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页头

首页| 新闻 | 烟台 | 体育 | 娱乐 | 财经 | 便民 | 女性 | 汽车 | 房产 | 健康 | 人才 | 维权 | 图片 | 论坛

新闻首页 | 烟台时政 | 烟台生活 | 烟台经济 | 烟台教育 | 山东新闻 | 国内热点 | 国际要闻 | 体育新闻 | 娱乐新闻 | 图片新闻

 

您的位置:文件发布

关于加强党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解读四

 

    28、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党要实现既定的奋斗目标,必须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第一,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是我们党站在时代进步潮流前列的应有之义。领导改革开放的执政党必须具有强烈的世界意识,执政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具有宽广的世界眼光。否则,执政党就会落后于时代、就会陷入被动。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我们党必须深刻认识国内大局和国际大局、内政和外交的紧密联系,科学把握世界的深刻变化及其特点,主动顺应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时代潮流,正确应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发展趋势,做到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内外兼顾、趋利避害。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努力培养世界眼光,学会敏锐地观察世界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种变化,着力提高在对外开放条件下开展工作的素质和能力,在观察形势时要善于通盘把握国内形势和国际形势,在进行重大决策时要善于综合考虑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在开展工作时要善于充分利用国内有利条件和国际有利条件,在处理问题特别是各种突发事件时要善于综合考虑国内影响和国际影响。

  第二,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是用好本世纪头20年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在要求。本世纪头20年,世界将继续处于新旧格局、新旧秩序交替的大转折阶段,大转折蕴含着大机遇。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科技革命突飞猛进,国际间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加快进行。这些都为我国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同时要认识到,机遇是有条件的,利用好了才是机遇。而且机遇期也是风险期。国际形势变化很快,很复杂,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在增加,有的能预料,有的则意想不到。再则,我综合国力增长虽快,但相当长时期内,我实力有限,影响有限,尤其是对一些重大国际事务难起决定性影响。因此,我们必须有忧患意识,对未来二十年包括2008年奥运会前,国际形势发展趋势、可能出现的各种重大挑战、潜在危机等进行预测。只有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做到未雨绸缪,我们才能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克服和化解不利因素,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战略机遇期。

  第三,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是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客观需要。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标志,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的阶段。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既扩大了我国市场空间,提高了资源对经济增长的支撑能力,也引起贸易摩擦增加和资源竞争加剧,使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大。现实迫切需要我们尽快熟悉和善于运用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需要我们增强开拓国际市场、了解市场行情、抗击市场风浪的本领,需要我们有效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现实中,我们在这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比如,一些地方利用外资的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有的为了引进外资相互攀比优惠政策,导致国家财政收入的减少和国有资产的流失;对引进的外资缺乏规范管理,一些外商造假逃税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在走出去的过程中,盲目投资、经营分散、监管缺位、盈利率低等问题还比较突出。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第四,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基本前提。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在深刻变化的国际形势下,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国家安全面临着复杂而严峻的形势。政治上,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境内外敌对势力相互勾结,总是试图寻机制造事端。经济上,我国经济融入全球化程度越来越深,受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越来越大,影响经济安全的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特别是,如何保持金融市场的稳定、防范金融风险,如何尽快建立我国全球能源供应体系、确保我国的能源安全,成为现实而紧迫的任务。文化上,在多元文化并存、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条件下,如何做大做强本土文化,保护民族文化,抵制西方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也是我们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军事上,世界正在兴起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新军事变革,更增加了我军加快完成机械化、信息化双重任务的紧迫感。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始终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做到“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清醒认识和正确应对来自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的危机和风险,抓紧构建完备的国家安全战略和科学、协调、高效的安全工作机制,确保国家安全。

  29、要加强和改进对外宣传工作,进一步推动形成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舆论环境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不仅需要一个良好的国内舆论氛围,也需要一个良好的国际舆论氛围。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日益进步的新形势下,国际舆论对国家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对外宣传工作已经成为党和国家一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工作。为此,《决定》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对外宣传工作,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进一步推动形成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舆论环境。”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宣传工作取得很大进展,对外宣传的实力逐步增强。但是,同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提高相比,我国对外宣传力量仍显不足,在国际舆论中的影响力相对较弱。当今世界,至少有2/3的消息来源于占世界人口l/7的发达国家。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基本上主宰了全球国际新闻的报道。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新闻大多是转载他们的节目。我国媒体国际报道的原始信息来源于美国媒体的约占80%。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媒体在国际舆论格局中占据着垄断地位。这就是我们必须正视的国际舆论环境。

  所谓国际舆论环境,就是国际社会对一个国家的评论。大多数媒体的报道和评论形成对该国的舆论并产生影响。一份对《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美联社、CNN等美国主流媒体关于中国报道的统计显示,在一个季度里,按题目来说,负面的占一半,中性的占25%,有一点积极意义的占25%;如果按字数或按文章长短算,90%以上是负面的,因为负面文章长,正面文章短。在西方媒体反复炒作的我们的"热点问题"中,第一个是人权问题,第二个是西藏问题,第三个是台湾问题,第四个是宗教问题。他们的“热点”中还有各种形式的“中国威胁论”,诸如“经济威胁论”、“军事威胁论”、“人口威胁论”,甚至还出现了“光棍威胁论”……这些所谓的“热点问题”,就直接关系到我国在国际舆论中的处境,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并通过切实有效的对外宣传工作,努力提升我国的国际形象。

  加强和改进对外宣传工作,就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全面客观地向世界介绍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发展的情况,及时准确地宣传我国对国际事务的主张,积极开展国际舆论斗争,着力维护国家利益和形象,努力赢得国际社会对我国的理解和支持,不断增进我国人民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逐步形成同我国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对外宣传舆论力量,为实现我国总体外交目标服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

        加强和改进对外宣传工作,必须从海外受众的特点和需要出发,改进对外宣传工作的方式和方法,做到内外有别,不断增强对外宣传的效果。比如,从事对外宣传工作,当然要宣传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但这很难,因为外国人不太容易听得懂。与其这样,就不如宣传我们的制度、宣传我们的发展、宣传我们的政策,表达我们是如何支持先进文化、先进生产力的。用事实说话,把我们的立场和观点寓于对事实的客观报道之中,通过事实本身的力量来说服人、引导人,这是做好对外宣传工作的一个重要方法。

  加强和改进对外宣传工作,必须加强阵地建设,重视采用现代传播手段,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扩大覆盖面,不断增强对外宣传的实力。在新形势下,互联网已经成为国际舆论斗争的新战场。中国现在的上网人数是7000万,占全球上网人数的9%,而我们的人口占全世界的22%,这说明我们的网络还是落后的。但更落后的还不在这里。在全世界的互联网服务器的内存中,中文的信息只有4%,这4%还不全是我们的,还有新加坡和台湾地区。这种状况使我国面临的国际舆论形势更为复杂,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

  加强和改进对外宣传工作,必须切实做好外国重要媒体的工作,改进工作方式,加强交流和合作,引导它们客观公正地报道中国。比如,外交部2003年曾组织美国等外国驻京记者赴西藏,就西藏的政治、经济、民族、宗教、历史文物保护、青藏铁路建设以及普通百姓生活等问题进行采访。记者们对有机会亲眼看一看西藏的情况感到高兴,对西藏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及西藏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情况有了亲身的体会和更深的、真实的感受。这当然有利于他们全面和客观地了解西藏各方面的发展情况。

  30、要有效防范和应对来自国际经济领域的各种风险,确保国家的经济安全

  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市场化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日益提高,维护经济安全已经成为一个重大而现实的课题。《决定》明确提出,要有效防范和应对来自国际经济领域的各种风险,确保国家的经济安全。这是对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这个国际大背景的客观反映,也是对我国经济越来越受到国际经济影响这一重要现实的应对之策。

  国家经济安全,是指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经济实力处于不受威胁的状态。一般来说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经济内部的机体安全,即一国经济免于金融危机、失业、生态灾难、通货膨胀、大规模的贫困、外来人口冲击等,而处于稳定、均衡和持续发展的正常状态;二是指经济的国际环境安全,即一国经济发展所依赖的国外资源和市场的稳定与持续,免于供给中断或价格剧烈波动而产生的突然打击,以及一国散布于世界各地的市场和投资等商业利益不受威胁。

  对外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加入世贸组织,使我国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2003年我国经济贸易依存度已达60%,这意味着国际因素将更大程度地影响我国的经济波动。为了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既要保护、调节和控制国内市场,又要维护全球化了的民族利益,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

  经济安全的获得是长期努力的结果,但它的失去既可能产生于长期因素的积累,也可能来自于偶然的突发事件。经济安全涉及土地、水、能源、金融、财政和信息等很多方面,对我国来说,当前最为突出的是两个方面:一个是金融安全,另一个是能源安全。

  (一)金融安全。金融业是高风险行业,如果出现系统性风险,波及面广,危害性大,必然危及经济、社会甚至政治稳定,后果极其严重。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许多国家放松资本市场的管制,先后发生了一系列金融危机。比如1994年墨西哥债务危机,1997年到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以及2000年土耳其危机和2001年阿根廷危机。现代金融在我国起步较晚,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金融市场发育水平和法律监管体系还不完善,投资效率较为低下,银行呆账占贷款比重较大,近年各种金融欺诈案件增多。同时,由于部门和地方利益驱动,部分行业和地区投资过热,带动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交通运输紧张,给宏观经济的调控和运行带来一系列问题。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的相继结束,市场保护措施进一步减少,对外资开放的领域进一步放宽,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行业面临的竞争压力不断增大。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金融领域的安全,积极采取一系列防范措施。确保金融安全,关键是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高金融企业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降低银行不良资产比例,控制不良贷款的数额,同时要加强金融监管机构职责,防止对金融企业的行政干预,维护金融市场秩序。

  (二)能源安全。今年以来,随着世界经济复苏,对能源需求增加,加上能源主产区形势动荡,恐怖活动多发,国际原油价格居高不下,曾一度飚升至每桶40美元以上,是近20多年的最高水平。能源安全问题引起各国关注,世界上围绕能源产地、能源价格、海上通道、管道走向的争夺较前激烈。美国对伊拉克动武和频频插手中东事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了控制那里的石油资源,进而控制全球的石油供求格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对能源的需求增加,以及国际能源格局的变化,我国面临的能源安全形势趋于严峻:一是石油进口量增大。自1993年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石油进口量逐年增加。2003年,我国原油进口量9000多万吨,包括成品油进口总量突破1亿吨。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今年一季度,我国石油进口量3000多万吨。二是能源进口渠道单一。目前,我国石油进口的一半以上来自中东地区,近80%的石油进口经过马六甲海峡,进口渠道单一,容易受到热点地区局势变化的影响。三是石油战略储备量有限。美欧日等国均建立了比较完备的石油战略储备制度,我国石油战略储备量有限,抗风险能力弱。美国石油战略储备量大约可维持需要118天,日本119天,欧盟主要国家90天,韩国100天。我国要站在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积极推进能源多样化和进口多元化,加快建立国家石油战略储备,积极发展石油替代产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确保国家能源安全。

  31、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关键在于搞好党的建设

  《决定》对党的执政能力作了一个科学的界定,指出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就是说,党的执政能力是一种综合要求,因此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必须从多方面坚持不懈地努力。而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则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主要途径。只有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在增强执政意识、坚持执政宗旨、把握执政要务、改进执政方式、巩固执政基础、整合执政资源、完善执政制度等方面下功夫并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党的执政能力才能得到提高。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我们党是执政党,党的各方面建设搞得好不好,都要在党的执政实践中去检验,都要在党的执政能力上去体现。抓住执政能力建设这个重点,可以有力地带动党的各方面建设。正因为如此,《决定》强调要紧紧围绕提高五个方面的执政能力,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使党的各方面建设的成效最终体现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完成党的执政使命上来。

  根据《决定》精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一定要贯穿到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中去,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一定要贯穿到党的干部工作中去,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一支善于治国理政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一定要贯穿到培养和造就党的执政骨干的工作中去,按照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调的要求,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强领导集体;一定要贯穿到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的工作中去,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使党的基层组织真正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一定要贯穿到党的制度建设中去,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增强党的团结和活力;一定要贯穿到打牢党执政的根基的工作中去,大兴求真务实之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一定要贯穿到树立良好的执政形象的工作中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做好以上七个方面的工作,是《决定》提出的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主要任务,也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经常性工作。

  32、要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决定》指出:“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宗旨,增强党的观念,发扬优良传统,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这是根据十六大要求作出的一个重大战略部署。

  首先,这是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引向深入的需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全面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是十六大提出的一个战略举措,也是近年来全党全国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活动的继续和深化。2000年2月,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三个代表”要求。从那时以来,学习贯彻活动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2000年2月到2001年6月。“三个代表”要求的提出在党内外、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全党全国以极大的热情开展学习研究,对这一重要思想的认识不断深化。第二阶段是从2001年7月到2002年11月。江泽民同志代表党中央在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系统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全党全国深入学习贯彻,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第三阶段是从十六大到现在。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学习贯彻的根本要求和工作部署。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对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作出部署,大力推动。各地区各部门围绕主题、把握灵魂、狠抓落实,形成了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现在,这一重要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党的建设起到了有力的指导和推动作用。但是,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全面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就是为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引向深入而采取的新举措。

  其次,这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需要。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基础,这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党员队伍的先进性是历史的、具体的。在新世纪新阶段,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就集中体现为成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者。通过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组织广大党员进一步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增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坚定性,同时解决部分党员包括党员领导干部政治上、思想上、作风上存在的突出问题。这对于全党同志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党的观念,全面提高素质,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具有重要作用。

  33、要抓紧制定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实绩考核评价标准,完善职务与职级相结合制度,实行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度,健全公务员制度

  建设一支善于治国理政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必须进一步深化干部制度改革。改革开放以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就,《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等就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经验的总结,也是进一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指南。《纲要》明确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干部制度改革的目标,即“通过不断推进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到2010年,要建立起一套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相适应的干部人事制度,为建设一支符合‘三个代表’要求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提供制度保证。” 

  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实行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辞职制和用人失察失误责任追究制。完善干部职务和职级相结合的制度,建立干部激励和保障机制。探索和完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的干部人事分类管理制度。”《决定》对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出的新要求,体现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总目标的要求,是十六大有关精神的具体化。

  围绕建立科学规范、充满活力、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人用人机制,《决定》在强调“全面推行和继续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差额考察、任前公示、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全委会投票表决、党政领导干部辞职等制度”的同时,提出要“抓紧制定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干部实绩考核评价标准,完善职务与职级相结合制度,实行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度,健全公务员制度”。这是很有现实针对性的。

  制定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实绩考核评价标准,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为指导,就如何界定政绩、如何认定政绩、如何考核政绩等制定出一个科学的标准,为干部实绩考核提供制度依据。制定这个标准,有利于引导和激励干部追求实实在在的政绩,防止和纠正“虚假政绩”、“虚拟政绩”等种种不良现象。

  完善干部职务和职级相结合制度,是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的一项任务,目的是要建立干部激励和保障机制。过去,我们实行的是干部职务和职级相结合的制度,80年代末工资制度改革时取消了这一制度。现行的干部工资制度,主要是以职务为确定干部工资和其他待遇的依据,优点是体现了责任与利益的一致性,缺点是导致干部千军万马挤职务这个“独木桥”,不利于在各个层次上留住更多的工作骨干。干部职务和职级相结合,就一个干部而言,职务和职级是分离的;就整个干部队伍而言,每个干部既可以按照职务系列晋升,又可以按照职级系列晋升,比如,一个优秀县长的职级可以比市长高。这样,可以激励干部一心一意干事业,而不必因为"位子"问题而分心,也有利于推进干部领导职务能上能下。

  实行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度,也是推进干部领导职务能上能下的一个重要措施。我们党当初推行干部制度改革,目的之一就是要解决领导职务实际存在的终身制问题,手段之一就是实行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但是,这个制度很不完善,选任制领导职务虽然有明确的任期,但执行得不好,选举产生的领导干部在任期内被随意调动;委任制职务,大多没有明确的任期。制定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度,就是要用制度的形式,明确规定各个领导职务的任期以及每个领导干部在同一领导岗位上的任期和届期,并保证这种任期规定的执行。

  完善公务员制度,主要是进一步完善公务员的管理办法。近年来,我国建立和实行了以考试录用、岗位竞争、正常晋升为特点的国家公务员制度。这个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对公务员队伍中的领导干部与非领导干部、委任制干部与选任制干部等不同类型的人员,在管理方式方法上应该如何区分,党政机关与企业、事业单位之间的人才交流应该如何规范(因为涉及一个公务员身份问题)等等,都需要进一步明确和规范化。因此,要认真总结经验,借鉴国外的成功做法,完善公务员的管理办法。同时,要实现公务员管理法制化,研究制定国家公务员法。

  34、要完善党内选举制度

  《决定》指出:“完善党内选举制度,改进候选人提名方式,适当扩大差额推荐和差额选举的范围和比例。”这是落实十六大精神的一个新要求。

  选举是民主政治的基石。党内选举是发展党内民主的一项根本制度,也是衡量党内民主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完善党内民主选举制度,在制度上要有所创新,在具体操作上要不断细化和规范。具体说来,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改革和完善候选人提名制度。一是"硬化"依据民意确定候选人的原则。扩大民主推荐范围。候选人名单应由党组织和选举人充分酝酿讨论。可考虑对民主推荐的结果在适当范围内公布。二是采取上级党委提名、党代会代表联合提名以及党员个人自荐竞选提名等多种提名形式,建立组织提名与党员或代表提名相结合、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提名制度。明确规定党员或代表提名的原则和比例。不论通过何种方式提出候选人,都必须以书面形式向大会主席团和同级党委提出,并经过考察和资格确认后,才能确认为候选人。

  第二,建立健全候选人介绍制度。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介绍候选人的方式方法。党组织介绍候选人基本情况时,除本人简历以外,应包括候选人的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的考察情况,并对选举人提出的询问作出实事求是的答复。建立候选人与选举人见面制度,候选人可以自我介绍,也可以发表演说,并对选举人提出的质疑作出说明和回答。这样,有利于增进选举人对候选人的了解,有助于选举人按照自己的真实意愿投票,减少盲目性。

  第三,坚持和完善差额选举制度。一是适当扩大差额比例。各级党代会代表候选人的差额比例,可以适当扩大;党委委员、常委候选人的差额人数,也可以适当增加。二是逐步扩大差额选举的范围。基层党委书记和副书记,都可以考虑直接进行差额选举,差额人选可以扩大到一定比例。还可以在基层进行竞选制的试点。

  第四,逐步完善党代表民主选举制度。一是《党章》或党内选举法规可对党代表的资格认定、选举办法、权利与义务、学习培训等进行明确规定。党代表除了要有广泛的代表性外,还要有较强的参政议政能力。二是对来自地方和基层的代表,逐步实行自下而上的党代表提名制度。党员可以自荐为候选人。三是逐步扩大党代表直接选举范围,逐步完善和推广县、市党代会代表由党员直接选举的做法。四是实行选区直接选举和罢免党代表制度。为了便于提名和罢免,党代表选区应视实际情况而划得小一些。

  第五,适当调整各级党代会代表的构成比例。领导干部代表的比例可适当减小,一般不超过50%。适当增加普通党员、基层干部、没有担任领导职务的党务工作者、党的理论工作者等的代表比例。可以考虑划出一定比例的代表名额,用于党员自荐并通过竞选产生。

  第六,探索建立基层党组织的直接选举制度。党支部一般应进行直接选举;在条件成熟的地方,可积极试行乡镇党委和中小企业党委的直接选举。可以进行市县级党委领导班子成员由党代会直选的试点。

  第七,建立选举违规违纪行为责任追究制度。明确界定选举中出现的违规违纪行为,如非组织活动、拉票等。适当制定一些具体的禁止性规定,规范选举行为。实行党员监督选举程序的制度。

  35、要严格控制选任制领导干部任期内的职务变动 

  “严格控制选任制领导干部任期内的职务变动”,这是《决定》为保障干部工作中的民主而提出的一个新要求,其实质是保证尊重党代会、人代会的选举结果。

  选任制领导干部,是指通过各级党代会或人代会选举产生的领导干部。各级党的代表大会是同级党组织的最高权力机构,其职权之一是选举同级全委会领导成员;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同级国家机构的最高权力机构,其职权之一是选举同级政府领导成员。根据党章和相关法律的规定,这些选举产生的领导干部都有相应的任期;如无特殊的理由,一般不得变动他们的职务。选任制领导干部任期内的职务变动,不仅仅是对干部本人的态度问题,而是关系到是否尊重党代会、人代会的选举结果的问题。

  现实生活中,一些地方的党委和政府及其领导同志缺乏法制观念,用对待委任制干部的办法对待选任制干部,随意调整选任制干部的领导职务。有的地方,党代会、人代会召开不久,选举产生的领导干部就纷纷被调动。有的到下次换届时,上次党代会、人代会选举产生的领导干部几乎没有了。这就严重影响了党代会、人代会的权威。《决定》提出要“严格控制选任制领导干部任期内的职务变动”,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严格控制选任制领导干部任期内的职务变动,根本的是严格实行和执行制定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度。对于由选举产生的领导干部,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在任期内不要随意调动和委任他职。为了防止出现随意调动和委任他职的情况方式,应该作出一些规定。比如,可以规定,由于特殊情况需要调动或委任他职的,在一届任期内选任制领导调整的最高比例;超过这个比例的,上级党委、人大不予批准。再比如,可以规定,由于特殊情况需要调动或委任他职的,属于人代会选举的,必须事先征得人大常委会同意,并向下次人代会作出说明;属于党代会选举的,必须事先在全委会通过,试行党代会常任制的地方,还需由党代会决定或事后向党代会作出说明。

  36、要加强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的选配和管理、监督

  《决定》强调“加强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的选配和管理、监督”,具有重要意义。

  党政主要领导干部俗称“一把手”。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党政‘一把手’,既是班子中平等的一员,又在班子中处于关键地位,负有特别重大的责任。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方面工作做得如何,班子状况怎样,同‘一把手’关系很大”。党政“一把手”的重要位置,决定了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的选配和管理、监督。

  首先,要高度重视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的选拔和培养。选拔和培养各级党政“一把手”,必须坚持高标准。江泽民同志曾经对各级党政“一把手”提出了“坚持原则,把握全局,团结同志,加强修养”的要求。坚持原则就是要“一切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这是党性的最高原则。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原则性是第一位的”。把握全局,“就要求在工作中既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又善于照顾全盘,能够协调各方面力量,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在领导班子内部,要用大局来统一思想,协调行动,处理矛盾。”团结同志,“就要求胸襟开阔,光明磊落,互相学习,互相尊重,以理服人,以德服人。绝不允许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表里不一。”加强修养,“就是要通过学习和实践,培养和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要克服庸俗的权力观念,加强对党、对人民的责任意识,不要被各种各样的‘关系网’束缚了自己。”这四句话高度概括了党政“一把手”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作风及其标准,为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同志加强自身修养指明了努力方向,也为各级党组织加强对“一把手”的配备和管理提供了依据。

  党政主要领导在班子中处于关键地位,负有特别重大的责任,加强对他们的管理和监督,就显得更为重要。现在,有的干部职务升了,权力大了,对自己的要求却放松了;权力一大,直接监督他的人少了,利用他、为他抬轿子的人多了。如果自己不警惕,组织上又不及时教育和监督,就很容易出问题,甚至出大问题。因此,为了爱护干部,党组织要抓好对干部的经常教育、管理和监督。总结这些年的实践经验,对主要领导干部要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主要领导干部要认识到自己肩负的重任,更加注意世界观的改造,更加谦虚谨慎,更加自觉接受监督,更加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以不辜负党和人民的信任与重托。 

  37、要减少地方党委副书记职数,充分发挥集体领导作用

  《决定》提出:“要减少地方党委副书记职数,实行常委分工负责,充分发挥集体领导作用。”这是对地方党委领导体制、领导结构的一个重大改革举措。

  按照党章的规定,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在代表大会闭会期间,执行上级党组织的指示和同级党代表大会的决议,领导本地方的工作;由它选举产生的常委会,在委员会全体会议闭会期间,行使委员会的职权。但在实际工作中,通常出现常委会代替全委会、书记办公会代替常委会的情况。现在,各级地方党委通常设置书记、副书记五、六名,有的甚至六、七名,接近甚至超过常委会成员的半数。党委内部关于重大问题决策、重要干部任命,书记办公会一旦形成了统一意见,到常委会上通过只是一个形式,这就严重削弱了集体领导。同时,不少党委常委分工负责的工作,常常还有一位副书记分管,仅在常委会内部就形成了两个工作层次,增加了工作协调的难度,严重降低了工作效率。针对这种情况,近年来许多地方的党委领导同志和专家学者纷纷呼吁改变这种状况,提出了许多方案。有的提出,取消副书记的设置,实行常委分工负责制。有的提出,在书记之外只设一名副书记(政府首长兼任),党委内部的工作由常委分工负责。也有的提出,减少副书记的职数,副书记与常委的分工不重复。可见,《决定》提出的地方党委领导结构这一个重大改革举措,是深得党心民心的。

  总之,减少地方党委副书记职数,实行常委分工负责,充分发挥集体领导作用,是更好地贯彻民主集中制的需要,是提高党委常委会工作效率的需要,也有利于从总体上减少各级党政领导班子的职数和人员。

SRC-3314         

编辑:李辰雨         

上一篇:
下一篇:
烟台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烟台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烟台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烟台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烟台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烟台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烟台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烟台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新闻搜索

20060630001.jpg

纪念建党85周年

·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

·烟台大樱桃红了

·“五·一”零距离

·中国网络媒体辽宁行

·第六届记者论坛

·血癌女生"爱心大移植"

·网络媒体看上海

·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

烟台包揽沙排男队俩冠军

企业奖励省运首金运动员

W020060715331592810627.jpg

威海记者来烟采访省运会

W020060715530147349770.jpg

刘翔坦言未料能破纪录

W020060712369433127240.jpg

纽约发生大楼坍塌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4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网烟台站主办 email : ytnews@dzwww.com

鲁ICP证000100号 新出网证(鲁)字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