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1年,姜鸿明出生在莱西姜山镇的一个村子,姜家的麦地在家门口不远处,每天放学他都会到地里忙活。姜鸿明说,那时小麦产量低,三行麦子割出十米八米才割一小捆,而现在割出一米多就有一大捆。姜鸿明家里有9个兄弟姐妹,孩子多粮食总是不够吃。“我从记事起,每顿饭都是吃煮地瓜,而且吃不饱,白面馒头一年也吃不了几次。”姜鸿明这样说道。那时候,姜鸿明就老想啥时候家里的麦子能摞老高,姊妹们就都能吃上馒头了。 1979年,姜鸿明高中毕业填报大学志愿,在“学医”“学工”“从教”的大潮中,他却报上了农学院。姜鸿明说,有这个想法很久了,高一时他就写过一篇文章,将来要培养出水桶那么粗的高产玉米。“现在看来这是不科学的,因为玉米不是长得越粗产量越高。”姜鸿明笑道。 青年 1990年,在山东农业大学上研究生的姜鸿明决定开始优质品种“烟农19”的研究。在自家院子里,他开辟出了第一块“试验田”,从此开始了废寝忘食的研究。 “他那时在单位研究麦子,回家还是麦子,连孩子想跟他说句话,他都没有空。有一次,孩子太想他了,又不敢打扰他,还没认字的女儿就拿一张报纸坐在他身边,一会儿看他一会儿看报纸,女儿坐了很久,可那个当爸爸的就没理孩子,他就知道宝贝他那些麦子。”说起姜鸿明对麦子的痴迷,妻子很是无奈。 经过几年废寝忘食的研究,“烟农19”在品质和产量上都达到了要求,但还要经受全国各个生态区的考验,为此,姜鸿明跑遍了大江南北。2006年,“烟农19”的播种面积达到2412万亩,跃居全国第一。 出镜人物: 烟台市农科院副院长姜鸿明 人物档案: 姜鸿明,1961年出生,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专攻小麦育种,所育的小麦优质品种“烟农19”,该品种2006年播种面积跃居全国第一,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年,姜鸿明被评为山东省十大责任公民,2009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诸多成绩迎来田间微笑 苦心育出全国第一“良种” 研究小麦为父老乡亲造福 壮年 姜鸿明告诉记者,研究小麦育种这些年来,最让他满足的不是一个个逐步扩大的数字和一次次荣誉,而是来自田间地头的笑容,而这其中还有他母亲的微笑。 2005年,姜鸿明回到老家莱西,扶着年届七旬的老母亲来到自家的麦地里,面对着几亩金灿灿的麦田,他对着母亲说:“这都是我研究的麦子”。母亲脸上的笑容绽开了,笑道:“你的麦子种了这么多啊”。姜鸿明说,当时他内心的幸福无法用言语表达。 为了研究“烟农19”,姜鸿明付出了12年的时间。“研究种子就要守得住,一批种子育出来往往需要十多年的时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还会白费”。13日,坐在烟台农科院田间地头,48岁的姜鸿明默默地说。在他人生的这48年里,有26年都在研究育种,他把人生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小麦研究。 一辈子 现今,姜鸿明生活在烟台市福山区农科院的一栋楼里,离家300米远,就是他日夜惦念的试验田。姜鸿明很爱笑,也很容易相处,在试验田下种的时候,小麦所的同事经常会跟他开玩笑,小麦种到一半,就有同事远远地隔着几行田喊他“姜院长,该歇歇吃苹果了吧”,田地里充满着笑声。 在育种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姜鸿明并不满足,他说,下一步他要把研究的方向定在扩大小麦的种植区域上,让更多粮食产量上不去的地方种上优质高产的小麦。 “我这一生都得种在这片麦地里了”。12日下午,记者采访结束时,48岁的姜鸿明挥手跟记者告别。在他身后,是那块与他朝夕相处的小麦试验田,那里有他一生的梦,还有他对父老乡亲的一片深情。 孔雨童 任昌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