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125年4月26日 星期六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5-6016688

投稿信箱:ytnews@dzwww.com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频道 > 财经新闻 > 财经要闻

理财预期收益飙升 投资也需要多个心眼儿

来源:新华网   编辑:   2013-07-01 08:51:00

原标题理财预期收益飙升 投资也要多个心眼儿

记者 邓中豪 徐岳

    近日,随着银行“钱荒”的持续发酵,理财产品收益率也一路水涨船高,纷纷达到年内最高水平。专家指出,理财并非存款,绝非毫无风险。目前我国银行理财市场仍普遍存在“口头承诺”、隐藏风险等问题,结构性理财产品也不时出现亏损,百姓在投资前仍需谨慎挑选,莫被眼前的预期高收益蒙蔽双眼。

    银行钱紧 理财收益飙升

    进入6月份,在银行年中考核及信息披露临近、税收清缴、节前提现增多、法定存款准备金缴存等多方面因素的叠加影响下,我国银行系统陷入罕见的“钱荒”,各银行纷纷提高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施展“吸金大法”。

    普益财富数据显示,6月15日至21日这一周,72家银行共发行了563款理财产品,发行增加了227款,其中占比最多的人民币债券和货币市场类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已经达到4.52%。

    6月22日至24日,王女士收到三条推荐同一家股份制银行理财产品的短信。第一条显示“期限36天和56天,预期年化收益率5.8%至6.6%(年内最高)”,第二条显示“多款不同期限理财产品,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可达5.8%-7%”,第三条则变成了“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可达6.8%-7%”。王女士告诉记者,刚刚买了一款预期收益4.6%的理财产品,现在后悔都来不及。

    突然飙升的理财收益得到了市场的积极反馈,许多原本不动心的人也加入了“抢购大军”。在北京一家金融机构工作的刘先生告诉记者:“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现在银行钱紧才肯出这么高的价钱,等过几天缓过来了,收益率肯定还得降。我现在手里有些闲钱,能买多少就买多少。”

    理财市场“买的没有卖的精”

    经过多年快速发展,银行理财已经成为我国居民最重要的投资渠道之一。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末,我国银行理财产品余额高达6.7万亿元,已高于我国2012年全年的中央财政收入。而记者采访发现,如此庞大的市场,投资者选择时仍然有些“稀里糊涂”。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许多银行理财都是靠员工“口头推广”,纸质的宣传材料非常简单,只是注明了产品名称、起息日、期限、年化收益率等基本信息,风险提示并不充分。如果客户确定购买,再让客户看产品协议。尽管监管部门三令五申,不许银行承诺保证理财收益,但实践中,客户经理口头担保“毫无风险”的现象仍非常普遍。

    不仅如此,银行员工对理财资金的投向往往并不提及,如果追问,也只能简单做出“债券”、“货币市场”之类模糊的表述。甚至一些银行网点的保安也会参与理财产品的销售,而最简单的销售方法就是告诉用户,“肯定不会赔”。

    除此之外,很多银行也会刻意制造产品被“抢购”的假象,鼓励客户提前购买。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陈颖告诉记者,真实的收益率与理财产品起息日的设置有很大关系,购买后到“起息”这段时间,是按活期存款计息的,提前越早购买,平均下来的收益率就会越低,最终不会像预期收益率那么高,而许多老百姓并不明白。

    百姓投资需多个心眼儿

    中央财经大学民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永壮指出,理财产品并非存款,绝非没有风险。在要求银行销售人员加强风险提示的同时,客户也应该增强专业知识,更好地甄别理财产品。

    据了解,结构性理财产品的风险普遍较大,在现实中也经常达不到预期最高收益率。普益财富发布的《银行理财产品周报》显示,6月21日至25日,有200款产品公布了到期收益率,其中有4款产品到期未实现最高预期收益率。其中,农业银行发行的一款挂钩英镑兑美元的结构性产品,由于在产品运行期间挂钩标触发低收益条款,未能实现最高预期收益率;招商银行发行的一款挂钩黄金的结构性产品,同样因为未能触发高收益率条款而获得较低收益。

    事实上,面对“精明”的卖方,许多人对理财的风险没有正确认识。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认为,老百姓在积极参与理财的同时,也应该提高“理财素质”,最基本的就是合理搭配自己的资产,并且对所投资的产品做到真正了解。

许堂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