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送神舟上天,宋黎定内心并不轻松
烟台的市民确实有福气,继在香港推出“神舟”返回舱实物展后,烟台成了“神舟”飞船实物停留的第二个城市,在中国航天513所的努力下,来烟进行海上漂浮试验的“神舟”飞船返回舱在烟多逗留了几日,513所提供场地费、布展费,为市民推出了这次免费“科普”活动,为魅力烟台再添魅力。
12月5日,在当年作为APEC主会场的烟台国际会展中心,有着二十多年教龄的刘老师,在如潮的人流中围着神舟飞船返回舱转了三四圈,怎么也看不够。在烟台生活了大半辈子的他,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想不到烟台还能造这么高科技的东西!”和刘教师一样,很多烟台市民都这样由衷地赞叹。
然而,这一切对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五一三所所长宋黎定来说,再平常不过了。从神一到神六,除了飞天成功那一刻短暂的喜悦以外,从这个年轻的厅级航天技术官员身上,感觉到更多的是,特殊的职业使命,给他带来的压力和责任。

工作中的宋黎定
宋黎定是个大忙人,我们的几次预约都因做实验、开会、讲课而落空,他的时间表总是排得满满的。神六飞天计划圆满完成,已经有小半个月了,他还陷在上上下下的“航天热”里,一拨又一拨的记者约他采访。
11月30日,对于记者多次预约“很不好意思的”宋黎定终于在513所的会客室里与记者见面,聊他和他从事的工作,聊的更多的,是他的“战友们”。
苦难磨出航天人
宋黎定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最年轻的研究员之一。他说,一项事业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 需要的是全身心的投人;他还说,是航天事业给了他很好的施展才能的舞台。
1984年7月,宋黎定从西安电子科技电子大学电子工程系信息处理专业毕业。那时候,还是个分配工作的年代,年仅21岁的宋黎定离开古城西安,被分配到了513所。
从中国飞天历史看,那时候算是比较困难的一段时间。当时的513所还在山西太谷的小山沟里,地方偏僻,根本没有什么正儿八经公路,大都是羊肠小道,交通不便,物资匮乏,吃水都成问题。
宋黎定的航天事业,就是从那里起步的。
因为条件很差,不少一起分到所里的同学,很快就通过各种关系调离了。宋黎定坚持了下来,铺下身子扎扎实实地工作,很快,他就成了技术骨干。
1987年,513所自筹经费搬迁烟台。当时国家的投资相当有限,宋黎定和同事们来烟初期的条件都比现在艰苦得多。
数九严寒,他们要裹着棉大衣,顶着凛冽的“刀子”风,猫在敞篷大卡车到十几里外的开发区去上班。下班后宿舍里没有暖气,脸盆里都是冰砣子,人手上脸上都是冻疮。在这样的情况下,又有不少的同事转调、离开。
宋黎定又一次选择了坚持,一如既往做着属于自己的那份工作。1989年,连续5年先进的宋黎定在烟台入了党。
1992年,中国正式启动了“921”载人航天工程。正是这个工程的出现,才有后来神舟飞船的六次上天,以及即将展开的“嫦娥”探月工程和空间站建设。
那一年,宋黎定却并没有跟这个航天工程产生什么重要关系。513所经过全面考察,决定将宋黎定调离研究室,暂时离开了他热爱的研究工作,担任民品公司领导工作。
宋黎定很快适应了新环境,从零开始,拼命工作,并以其在科研生产管理、民品管理、重大突发事件处理等方面突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民品公司开拓出了发展空间,对该所民品从奠基到发展成规模发挥了决定性作用,赢得了大家的极大信任。
1995年初,在领导能力、管理才能充分展现出来后,宋黎定被顺理成章地提拔为513所副所长,成为最年轻的所领导。
2000年,宋黎定任了513所所长。有了这个更大的平台,很快,他的才华得到了更充分的表现。
在他担任所长这五年中,513所年总收入和职工人均收入水平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同步递增,所全年总收入由1999年的2308万元达到2004年的9500万元;职工年人均收入由1.07万元增加到2004年的3.67万元。
曾经因为条件艰苦导致大规模人才流失的513所,生产、科研条件在这段时间内,获得了很大改进,宋黎定也成功为513所吸纳了众多精英人才。

五一三所大厅内就放着神舟模型
六送神舟入太空
无论怎么说,1992年“921”载人航天工程的启动,这都是中国航天事业的一个重要拐点。作为航天系统在山东唯一的科研单位,513所同样是这个工程的经历者,甚至是受益者。
那一年,29岁、血气方刚的宋黎定,虽然调任民品公司领导,他依然敏锐地感觉到这个改变历史的重要机会。
“当时激动得几天都没有睡好觉。毕竟,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想即将通过自己的奉献变成现实。”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上天时,宋黎定已是513所副所长,此时的宋黎定已触摸到了载人航天事业清晰的脉搏,同时也感到了肩上这副担子的分量。
身为一名年轻的领导,宋黎定清楚地认识到,仅仅靠一个人努力是不够的,还要注重与人和谐沟通,挖掘集体的潜能。无论是工作之余与朋友聊天,还是在车间里与一线科研人员钻研难题,他始终保持着学者风度,举手投足间透着温文尔雅,“儒将”称号也由此而来。
作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一个重要科研单位,2004年,513所承担了神舟五号 6 大分系统的科研任务。飞船上,该所亲手安上 的设备有 30 多台套,其中的生命保障系统和环境控制系统直接关系到宇航员在太空中的安危。
2004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轰鸣声中直冲蓝天,中国人遨游太空梦实现的那一刻。宋黎定悄悄起身从指挥大厅的座椅上离开,来到了走廊上。此时的他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激情,任凭泪水在脸上流淌。
神六发射任务圆满完成后,队员休息了, 宋黎定自己却丝毫不敢放松,因为“嫦娥计划”在即,更艰巨的任务摆在自己的眼前。人还没有回到烟台的时候,宋黎定就已经开始部署所里的下一步科研计划。
六次看着飞船遨游太空,并没有跟普通人有什么不同,只不过是从事这个特殊的职业,比较受大家关注罢了。“我们搞航天技术跟你们写稿子做报纸,并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宋黎定这么描述他六次参与航天计划的感触。
宋黎定也曾经这样点评自己的事业,“我向往充满梦想的事业,喜欢做具有挑战性和冒险性的事业,不是有句话吗——玩得就是心跳。”
玩得就是心跳,此话听来浪漫,可是得照着飞船研制管理的游戏规则做,这并不是一件很好“玩”的事儿。
“神舟上天不仅仅是一项科研任务,更是政治任务,上面要求我们:只能成功不能挫败,要做到万无一失,可是科学的事,谁能保证万无一失,但,我们就要是确保万无一失!没有别的选择!”
为了确保系列飞船的圆满成功和万无一失,宋黎定几乎释放了所有的能量。所里的人说,这些年,所长几乎是以所为家,每天第一个天,最后一个走;深夜,经常看到所长办公室的灯还亮着。
因为神州系列飞船而给生命添了异样光彩的宋黎定,每次回顾十多年的风风雨雨,都有着万千感慨。

收看神五飞船返回直播,欣喜若狂
不辞长做烟台人
12月3日至4日,双周末,神舟飞船返回脸在烟台公开展览。
展览的火爆程度起出了所有人的想象。市民们不顾严寒顶风冒雪接踵而至。架不住市民的热情要求,展览决定延长一天,周一(5日)下午17:00结束。531所政工部人员苏雷告诉记者,所有这一切,都是宋黎定向“上面”努力争取来的。
他钟爱烟台。并把自己视为这块土地上的市民。宋黎定有一个身份是烟台市人大代表,他还是2004“感动烟台十大人物”之一。这些年来,宋黎定把513所所在地烟台,真正当成了自己安身立命的家园。
2002年,为提高烟台地区公众科学素养和弘扬科学精神,他在该所工作场所还不算很宽裕的情况下,就自筹资金,为办公益事业投资近80万元,兴建了400平方米的航天科技展馆,成为了港城烟台普及航天科普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该展馆建成三年来,面向社会免费开放,已先后接待烟台市、山东省及国内社会各界参观者十万余人,获得巨大的社会反响和广泛赞誉,先后被烟台市政府、全国儿童活动中心、中国宇航学会分别授予市级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山东省级科普教育基地和全国少年宇航技师考核培训站。
神五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后,该基地成为胶东半岛上最为亮丽的“景点”之一,为增强全民国防意识,普及航天知识,弘扬民族自豪感和提高民族凝聚力,崇尚科学精神,起到了很良好的效果。
工作十分繁忙的宋黎定,还总要挤出时间来,做一些社会公益事业。湖北省姊归县是513所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对口扶贫县,经济落后,宋黎定就积极联系,帮扶该县在烟销售脐橙特产,对该县来烟同志从工作、生活上高度照顾,使他们一到烟台就能找到“家”的感觉。
作为烟台市人大代表,宋黎定曾多次做客“市民热线”。只要有时间,他都会参加一些烟台民间组织的公益活动,大各单位做报告、到学校给学生开讲座。在立足航天,搞好科研前提下,领导513所为烟台经济、科技、教育的发展做点事,这一直都是宋黎定所坚持的信条。(《齐鲁周刊》记者 孙勇杰 赵杰 施晓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