拔3200多米的塔什库尔干县城边上,海关关员住进了二层小楼,看上了电视,用上了电暖气,喝上了自来水。
虽然工作和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缺氧、紫外线强烈、高寒阴冷的高原环境以及一年几乎一半时间不能与亲人团聚的生活方式没有太大改变。现在的红其拉甫海关队伍非常年轻,全关28位关员,平均年龄28.5岁,95%是大专以上学历。年轻人谁不向往大都市,谁不向往现代的生活方式,在新形势下,如何赋予艰苦奋斗新的内涵呢?
刘苏静说:“在新形势下,对艰苦奋斗精神必须有新的理解,要赋予它新的内容。我们不是苦行僧,苦干不苦熬,苦中有作为。我们要努力提高红其拉甫海关艰苦奋斗、拼搏创业的科技含量和为国把关、服务经济的水平,打造‘学习型海关’,让大家在艰苦的环境中得到更多的收获。”
刘关长说,他最怕把队伍带“傻”了。虽然地处穷乡僻壤,但必须跟上时代,保证知识更新。2003年,关里每年花12万元租了一条光缆,开通了宽带互联网。海关二楼的图书阅览室里,8台可以上网的电脑24小时开放,阅览室里还陈列着最新的报刊杂志和大量书籍。
利用开通互联网的契机,年轻关员把网络技术运用到创建“青年文明号”活动中,先后开辟了“红关青年文明号网页”“红关网络课堂系统”和“红关网上团校”,使关员不出门就能学到各种文化知识和先进的理论。他们还自发组织了“两组一队”,即“鸿雁技术攻关小组”“鸿雁理论研讨小组”和“青年志愿者服务队”,认真学习现代科技知识、海关业务知识和政策理论。全关几乎所有的关员都在以自学考试、函授教育等方式“充电”,学习计算机、法律、行政管理、国际贸易等专业课程。
黄映文、陈宏平利用业余时间,自行开发设计的《行邮税收管理系统》和《进出境车辆、人员管理系统》计算机软件,极大地提高了通关效率。目前,全关70%的关员都取得了新疆计算机中级考核证书。建关以来,红其拉甫海关统计差错率不到0.1%,在乌鲁木齐关区位居第一。
红其拉甫海关在海关保护知识产权工作中也做出了突出贡献,去年一举查获四批上万块假冒诺基亚手机电池,维护了外商投资企业的合法权益。
关员邹志才说,在这里人与人的关系特别友善和纯洁,有“家”的感觉。对于渴望成材、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年轻人来说,这里更有发展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