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5-6016688

投稿信箱:ytnews@dzwww.com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栖霞民歌:传唱流行八百载

来源:烟台晚报   编辑:   2014-11-25 10:57:00   作者:

  

                                                         102岁的栖霞民歌传承人姜玉民
  
  ■它体现了栖霞置县后800多年来的不同历史时期人民不同的生活、理想、观念、劳作方式。
  
  ■它是烟台市公示的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被列为栖霞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栖霞民歌的形式多种多样,在民间广泛流传,目前其传承人中年龄最高者已有102岁高龄。
  
  

  
                                                     歌王的徒弟,演唱《后老婆打孩子》
  
  栖霞民歌
  
  传唱800多年
  
  民歌是劳动人民在生活中,最熟悉、最喜爱、最简单、最容易接受的一种艺术形式。在久远的年代和各个不同的时期,民歌都伴随着人民的生活从未间断过,而且,每个时期都留下了优秀篇章。据栖霞杨家圈出土文物考证,远在6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聚居。栖霞于公元1131年置县,迄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栖霞民歌便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逐步形成的一种具有栖霞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近日,记者来到栖霞,对栖霞民歌进行了采访。
  
  “6000年前,栖霞民歌是否已经开始传唱已无从考证。”栖霞市文化馆馆长林炳义告诉记者,能考证到的已有800多年。
  
  栖霞人杰地灵,名人辈出,自元以来,文人骚客不乏史载。丰厚的文化底蕴为栖霞民歌形成自己的特色,从而使其在历经千百年的沧桑巨变而成为胶东半岛特色独具的民歌表演形式。
  
  林炳义馆长介绍,栖霞境内有大小山峰2500余座,秀山丽水和特殊的地理环境,是栖霞民歌取之不尽的资源。
  
  林炳义介绍,明末清初,栖霞爆发了著名的于七起义,后来人们把于七抗清的事写成《于七抗清十二月》等民歌,在百姓中广泛传唱;民国期间,以栖霞为中心的抗捐抗税的“无极道”组织曾经盛行一时,围绕这一事件,在百姓中流传的《无极道歌》非常盛行;栖霞是革命老区,留下了许多抗日歌曲,解放战争时期,许世友将军曾驻扎牙山地区,组织领导了牙山战役。在牙山留下了许多抗日歌曲,诸如:《打牙山》、《战斗英雄任常伦》等。
  
  “百岁歌王”
  
  领唱栖霞民歌
  
  “栖霞民歌传承人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姜玉民老人了”,在林炳义馆长的引见下,记者采访了已经102岁高龄、被称为“百岁歌王”的姜玉民老人,听老人道出了他与栖霞民歌的百年之缘。
  
  姜玉民生于栖霞市黑陡硼村,小时候因家里穷,12岁时姜玉民就被送到黑陡硼村不远的上庄头村给人家当长工扛活。与他一起扛活的还有五六个长工。晚上收工以后,或闲下来的时候,这些长工们便聚在一起,你一句我一句地唱,形式大多是一人独自表白,有《叹五更》、《探病郎》、《六月热》、《思郎》等,也有欢快的《叨叨花》、《车工调》等。姜玉民老人说:“那时根本不识字,就是脑子特别好,嗓子又特别响亮,听别人唱几遍就学会了,还不到20岁,我就把长工们平日里唱的民歌都学会了。”从那以后,姜玉民就爱上了唱民歌。
  
  姜玉民老人一生幽默乐观,唱歌是他的生命,不论什么时候,只要有时间他就会唱。年轻的时候,站在耙犁上,“嗨、哎……”喊上几嗓子,满山人都能听到。上了年纪后,村里人耙地,他站在地头唱。休息的时候,年轻人就会把他团团围住,听他唱歌。在他的影响下,仅有几百人的黑陡硼村,几乎人人都会唱民歌,村民们唱着山歌去打柴,哼着小调去放牛,吼着号子去耕地……唱歌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今年72岁的民歌手高喜进是姜玉民最得意的高徒,他说:“我从小就喜好唱,一有时间就和俺师傅在一起磨,那时在集体生产队里劳动,中间休息的时候,在地头上或是草丛里一躺就唱起来了。”高喜进说,等到庄稼收完了,农闲的时候,姜玉民一出门就会被村里的人围住,有时一唱就是一上午,吃过了饭接着再唱,有时能一直唱到月亮升上了天。“五更天放白,继母把门开,叫她不放声……”说着,高喜进给记者唱了一段《后老婆打孩子》,里面的唱词真实地反映出旧社会的场景。
  
  姜玉民唱歌还真唱出了名堂。1962年2月,经过层层选拔,年近6旬的姜玉民参加了在济南举办的山东省民间歌手交流演唱会,当时他是岁数最大的一个歌手,并不被看好。可是当头扎着白毛巾,穿一身土布衣服的姜玉民往台上一站,一嗓子“牙山高……”还没喊完的时候,全场便响起了掌声一片,他所演唱的《叨叨花》凭借那高亢辽阔,朴实浑厚,富有感染力的演唱震动了全场每一位观众。当年2月17日,《大众日报》以《老歌篓子姜玉民》为题报道了他的事迹,《山东民歌选集》还刊登了他演出时的剧照。
  
  姜玉民老人只是栖霞民歌传承人的代表,家住栖霞市松山街道邹家村,今年90岁高龄的徐相亭老人,不但会唱民歌,曾经读过6年私塾的他还编出了很多朗朗上口的小调。“这两三年,生活好了,村里变化很大,我编了个《邹家新貌》唱给你们听听吧。”说着,徐相亭老人把自己编的20段、每段4句的《邹家新貌》唱给记者听:“说邹家、道邹家,邹家如今不一般,西挨栖霞市、北连大海滩……”
    
  形式多样
  
  的栖霞民歌
  
  “栖霞民歌是有特殊的地理环境产生的,它题材广泛,体裁丰富,风格独特。”研究栖霞民歌多年的林炳义馆长介绍,栖霞是一个不靠海的山区县,由于地理位置和地况地貌,决定了栖霞民歌的与众不同,它与胶东和沿海其它的县市区相比,有着独特风格和丰富体裁。由于山区交通和经济相对比较落后,交流的机遇相对较少,这就形成了栖霞民歌独特的风格和鲜明地方传统的地域文化。旋律、歌词、风格、体裁都比较独特,没有似是而非的感觉。林炳义介绍,栖霞民歌丰富多彩,从种类来分,可分为:山歌、革命历史民歌、小调、劳动号子、情歌、秧歌、习俗歌、无极道歌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栖霞山歌和小调。
  
  “栖霞民歌中最典型的是山歌,它的题材多为谈情说爱和描写自然风光的,真实反映着劳动人民的真实生活和真实情感。”林炳义介绍,栖霞山歌里最为典型的就是牙山山歌《旱车调》,从最早的“这女子她实可夸呀,樱桃小口糯米牙,小金莲三寸多,两道额眉弯如月,白面红腮似桃花,巧丹青一见难描画,不是车工夸海口,月里的嫦娥不如她。”到几百年后演变成:“牙山高,山青青,桃花开了杏花红……”再后来的:“十八盘弯又弯,好像金龙落牙山,龙尾搭在彩云里,龙头摆动绕山转……”描写了牙山绵延百里的十八盘自然风光,也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水平都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小调是栖霞民歌中流行最广的。”林炳义介绍,栖霞小调有叙事的,有抒情的,有道真理的,有讲科学的。小调的体裁多为完整的民歌体裁,词曲都比较固定,多为一段完整的音乐,多段歌词,同时表达一个中心内容,歌词多为三三四句体结构和七字句结构,调式以宫调式和徴调式的五声调式较多,同时也偶有五声调式加变宫或清角的六声调式出现。林炳义说:“姜玉民老人所唱的《叨叨花》,就是运用了徴调式和宫调式的强烈对比,同时运用了大量衬词的小调。”栖霞小调还有《放春蚕》、《小放牛》、《杀狗劝夫》、《后老婆打孩子》、《十二月》、《五更》等等。
  
  林炳义馆长介绍,栖霞民歌还有很多种形式,如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诞生的《端起刺刀来,不挂免战牌》、《造反小唱》、《地雷阵》、《参加民兵》、《鬼子心似狼》等一系列抗日民歌;有劳动人民在劳动生产中喊的劳动号子;一人独自表白,独自伤感时所唱的如《送情郎》、《绣荷包》、《探病郎》、《茉莉花》、《思郎》、《小二姐做梦》、《小媳妇》等情歌;流行至今的《句句双》、《秧歌调》、《小油匠》等秧歌;反映栖霞民间习俗的《放风筝》、《骑驴上寿》、《小上坟》、《铺地中》、《问弟待父怎么样》等习俗歌和反映1928年,栖霞人民反抗军阀的苛捐杂税,自发地加入无极道组织后所唱的《无极道歌》等等。
  
  栖霞民歌
  
  永远唱下去
  
  栖霞民歌是栖霞劳动人民在生活劳动中,集体创作代代流传,不断发展与人们息息相关的一种文化,具有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价值,它以民间音乐的表现形式,充分反映了世世代代栖霞人民勤劳朴实、热爱生活、崇尚幸福的美好愿望,是栖霞民俗民风的产物,是栖霞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栖霞民歌是有特殊的地理环境产生的,与它的古老的地域文化密不可分,保护和研究栖霞民歌,同时对研究远古以来栖霞民俗、民风、民情和地域文化更具有重要的价值。
  
  800多年来,栖霞民歌在栖霞人民口头传唱形式下得到传承和发展。“现在,传唱了800多年的栖霞民歌能保存下来的不多了。”林炳义介绍,栖霞民歌的传承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一大批老艺术家和民间艺人的先后辞世;一些掌握不少民歌的老艺人,年事颇高,记忆、气力减退,对民歌的传承力不从心;中青年人尤其是青年人,对现代文化的青睐,对古老的民间文化不感兴趣;全社会对保护民间音乐的认识缺陷;农村文化人才设施的相对贫乏等等原因都是栖霞民歌濒危的原因。
  
  “好在几十年来,广大音乐工作者也作了一些收集、抢救、挖掘、整理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至今,较完整的民歌资料已很少,收集记谱的民歌也只有100多首。”林炳义说,这些民歌中有许多已被收录进了《中国民歌集成·山东卷》、《山东民歌》、《山东民歌选》、《胶东民歌》、《栖霞民歌》等民歌选集。
  
  目前,栖霞民歌成为烟台市公示的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被栖霞市列为栖霞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挖掘、整理、保护栖霞民歌和培养、鼓励、支持、保护栖霞民歌的传承人迫在眉睫。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纪虹宇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