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杉写给受捐献者的留言

王杉母亲手捧刚刚采集到的造血干细胞悬液
烟台大众网5月20日讯 (通讯员 安勇 徐亨通 记者 于伟伟) 这是一次爱的传递,这是一次生命的接力!5月18日,从上午7时45分至11时11分,经过血细胞分离机3小时41分钟的运转,经过两个血容量(11000毫升)的体外循环,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女学员王杉的造血干细胞悬液被成功采集。虽然只有53毫升,但它是治愈另一个生命的希望!当天的18时30分,中华骨髓库北京分库的工作人员携带着这袋悬液,乘坐航班抵达广州,由患者所在医院已成功输入到患者体内。

采集造血干细胞,王杉轻松平静
采集干细胞——王杉平静
18日早上5时,王杉早早起床。洗簌完毕后,习惯性地同在军校一样开始整理内务:洁白的被子叠成“豆腐块”,床单铺得一尘不染。5时40分,护士为她注射了采集前的最后一针“动员剂”,这也是她入住医院以来的第5次注射。7时整,王杉和妈妈共进早餐。7时20分,海军总医院血液科的黄友章副主任技师、樊进军主管检验师走进315病房,黄友章先后将两只针头插入王杉左右胳膊的肘部静脉:“血液从右胳膊处进入分离机,经过采集后,从左胳膊处流回体内”。7时45分,Baxter造血干细胞分离机开始工作。
“身体感觉怎样?有没有不舒服?”记者关切地问。“没什么异样,感觉很正常。”王杉回答时,笑意一直写在脸上。在采集的过程中,平躺在病床上的王杉和陪伴她的母亲、工作人员有说有笑,如同没有任何事情发生一样。

中华骨髓库第100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到病房探望王杉
众人来看望——汇集感动
在采集过程中,315病房先后进来七八位志愿者,他们有的是骨髓干细胞的捐献者,有的是已经递交了血样的准捐献者,自发来到这里,向王杉致敬和为她加油。
“王杉你好,我叫吕建华,是阜外医院放射科的医生。”9时许,一位文质彬彬的男子手捧鲜花,面带微笑走进病房。交谈中,王杉得知他是北京市第6例、中华骨髓库的第100例骨髓捐献者,他利用当天的休班时间特意来看望王杉。接着,北京红十字会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之家的志愿者纷纷来看望王杉。张惠敏是北京市的一名出租车司机,4月27日刚成功捐献了造血干细胞,她捐献的患者是深圳的一个27岁小伙,她走近王杉,鼓励王杉要勇敢,不用担心害怕。出生威海的张信羽是烟台职业学院的06级一名即将毕业的学生,目前正在北京中石化设备监控部门见习。他得知王杉的情况后,为王杉的高尚行为所感动。他在病房告诉王杉,他准备在暑假到北京骨髓库留取血样,做一个象王杉这样的骨髓捐献者,为他人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工作人员携带王杉的造血干细胞悬液乘航班奔赴广州送交患者所在医院
军校好学员——第1220例骨髓捐献者
21岁的王杉是北京市朝阳区人,2006年9月入学,现为烟台海军航空工程学院67队学员。王杉父亲是首钢某厂厂长,母亲是外企策划,均50多岁。在家里,王杉一直是父母的“乖乖女”。在2006年8月,她和北京首都师范附中的同学陈艳,在采血车上献过血,“当时,看到表格上有标注是否自愿捐献骨髓用于白血病人救治的提示,我就打了对号”。
据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学员67队教导员侯莹介绍,王杉入校以来,学习成绩良好,一直担任兼职班长,工作认真负责,受到学员队干部和学员好评。在2007年4月举行的航院第三十七届运动会上,获得女子1500米跑第一名、400米跑第二名;在2008年4月举行的航院第三十八届运动会上,蝉联女子1500米跑第一名。2007年9月23日,王杉参加全国计算机二级考试,是全队243名同学中第一个通过全国计算机二级考试并获得证书的人。今年“五四”前夕,被学院表彰为优秀共青团员。
今年2月15日,中华骨髓库给王杉打来电话:王杉与身患白血病的广州患者杨林(化名,男,85年出生)初步匹配成功,希望能捐献骨髓。得知自己可以救助身患急性白血病患者后,王杉毅然表示,愿意捐献自己的骨髓干细胞。后来,王杉曾2次到北京。第一次是3月中旬进行“高分血”分析,返校后结果出来了:匹配成功!第二次是3月底到海军总医院进行体检,即查体(胸透、B超等),结果一切正常,属健康。
5月11日,王杉乘机抵达北京。13日入住海军总医院,从14日日开始,连续5天注射“动员剂”,并于18日进行第一次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采集。所谓的“动员剂”,是一种通俗的说法,医学上称之为“人类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它的作用是把红骨髓里的造血干细胞“动员”到外周血里面。18日11时许,北京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韩陆女士一行赶到病房,向王杉表示了亲切慰问,并向她颁发了中华骨髓库的铜制荣誉证书。证书内容如下:王杉同志,为了拯救患者的生命,您于2009年5月18日捐献了造血干细胞。您的这一人道善举使患者获得了重生。据了解,王杉已成为北京市第82例、中华骨髓库的第1220例骨髓捐献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