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5-6016688

投稿信箱:ytnews@dzwww.com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频道 > 财经新闻 > 财经要闻

工信部总工程师朱宏任:产能过剩愈演愈烈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   2013-07-30 08:38:00

  原标题:工信部总工程师朱宏任:产能过剩愈演愈烈 王 政 左 娅

  核心阅读

  有效需求不足和产能过剩问题叠加,已经成为影响当前工业经济平稳运行的突出矛盾。工业产能过剩情况到底有多严重?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有没有化解办法?记者就此独家专访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朱宏任。

  产能过剩有多严重?

  问题在大部分工业行业普遍存在

  记者:目前我国工业产能过剩问题有多严重?

  朱宏任:目前,产能过剩问题在大部分工业行业普遍存在。据有关部门调查,今年上半年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不足79%,仍处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较低水平。

  其中,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船舶等行业产能过剩情况尤为突出。2012年底,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船舶行业产能利用率分别仅为72%、71.9%、73.7%、73.1%和75%,明显低于国际通常水平。同时,上述行业还有大量的在建、拟建项目,产能过剩矛盾呈日益加剧之势。

  记者:产能过剩的危害已经显现了吧?

  朱宏任:是的。工业产品供大于求,价格下行压力不断加大,企业普遍经营困难,亏损面扩大、效益下滑。2012年,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行业企业亏损面分别为28.2%、34.9%、27.8%、35.7%;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分别为1.04%、-0.29%、6.63%、0.14%,同比分别降低1.37、3.64、4.68、3.82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2.2%。其中,1至2月份平均下降1.6%,3、4、5三个月分别下降1.9%、2.6%和2.9%,降幅逐月扩大。6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2.7%,连续第三个月环比下降0.6%。

  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度的产能过剩有利于发挥竞争机制的作用,然而现阶段我国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已经超出正常的市场竞争范围。这种状态持续发展下去,将严重影响经济健康发展,还会引发系统性风险。

  产能过剩原因何在?

  并非完全是市场因素,还有体制机制等深层原因

  记者:产能过剩为何愈演愈烈?

  朱宏任:造成目前产能过剩的并非完全是市场因素,还有体制机制、管理方式、发展方式等深层次原因。

  一是一些领域的体制机制不完善扭曲了投资行为。由于一些要素市场化改革相对滞后,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没能有效发挥。同时,一些地方通过低地价甚至零地价供地、税收减免、财政补贴、信贷扶持等方式招商引资,影响了企业的正常投资决策。此外,由于投资约束和责任追究机制不完善,也助长了部分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在一些行业造成的产能无序扩张,是产能过剩问题多年不能解决的根本原因。

  二是以集中审批管控竞争行业发展的方式难以抑制产能过剩。由于缺乏对违规审批项目有效的约束和责任追究制度,产能过剩问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比如,在电解铝行业近年来新增的1800万吨产能中,由国务院相关部门审批的仅80万吨;在国务院相关部门没有审批的情况下,违规新增水泥产能8亿吨。

  三是推动企业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建设滞后。由于对以技术、标准、规范等促进产业自主发展的措施研究不够,规范市场公平竞争的规则、环境、秩序建立滞后,对已有的措施监督执行也不到位,导致一些达不到环保、能耗、安全等标准的企业以不公平的方式进行市场竞争,加剧了产能过剩矛盾。

  四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行业无序竞争。由于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需求拉动,企业无暇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加强企业管理等,只是在产业链的低端产品领域重复建设。同时,产业集中度低,大企业不够大更不够强,没有形成由优强企业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行业发展的协调和自律能力差。

  五是经济周期性波动扩大了产能过剩的影响。一段时期内经济的快速增长,造成了阶段性需求旺盛,造成了一些行业产能迅速扩张。随着国际市场需求减少和我国经济增长放缓,产能过剩的矛盾愈加凸显。

  船舶行业就是个典型例子:2007年国际市场需求的高速增长直接推动我国船舶产能在“十一五”期间增长了6倍。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订单直线下滑,我国船舶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十分突出。

  化解过剩有何手段?

  从七方面着手建立化解产能过剩长效机制

  记者:那么产能过剩问题有没有化解办法?

  朱宏任:今后一个时期,工信部将把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以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船舶等行业为突破口。

  记者:能透露一下将采取的具体措施吗?

  朱宏任: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我部认真分析了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情况和产生产能过剩的原因,研究形成了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政策措施的思路。

  首先,要坚决遏制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盲目扩张的势头。5月10日,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通知,要求各地充分认识遏制严重过剩产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严禁核准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坚决停建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违规在建项目,并明确要求各地区人民政府对本地遏制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盲目扩张负总责,切实加强领导严格监督检查。

  其次,工信部将积极参加研究制定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的总体方案,建立长效机制。根据国务院的部署,工信部与发改委正在共同研究制定“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总体方案”。一是通过挖掘内需市场潜力,改善需求结构,有效释放内需,消化一批过剩产能。进一步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对应用新技术、新工艺进行节能环保改造、生产高附加值产品、有市场需求的项目继续给予支持。二是通过促进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压缩一批过剩产能。三是提前完成产能过剩行业“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鼓励地方提高标准,落实产能等量减量置换制度,淘汰一批落后产能。四是结合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船舶等行业特点分业施策,有针对性地提出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的具体措施。五是充分发挥规划、政策、标准的引导和约束作用,严格准入条件,加强行业准入管理,健全行业监测体系和产能过剩情况预警制度,加强和完善行业管理。六是通过加强土地、环保、金融、质检、安全等职能部门协调配合,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和落实环保、土地、金融等政策,支持过剩产能退出和产业结构调整。七是通过推动深化投资和财税等重点领域改革,规范市场秩序,完善市场机制,建立化解产能过剩矛盾长效机制。

初审编辑:张雪松
责任编辑:许堂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