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烟台船模型制作的开创者。他把13岁开始的这份爱好做成了一项事业,为此他不惜放弃高薪的工作,倾尽平生积蓄,隐居山林,一直坚持着那段三十年不变的寻梦之旅。
“五月花”、“宪法”、“皇家卡洛林”、“泰坦尼克”、“布鲁诺斯”……这些人类航海史上曾经留下辉煌印记的名船,在李民手中重获生命。这些仿真船模经由他的手,走向了世界。

他想的最多的就是船模
烟台船模第一人
李民的工作间在烟台毓璜顶宾馆后面的小黄山上,李民引领着记者,一边聊一边爬山。山路很陡、很长,一路上没碰见一个人。李民说,刚搬到山上时,天黑走这条路心里有些害怕,但几年下来,他觉着这实在是个安静的好地方,太适合做模型了。
一刻钟后,到了。几间绿树掩映的平房,这里原来是“防空办”的房子,几年前,李民把它租了下来。
走进工作间,满屋子都是船模制作的材料和工具,墙上挂的是图纸,架子上摆满了半成品,几个工人在仔细地忙着自己手里的活,工作台上摆满了等待拼装的船模零部件。很难想像,已经走进美国、德国、法国、英国、以色列、日本等10多个国家的烟台船模,就是在这么简陋的工作间里制作出来的。
在工作台上摆着的一艘船模吸引了记者,古朴的船身、错综复杂的桅线、无比威风的船炮、船头船尾的狮子浮雕……让人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如此精妙绝伦的工艺品竟是纯手工制作,令人惊叹之余,记者深深地被李民娴熟高超的工艺水平所折服。
一说到模型,沉默寡言的李民立刻打开了话匣子。他把那艘古帆船拿起来,讲起了它的故事。“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五月花’号。它是英国移民驶往北美的第一艘船只,航海史、帆船史都必然会提到它。《“五月花”公约》在此签署,从此拉开了大规模移民美洲的序幕。该船的复制品至今仍停放在普利茅斯港。在世界船模界,这艘船是最受大家喜爱的,也是我做的最多的一艘船模!”
李民现在的订单大都来自海外。国外也有做船模的,但都是业余爱好,几乎没有专业的,做工精细程度与李民的有很大差距。因此,那些挑剔的收藏家,都慕名来收藏李民的作品。
有外国收藏家将李民称之为“中国航模制作第一人”。谦虚的李民对此不予张扬,但“烟台船模第一人”他是当之无愧的。2003年的《烟台年鉴》中有这样的文字:“烟台市的仿真船模型制作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中叶,其开创者是李民。”

谈起船模他就很兴奋
为船模事业辞职
今年已过不惑的李民出生在哈尔滨,2岁就随支援“三线”的父母从哈尔滨飞机制造厂到了贵州,13岁又到了江西370厂(直升机制造厂)。1986年才随父母一起迁回母亲的老家烟台定居。
李民从小见多识广,心灵手巧。他上小学就自己制作晶体管无线电收音机,鼓捣出带功放、低音炮的组合音响。13岁开始接触模型制作,记得最清的是自己做的第一个模型。当时只是用了一块木板,在上面粘上几个木块,代表船室,在后面粘上一支圆珠笔芯,放在水里,靠着油墨的扩张力,就前进了。当时让他高兴极了,从此对模型制作产生了浓厚兴趣,并一发不可收拾。他经常整晚整晚地捣鼓模型,母亲经常是半夜起床看见他屋里的灯还亮着。
技校毕业后,李民招工进入370厂做了一名飞机发动机装配技工。后来成了厂里航模队的队员,参加了1982和1983年的全国航模比赛,李民各夺得一次冠军一次亚军,并且成为国家一级航模运动员。
1986年,李民调入烟台第四建筑工程公司作建筑设计,那时候设计建筑模型,每平方米就要上千元,钱赚得不少,很多人都羡慕不已。可他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感觉活得不痛快。后来慢慢明白,他的梦想偏离了航道。
于是,李民开始四处打听烟台与航海模型相关的组织,经朋友介绍,他来到烟台航海运动学校,凭着满腔热情和高超的技术,成为一名兼职教练。那几年,烟台的科技活动搞得很好,航海运动学校经常举行航模方面的活动和比赛,在那里李民满足了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感情有了寄托,心里又充实了起来。
1995年,烟台举办了首届东亚城市交易会,当时有家企业订了两个摊位,可是产品没有那么多,李民知道后,就把自己的船模作品摆到了这家企业的展台上。
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他的作品成了整个交易会的焦点,一位安徽来烟的小伙从老远就看到了他的作品,直奔这里,足足看了二十分钟,说:“这是你亲手做的吗?真的吗?你真厉害!”一位香港客商给他题写了“喜见国内有新行业出现!”并付钱预订了两艘船模。
这些事更加坚定了他做船模的信心,此后不久,他辞掉了工作,成立了德民精致模型商行(现改名为小平模型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