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不少人被口吃所困扰。记者采访了济南市口吃矫正中心主讲老师王力,他阐述了自己对口吃发生原因和具体治疗的看法。
没有天生的口吃病
电影中,乔治六世发生口吃的根源被归结为童年的心理创伤。王力表示,口吃病都不是天生的。在很大程度上,口吃就是心理原因产生的障碍。
王力介绍,济南市口吃矫正中心曾联合省立医院放射科,对100多名口吃者进行脑部核磁共振检查。检测结果表明,口吃患者的大脑和正常人的大脑没有差异。 “其实,口吃现象在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存在。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口吃,并且刻意避免口吃,由此形成了心理上的障碍,就会形成口吃病。”王力说。据他分析,口吃者大都性格内向,性格因素是口吃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正常状态下,人们对于自己发生的口吃现象一笔带过,不会过分在意。但内向的人通常更关注自我,会过于注意自己的说话方式,追求十全十美。这种过分关注的心理,带来焦虑、紧张等情绪障碍,反而使正常口吃演变成所谓的口吃病。
越在意,越口吃
“越在意,越口吃”是口吃者心理上难以跨过的一道坎。王力告诉记者,引发口吃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无意的暗示。一些原本说话正常的人和口吃者在一起呆的时间长了,不知不觉自己也有一点口吃。
二、有意的模仿。这种情况多发生在青少年身上,以调皮的男孩子居多。比如七八岁的孩子,在生活中发现了口吃的人,觉得那样说话很有趣、很好玩,于是模仿口吃的说话方式。久而久之,发现者不自觉也变口吃了。
三、家庭教育不当。一些两三岁的孩子,正在咿呀学语,就出现了口吃的现象。这种口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口吃,而是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跟不上思维能力,导致说起话来断断续续不流畅。一般长大后,有的孩子会慢慢就好了。但如果此时家长处理方式不当,提醒、议论、嘲笑、讽刺、打骂等方法,有可能激发孩子的消极心理,不敢说话、不说话、怕说话,一说话就口吃。
四、偶然口吃过分注意。有的成年人平时说话没事,偶尔一次在大会上演讲,由于紧张而没有说出话来。走下讲台后,感觉自己表现不好,过后就对这件事耿耿于怀,自责、内疚、痛苦、郁闷,甚至影响吃饭睡觉。从此每次开口说话,想的不是说话的内容,而是自己的口吃,心里暗示不要让自己再出丑,结果越怕口吃越口吃。
五、精神刺激。有这样的案例:一个学生在课堂上睡觉,被老师猛然间用书本拍醒,要求他站起来回答问题。学生站起来蒙了,说话磕磕巴巴,老师同学因此都嘲笑他。这种精神刺激伤害了他的自尊心,以至于此后每次说话都很紧张,恶性循环,慢慢成为口吃病患者。
说话速度慢下来
正是由于“越在意,越口吃”这种心理上的恶性循环,让口吃变成了难以矫正的一种“病”。
“舌头和发音并不重要,口吃者要先从心理上藐视口吃。即便说话时发生了口吃现象,也要从心里告诉自己:这是正常的,没有什么大不了,把关注点更多地放在说话的内容上。”王力说。
他告诉记者,要矫正口吃,关键是说话的速度先慢下来。在济南口吃矫正中心,针对口吃有一系列的矫正方法。首先是语言训练。包括呼吸练习法、气音协调法、慢语训练、调音训练、以及压声法等方式。改变口吃患者说话急、猛、快、发音过重等不良的说话习惯,在日常的说话交流中,要注意运用放慢语速以及正确的呼吸方法说话的技巧,养成一个好的说话习惯,并坚持一段时间。
其次是心理治疗。电影《国王的演讲》中,听音乐朗诵属于心理治疗的方法之一。心理治疗还需要口吃者了解口吃的相关知识,正确对待口吃现象、口吃病、以及心理障碍之间的关系,进而放松心理,改变自己对于口吃的错误态度,走出口吃的阴影。
经过以上训练,在口吃患者可以正常说话之后,要进行“户外突破”训练。王力尝试带领学生在公园、广场、汽车站、火车站、公交车等公共场所,在老师的引导下,和陌生人对话、交流、唱歌、演讲。当他们感受到语言的乐趣,感到自己说话和一个正常人一样,就能找回多年没有的自信。 卞文超 王述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