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5-6016688

投稿信箱:ytnews@dzwww.com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频道 > 理财 > 理财产品

转基因政府态度正逐渐转变 12个一号文件6次提到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   2015-02-04 13:48:00   作者:

  转基因食品利弊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昨日解读《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时表示,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有一点是明确的,农业转基因产品的市场不能都让外国的产品占领。而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提出,要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安全管理、科学普及。这是近九年来中央一号文件中第六次提到转基因技术,种种迹象显示农产品(12.41, -0.08, -0.64%)转基因发展节奏正在转变。

  政府态度转变

  “中国在转基因领域起步较早,虽总体上跟发达国家的研究水平有明显差距,但在转基因水稻和玉米等领域处在世界领先水平。中国作为13亿人口的大国,人多地少,农业发展面临的环境资源约束越来越强,在转基因生物技术的研究方面我们不能够落伍,这一点是明确的。”韩俊说。

  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从2004年至今的12个一号文件中,“转基因”6次被写入文件。2007年首提严格执行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2008年强调启动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2009年和2010年提出要加快推进转基因科技重大专项,培育新品种产业化;2012年则强调进一步实施重大专项,提出了“分子育种”这一与转基因相近的说法。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等专家认为,六次提转基因技术传递的正是中央持续鼓励转基因科研、探索其商业化道路的信号。

  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商务部特聘专家、农业部农产品市场流通专家洪涛指出,从执行标识到启动科技专项,再到培养新品种,直到目前科学普及,中央对转基因的态度正在逐渐转变,由开始的研发、培育转向现在的科普,在逐步为将来的转基因产业化铺平道路。

  着眼粮食安全

  农业部科技教育司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与知识产权处处长寇建平此前就曾表示,中国粮食产量增速不够,需要发展转基因。“因为种植转基因玉米,十余年间美国的玉米单产就提高了50%;在阿根廷,粮食平均增产38%;在南非、印度,因为种植转基因玉米和棉花,很快从这些作物的进口国变成出口国。而在这些领域中,中国越来越弱。”

  虽然中国粮食总产量已实现“十一连增”,但不可否认,出口减少、进口增加已成为当前中国粮食市场的基本格局。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进口谷物同比增长近34%,创历史新高。包含大豆在内的中国统计口径的粮食,进口突破9000万吨——这几乎相当于澳大利亚和法国在2012年粮食产量之和。

  洪涛表示,以前我国粮食增收主要依靠施肥、超采地下水等一些透支耕地的手段实现,目前耕地的生产能力已经接近极限,未来粮食增产主要将依靠科技创新,而转基因是生物科技的革命,是目前农业科技中最重要的一项技术,对于粮食实现增产、保障粮食安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东方艾格分析师马文峰也坦言,除了产量外,转基因在抗虫害、抗干旱、抗盐碱等方面都有优势,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发展不可能绕开转基因技术。

  风险整体可控

  韩俊介绍,我国现在已经批准进行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作物主要是棉花和木瓜,同时,批准进口了一些国外的转基因农产品,主要是大豆、油菜籽、棉花和玉米。去年我国进口的大豆超过7100万吨,大部分是转基因的大豆。

  事实上,我国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不断被一些发展中国家超越。据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所前所长、研究员黄大昉介绍,1997-2001年,我国大力推广转基因抗虫棉花,种植面积居世界第四,在之后的2003年、2006年,我国转基因作物面积先后被巴西和印度超越。截至2014年,我国转基因作物仍限于棉花和少量番木瓜,总面积约390万公顷,与南美巴拉圭种植面积相当,并列世界第六。

  一位接近益海嘉里的人士表示,从国内整个食用油行业来看,目前还是以转基因为原料的食用油品为主。 转基因作为原料,比如大豆、菜籽,但经过精炼后,食用油中不含转基因。基因已经以蛋白片段进入了豆粕中,再者是没有一个权威调研证明转基因不利。中国土地耕地面积有限,食用油的原料农作物产量近年还出现下滑,以大豆为例,目前已经严重依赖从国外进口的转基因品种。因此如果过于强调转基因,反而会引起消费者的恐慌和误解。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也认为,目前我国从国外进口一些转基因农产品,但转基因作物种植很少,除了棉花外,基本还没有实现商业化,因此还不用过分担心基因污染问题。与传统作物相比,转基因作物确实存在一定风险性,但是通过正规筛选和管理的转基因作物或产品安全还是有保障的。

初审编辑:张雪松
责任编辑:石语轩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