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西宁11月3日专电 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市场发展迅猛,涌现出大批乡村旅游接待点。然而,由于起步较晚,专业经营管理和市场理念不成熟,我国乡村旅游市场在服务质量与档次、经营管理、环境卫生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地影响着乡村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
卫生安全问题突出 乡村旅游成“鸡肋”
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橘园镇的柑橘生态园景区是西北地区最大的柑橘生产基地,近年来发展乡村特色种植业旅游,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观光。然而,记者近日在这里看到,由于景区配套设施不全,管理不到位,大批游客在景区的观光车乘坐点抢乘车辆,因争座位吵闹不断,秩序极为混乱,而旁边的管理人员却无动于衷。
对于为何不采取排号乘车或者排队等车的措施,该景区的管理人员冯小飞解释说,当地农村搞旅游时间不长,经验不足,服务、管理方面难免会出现问题。
记者看到,柑橘生态园的观光车在景区山路上下山时速度飞快,拐弯也不减速,车上游客的惊叫声似乎并未引起司机注意,依然我行我素。在柑橘生态园内,由于垃圾桶太少,游客丢弃的果皮、塑料袋、饮料瓶到处都是。
卫生问题突出成为乡村旅游的顽疾。青海省旅游局政策法规处处长张福华介绍说,在青海省上千家乡村旅游接待点,尽管农家院落、乡村田园景致宜人,但大多数旅游点提供给游客的方便场所却都是臭烘烘的旱厕。同时,一些旅游接待点居住条件较差,被褥很脏,蚊蝇满屋飞。
作为我国新兴的旅游产业,专家认为,如果旅游接待点不认真消除卫生、安全等方面的隐患,乡村旅游就会成为弃之可惜的“鸡肋”。
内容单调档次不高 乡村旅游“想说爱你不容易”
上农家土炕、吃土鸡、摘水果,这些似乎已经成为乡村旅游“千村一面”的服务项目。记者近日在青海省贵德县农家风情旅游区看到,很多旅游接待点没有特色旅游项目,游客品尝完农家饭菜之后,便围坐在桌前玩麻将、打扑克,旅游内容十分单调、乏味。
在黄河岸边经营着一家“农家乐”的农民马宏介绍说,近年来,游客到乡村旅游已不纯粹是吃吃喝喝了,他们更希望感受和体验农村生活、农业生产、民俗文化等多种内容。
由于配套设施不全,档次上不去,一些地区的乡村旅游接待点难以适应消费者需求。经常驾车旅游的西宁市民李作明介绍说,青海的很多“农家乐”不提供住宿,即便能住,房间里也没有洗漱用品及电视等设备。
青海省社科院研究人员丁忠兵介绍说,很多地区在发展乡村旅游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无序性,产品雷同,特色服务不明显,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再加上没有统一规划,乡村旅游多年来仍是小打小闹,很难形成规模性产业。
乡村旅游市场亟须规范
在乡村旅游日益成为旅游时尚的今天,规范经营行为、提升旅游品质和加强政府引导,使乡村旅游走向规模化、市场化、品牌化,成为发展乡村旅游的目标和方向。
为了规范经营管理,提升服务质量,青海省旅游局等部门于2007年4月发布了地方标准《乡村旅游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这一标准规定了对乡村旅游接待点的硬件设施、安全措施和服务质量的基本要求。
张福华介绍说,发展乡村旅游,首先要突出乡村特色,要注意与当地农民生产、生活、田园风光、民族风情、文化传承相结合,整合特色优势资源,打造丰富多彩的乡村旅游项目,让游客有吃、有玩、有乐、有知,从而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品位和服务质量。
发展乡村旅游应纳入到建设新农村的整体布局中,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和农业、文化、工商、科技等部门的协调配合,编制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在规模、档次、品位上下工夫,拓展和深化观光体验型、民族文化型等多种乡村旅游模式,打造当地特色旅游品牌,促进乡村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
根据国家旅游局发布的《关于促进农村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我国今后将加大对农村旅游发展的扶持力度,规划在全国建成上万个农村旅游特色村。青海省社科院研究人员丁忠兵介绍说,乡村旅游在逐步发展壮大的同时,政府部门应将其作为系统工程进行规范、科学、有序的扶持和引导。 侯德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