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景区联姻年俗“化零为整”叫好
来源:大众日报 编辑:高晓雷 2014-02-11 08:23:00
原标题:为景区联姻年俗“化零为整”叫好
◆传统年俗的传承和弘扬,不能仅靠个别人的喜爱和热情,除了政策上保护与支持,一些有条件的年俗展演应尝试探索商业化、市场化。
◆由于贺年会助力和景区“揽人气”自需,今年春节,各地景区纷纷“还原”当地零散年俗,景区“联姻”年俗热情空前。
◆不少民间艺术团专门靠着在景区展演年俗而生,景区“联姻”年俗,对传统年俗是一种直接的保护,对其商业化、市场化也是一种促进。
□ 本报记者 高晓雷
春节期间,记者在采访各地年俗活动时,遇到这么两个故事。
其一,“海阳大秧歌”是胶东知名特色年俗,从大年初一开始,海阳市大薛家村近70人的秧歌队就开始跳起了大秧歌。秧歌队队员囊括了七八岁的孩子到七八十岁的老人。问及为何村民如此踊跃加入秧歌队,该村村支书称,除了村民喜爱之外,出外演出会有报酬。
其二,滨州市邹平县历史上有舞夜龙灯的年俗,随着时代发展,该习俗已失传二三十年。今年春节,邹平县孙镇村孙先生出于喜爱,自发组织起40多人的舞龙队,自己制作夜龙灯,龙灯造价昂贵,光材料费就得花5万多块。为此,孙先生与家人有过不少争执,“连吵带闹手机也摔了”。
从这两个故事可以看到,传统年俗作为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数百年间老百姓欢庆佳节、表达对幸福生活的祈盼、兼顾愉悦身心的重要载体。虽然时代变迁,有些地方的年俗重要性或许不比往昔,但其在民间仍有众多爱好者、仍有强大生命力。
同时,新的时期,传统年俗的传承与弘扬,也不能仅靠个别人的喜爱和热情,一些需要公开展演类的年俗,无论是服装、道具还是人员培训与组织,均需要一定物质上、财力上的支持,除了相关部门在政策上保障和支持外,应该说,传统民俗探索如何走向市场化,也是让一些年俗永葆生命力的一个思路。
在我省,各旅游景区对年俗的主动还原和挖掘,给年俗活动嫁接了新的活力,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传统年俗所面临的窘境。
省旅游局开展的“2014好客山东贺年会”活动,发掘包装各地47项民间年俗,并作为旅游产品推向市场,力图将省内各地特色年俗“碎片”逐一“还原”。同时,各景区为了提升自身影响力和吸引力,集聚更多人气,纷纷主动“联姻”当地年俗,或自己组织年俗表演,或花钱邀请当地民间艺术团队。也正因如此,今年这个春节,上至知名5A级景区,下至县区二三线景区,各种传统民俗展演随处可见,春节年味儿也更浓了。
景区“联姻”年俗之前,一些传统年俗活动只能零散地湮没于村落之中、存在于民间艺术团之内。景区为了吸引更多游客,将这些碎片化的年俗重新包装、打造并公开向游客推出,此种“化零为整”之举,扩大了年俗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客观上相当于将传统年俗的潜在价值进一步激活。
春节期间,沂蒙山龟蒙景区的入口处,踩高跷、扭秧歌、传统戏曲表演等从早演到晚。记者采访获悉,这些演出队伍,有一半是景区工作人员自排自演,有一半是景区花钱雇用附近民间艺术团队,不少当地民间艺术团专门靠着在景区展演年俗而生。从这个意义上说,景区“联姻”年俗,对于传统年俗是一种直接的保护和推动,对于传统年俗活动的商业化、市场化也是一种促进。
责任编辑:容德宇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