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记者不好干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编辑: 2013-11-08 09:30:00
压力很大
“一个新闻事件发生,拼速度我们拼不过网络,而且不出半天时间,往往网上什么角度的分析都有了。我们只好补充知识写深度文章,但有时我们写出来了,这个新闻却不热了。所以每天都在为快速地写出好新闻而焦虑。”某日报记者胡某向笔者表示。
曾有一位某都市报女记者这样描述自己一天的生活:“一天晚上,有人爆料说有顾客在餐厅吃饭滑倒了,把表摔碎了,餐厅让把人抬出去,还不赔偿。就赶紧去采访。采访到凌晨1点多,回到家,还没躺下。热线又响了,这次是火灾,3点多回来,熏得满头都是灰。”
不仅工作压力大,采访难度也在加大。胡某告诉记者:前几年采访,受访者积极性很高,希望能登上版面。而最近几年,有些人不愿意接受采访。“采访越来越难,究其原因,还是随着网络的不断发达,受访者对上媒体的兴趣降低,其次,随着网络传播的不断发达,受访者也存在怕说错话的担心,觉得还不如不说。”冯丙奇分析说。
专业很强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对媒体格局和用户的媒介使用习惯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那么,记者该如何在新媒体挑战下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胡某说:“只要我们把新闻做活,写得更全面,更深入,更活泼,就会受欢迎。其次,要充分发挥权威性更强的优势,那些通过扎实的新闻调查、详细客观的分析做出的报道,还是很有市场的。”
冯丙奇认为:“在当前的大格局下,记者唯有更专业,才有出路。在新闻的时效性、独家性上,记者的优势不如从前,片面去跟网络抢新闻不仅存在失实的隐患,也丢掉了记者应有的优势。这个优势是什么?那就是专业性。记者不仅仅是一个新闻传播者,更应是个专业的新闻解读者。只要在某个领域具有深厚的内功,能够对某一新闻现象进行独特而深入的解读,那么这样的文章受众是喜欢看的,这样的记者也是受欢迎的。”(魏廉直 郝丽伟)
责任编辑:张其天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