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烟台 · 援藏日记②丨烟台白衣天使,飞临雪域高原

2023-05-30 08:37:02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王亮

  编者按:这是一份记者版“援藏日记”。近期,应烟台市第十批援藏工作组邀请,大众网组织记者赴西藏自治区聂拉木县采访、调研。“观烟台”推出一组记者随笔杂记,敬请垂注。

  大众网记者 王亮 聂拉木报道

  人生一大喜,他乡遇故知。烟台第十批援藏工作组领队、聂拉木县委常务副书记、常务副县长王磊,副领队、聂拉木县委常委、副县长邹得民以及县里各大班子领导热情迎接我们,洁白的哈达和满满的仪式感,让我们倍感温暖,冲淡了高原反应带来的不适感。

图片

图片

图片

  比起几个月前,眼前的援藏队员们明显黑瘦了许多,脸庞多了几分“高原红”,但个个精神矍铄,激情飞扬。看到他们状态这样好,我们都由衷感到高兴。

  致敬援藏者!他们是——

  烟台第十批援藏工作组领队王磊,副领队邹得民,孔庆特、马东辉、李庆余、徐海龙、刘兴,去年7月进藏,将工作三年;

  烟台第七批援藏医疗队领队王洪林,李田勇、许华、刘哲垚、王庆艳,今年3月进藏,工作一年。

  最后三位是白衣天使女将。“作为女性,她们都是为人母、为人妻、为人媳,最不容易,建议先写写他们吧。”王磊跟我说。

  王庆艳:最小的她,最爱笑

  人群里,那个最爱笑的是海阳市妇幼保健服务中心检验室王庆艳,她是现在所有援藏人员中最年轻的,1990年生人。孩子只有三岁。家在海阳,但丈夫在外地工作,年幼的孩子只能交给公婆。对于孩子来说,只能在每天晚上手机屏幕里看到摸到一个平面的妈妈。

  “太想孩子了吧?”我问完这句话,就觉得问得多余了。

  “没什么,好在老公和公婆都理解和照顾我……”王庆艳说话的时候,依然笑着,眼里却闪着泪光。

  王庆艳说,他们五个人现在都在聂拉木县人民医院工作,还要经常下乡参加一些临时医疗活动。她现在带了一个男徒弟名叫次仁顿珠,特别憨厚老实的一个藏族小伙,比王庆艳小8岁。平日里,王庆艳教次仁业务,次仁教师傅藏语。

  “藏族同胞是淳朴和真诚的。”最让王庆艳难忘的是她第一次帮藏族同胞进行检验时,藏族同胞向她道谢的场景,“那种诚挚的眼神与情感,令我深刻体会到了援藏的价值和意义。”

图片  烟台援助的巡诊车停放在聂拉木人民医院院内,医疗队五人在这个医院工作。


  许华:“妈妈在家住院,我在西藏救别人”

  五人中,来自烟台毓璜顶医院产科的许华,是出急诊最多的。

  聂拉木人民医院妇产科的两名年轻大夫只能做顺产接生,许华的到来为她们解了燃眉之急。聂拉木地域面积太大了,很多牧民离县城远,受到生活条件、距离、观念影响,很多牧民妇女的孕期保健意识比较差,临产了才匆忙往医院赶,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很危险。

  无论白天还是晚上,许华的手机要24小时开机,而且要开到最大音量,随时待命。一旦接到出急诊电话,她就要骑上电动车往医院冲。职业使然,那可是牵连着母子两条命,牵连着一个家族的悲与喜。

  我在聂拉木人民医院的妇产科病房,拍下这样一张照片,镜头里每个人都洋溢着笑容。

图片

  这位产妇名叫洛桑措姆,来自聂拉木县琐作乡,这是她的第一个孩子。临产时发生胎儿缺氧,分娩过程中胎心严重减速,母子情况十分危急,必须马上做剖腹产。赶往日喀则肯定是来不及的,多亏了许华在场及时处理,保住了母子平安。洛桑措姆一家人说,烟台来的大夫是“活菩萨”,拯救了一家人的希望。

  第一次出急诊最难忘。3月6日,许华来聂拉木后的上班第一天,她还处在胸闷头疼的高原反应期。晚上23:49分,一名24岁藏族孕妇臀位临产,情况十分危急。许华接到医院电话后,立即联系领队王洪林和王庆艳往医院赶。聂拉木县城里,流浪狗很多,三人在路上,阴影里突然窜出来几条狗,把俩女医生吓了一跳,王洪林站到了前面……

  凌晨3:30,成功分娩一男婴,母子平安。

  许华有两个孩子,现在都在烟台由丈夫照顾。进藏前两天,许华母亲突然查出疾病需要手术。进藏两周后,母亲在许华所在的毓璜顶医院做了手术。老人有两个女儿,不从医的小女儿在家照顾,而从医的大女儿却远在万里之外,照顾着别家的病人,抢救着他人的生命……谈及此事,许华潸然泪下。

  刘哲垚:“援藏,就像修一条路”

  有感人的故事,也不乏有趣的灵魂和别样的思考。比如,来自海阳市人民医院B超科的刘哲垚。

图片

  刘哲垚丈夫是个西藏迷,曾经自驾车走318国道来过日喀则旅游。听说妻子有机会援藏时,他俩在家里墙上的中国地图的一个角落,找到了聂拉木。丈夫让妻子放心去,抓住难得的机会,到西藏去,为那里百姓做点事,为自己的人生添点彩。刘哲垚在上海学习期间,也曾经到过318国道的起点,上海人民广场。没想到多年之后,她兜兜转转又来到了这条国道的终点聂拉木。

图片

  刘哲垚讲述她两个月来的见闻和感受。“我们援藏工作组和医疗队十几个人,是特别和谐的一家人。工作中互相配合,生活里互相照顾。做饭的时候,大家一起忙活。”

  刘哲垚现在带了两个藏族同事,对她特别好,每天经常会给她递水杯,帮洗白大褂,让她十分感动。B超有十几种检查项目,两个同事现在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刘哲垚就逼着他俩努力学、大胆做。“在我回去的时候,我一定要把她俩带出来。留给他们真正需要的技术,不愧初心,对得起真挚的信任。”

图片

  刘哲垚说,来之前我也曾经踌躇满志,但来之后发现,这里的医疗条件和医疗水平比我想象的要差。比如没有孕妇产检产筛,比如很多B超检查理念是错误的。前几天发生的一件事,至今让刘哲垚心底隐隐作痛。一位老人脖子肿大青紫到了医院,有年轻大夫认为是普通的甲亢,刘哲垚看到后立即判断这是一种致命病,必须马上转诊到日喀则市里医院。但是,老人的两个孩子还在犹豫要不要去,等做通他们工作已经到了下午。车到日喀则还有最后十分钟时候,老人没有坚持到最后……

  这件事给了刘哲垚很大的无力感:如果县里的医护水平再好一点,如果老人和家人的卫生保健意识再强一点,如果这个家庭的经济条件再好一点,可能都不至于老人突然离开。

  刘哲垚说了两句话,可以作为本文的结束:

  “我们的工作才刚刚开始,需要我们做的,有很多。评价我们工作的好坏,不在开局如何轰轰烈烈,而是要看给未来、给这个边城、给这里的百姓,留下点什么。”

  “援藏,就像修一条路,一端在烟台,一端在聂拉木。刚开始,可能是崎岖泥泞的山路,只要我们坚持不放弃,发挥自己的特长,哪怕每个人只贡献一点点,这条路,必将变成宽阔平整的康庄大道。”

图片

图片

  晚饭后散步,两位女医生都挺忙,许华在视频连线孩子,叮嘱不停,刘哲垚在连线医院,帮值班大夫看片子。偶然遇到的真实一幕,体现援藏女医疗队员对家、对事业的态度。他们没有矫情的话,淡淡地说:“工作如此,责任如此。”

图片

  烟台市第七批援藏医疗队全家福,领队王洪林(后排)希望通过大众网告诉家人和同事们,他们在高原,嘎嘎好!

初审编辑:孙毅

责任编辑:张其天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