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建山东省区域性基金管理中心 方案获批
来源:烟台日报 编辑: 2016-02-24 08:19:00
昨天上午,烟台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市金融办主任高海军就山东省区域性基金管理中心建设方案获批相关情况进行了通报,并对基金管理中心建设情况作了介绍。记者从会上获悉,目前,烟台市基金管理中心建设已全面实施。
2014年8月,全省财政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在烟台建设山东省区域性基金管理中心(简称“基金管理中心”)。一年来,我市扎实开展基金管理中心建设各项工作,并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研究形成了《山东省区域性基金管理中心建设方案》。今年2月3日,省金融办正式批复同意该方案,并提出《对烟台市建设山东省区域性基金管理中心给予支持的重点事项》,标志着基金管理中心建设进入全面实施的新阶段。
烟台上市公司38家,居全省首位
建设基金管理中心,烟台有很大优势。2015年末,全市共设立各类基金和投资机构61家,基金总规模392亿元,其中政府出资19.6亿元参股26只基金,总规模124.1亿元。目前,已筹措6.6亿元财政资金,正在推动设立13只产业基金,基金总规模134.7亿元。这些基金的设立和运营,为烟台推进基金集聚发展积累了经验。
“而烟台作为山东省经济大市,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明显,建设山东省区域性基金管理中心,具有多方面优势。”市金融办主任高海军说,烟台经济实力雄厚,具备基金快速发展的经济基础;产业优势明显,拥有基金健康发展的良好基础;资本市场氛围浓厚,基金投资的流转退出渠道畅通;烟台金融组织体系健全,基金发展的配套服务完善。
目前,全市上市公司总数达到38家,居全省首位,累计实现融资728.7亿元。烟台还是全省唯一拥有3家全国性金融法人机构总部的城市,2015年末,全市拥有银行经营机构46家,保险经营机构68家,证券期货经营机构31家,另有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和民间融资机构等新型金融组织逾百家。
烟台将打造省金融创新“第三极”
高海军说,推进基金管理中心建设,是烟台加快金融改革发展创新,打造山东省金融创新“第三极”、形成以基金聚集为特色的区域金融中心的重要举措,对提升烟台、全省在全国金融资源市场化配置能力,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都具有重要意义。
“基金管理中心建设将进一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进程,进一步提升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水平,进一步增强社会要素资源聚集能力。”高海军在发布会上介绍。
此外,基金管理中心建设将有助于打造全省金融创新发展的新引擎。“十二五”以来,山东省进一步加快了建设金融大省、大力发展金融产业的步伐,提出了把实体经济优势尽快转化为资本竞争的优势,建设与实体经济相适应、市场化水平较高的现代金融体系。
“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金融聚集区,以金融要素聚集发展拉动金融业和经济发展是我省金融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确定在烟台建设基金管理中心,能够通过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和特点,加快全省金融业科学布局和快速发展。”高海军说,作为我省重要经济体、开放开发重要区域的烟台,金融业创新发展必将对全省经济金融提档升级发挥重要作用。
以芝罘区开发区高新区为集聚地,建设功能互补格局
立足于烟台基础和特点,学习借鉴外地做法经验,突出差异化发展和本地优势,烟台市制定了基金管理中心建设方案,明确了基金管理中心框架布局、功能定位、任务目标、重点工作和保障措施。
按照“适度集中,分步推进”的原则,以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烟台市芝罘区、烟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集聚地,其它县市区依托基础条件推动各类基金设立,全市协同发展,突出区位特色,建设错位发展、功能互补的基金发展格局。
积极发挥高科技园区与优势产业集群支撑和资本市场的推动作用,通过强化政策扶持,完善配套措施,实现各类基金和管理机构的大量聚集,力争到2020年末,全市基金种类齐全,基金数量显著提高,基金规模快速膨胀,基金服务功能明显增强,具备全方位服务基金产业发展、创新的功能和条件,建成配套设施健全、市场功能完备的基金管理中心,在全省基金发展领域发挥重要带动作用,成为山东省金融创新发展重要一极。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突出优势、滚动发展”的工作思路,充分运用省里给予烟台基金管理中心建设的9项创新政策和支持措施,结合我市基础优势和工作实际,全方位推进各类基金与产业、企业的充分对接,提高金融服务多元化、便利化和可获得性,提升产融结合层次,推动基金管理中心建设加快进程。
责任编辑:李鑫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