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200多名业主再次来到位于成都市武侯祠大街1—3号思培居商住楼(商业炒作名:芝华室)来验证开发商“11月底复工”的承诺。等待他们的是杂乱无章、空无一人、没有任何复工迹象的大楼,业主们的心情再次跌到了冰点。
除了遥遥无期的交房日,一房两卖、甚至一房三卖等复杂问题更增添了业主们的焦虑。他们担忧的不仅仅是房屋交房期限,还有房屋的权属问题。
一房多卖“清盘”揭出惊人事实
一直在上海工作的马凤全,2005年初回到成都,想买套房子定居下来。经过考察,她采取分三次付款的方式购买了位于府南河边黄金地段的一个名为“芝华室”的项目17层的C号房。然而,正在憧憬新居生活的她,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她所购买的房子已经另有主人——骆庆五。而此时骆庆五正和数百名芝华室的业主为该项目一拖再拖的交房期与开发商交涉。
第一批购房者本应在合同约定的2004年4月30日入住,但被毫无任何理由的推迟到当年8月30日,“与第二批业主共等待”。待到8月30日,令全体业主惊讶的是:整个工程由内至外完成不到60%。之后,12月30日交房的承诺由于开发商“资金困难”久拖至今。是停工还是烂尾?开发商“资金链断裂”的传言使业主们忧心忡忡。
对开发商不抱希望和信任的业主们于2005年10月20日开始自发清盘。清盘的结果令人震惊。原来,一套房子可能有两个或者更多的主人。骆庆五和马凤全就是其中的典型。记者在他们分别于2004年2月21日和2005年3月8日所签订的购房合同上看到,他们所买的房子都是面积为63.32平方米的17层C号房。
原来,骆庆五在苦等房子无望的情况下,向开发商递交了退房申请,但是开发商并未与其签订正式的退房协议,也没有将其所交房款退回,而是凭借其退房申请将房子又卖给了马凤全。这种情况在业主中普遍存在。
除了一房两卖,还存在着一房三卖的情形,业主王敏就是其中之一。王敏于2004年2月20日购得10楼D1号房。而她并不知情的是10层和11层已经在她购房之前抵押给了重庆长寿科技有限公司。由于开发商一再延期交房,王敏于2005年6月向开发商递交了退房申请,但在几个月的时间内,开发商并未与之签订退房协议,也没有将购房款退给他。介于此种情况,王敏于2005年8月31日又向开发商递交了不退房申请,并要回了原退房申请(原件),但开发商在2005年7月29日竟又将该房屋卖给了第三位业主,形成一房三卖。
更为离奇的是一房1.8卖和0.8卖的情况。记者调查了解到,按揭业主向开发商提出了退房申请,开发商也将首付款和交纳的月供款退给了该业主,但开发商并没有将业主从银行贷得的80%按揭款归还给银行,也没有到房管局进行消案,同时,又将该房屋以一次性付款的方式卖给了下一位业主,这就形成了所谓的1.8卖。与1.8卖类似,开发商还没有将该房屋卖给下家或暂无下家资料就被定义为0.8卖。
记者辗转联系到开发商重庆康发物业发展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总经理徐弢,他承认“芝华室”延期交房的事实,并表示12月初将开工,争取明年8月份交房。他强调,“芝华室”并没有烂尾,延期交房是因为市政建设的影响和大户型改小户型加大的工程量的原因。当记者质疑这两个原因是否会延期交房一年半并继续延期下去时,徐弢粗暴地表示记者不懂工程。
与徐弢说法相对的是成都市房地产管理局产权处王京芝华室事件协调负责人 。他表示,虽然开发商已经明确保证五六次复工,但是现在看其独立完成的可能性不大,建议政府将该项目纳入停工工程。言下之意,该项目已经烂尾。
成都地产的“监管真空”
在采访中,徐弢矢口否认一房两卖甚至多卖的事实。“根本不可能存在一房两卖的情况,如果是这样,监管部门早就处理我了。”可记者采访过程发现,徐弢利用了监管的真空。
如果说开发商一房两卖存在着主观故意,那么一房两卖的房子在房管局能同时备案可谓匪夷所思。据了解,开发商于2002年11月26日将大户型房分割成小户型销售,其房屋预售面积的核定变更也得到了成都市房屋产权管理局的核准,而大户型的备案号仍旧存在。经过清盘发现“一房两备”的情况就有多达48户。
小户型和小户型同时备案现象也存在,前文所述的骆庆五和马凤全买的都是17C的房子,并且都在房管局备了案,唯一不同的是马凤全备案号却是1701,备案附注上注明1701就是指的17C。
对此,王京解释,备案制度只是依据国家相关规定,由开发商来备案。房管局并不对合同主体、合同失效等进行审查,因此,房管局虽然客观上有对市场进行监管的职责,但是从法律角度讲,出现一房两备的情况没有任何责任。
王京的另一个理由是,芝华室原先就是烂尾楼,中间停过工,出现过规划变更。这样一来所有的信息都用得是老楼盘信息,而房管局的老系统只对楼层进行统计,无法甄别这种变更后的情况,给开发商造成有机可乘。
面对这样一团乱麻的楼盘,究竟谁应该对业主们负责?记者走访了成都市建设委员会。市建委开发处一姓吕的处长表示,该项目属地为武侯区,应该由武侯区政府及武侯区建设区负责。而武侯区主管建设的刘副区长和区建设局均认为,该项目属于市属项目,主管权在市建委和房管局等部门,开发商资质的认定、楼盘的重新复工等,都需要市上相关单位进行协调和督促,他们没有权利。
“芝华室”从某种意义上说并不算烂尾项目。市建委停工办的一位负责人表示,停工办只负责清理已经被市政府纳入烂尾范畴的项目。目前全市这样的项目有66个。“芝华室”并没有被列入烂尾的项目,停工办不负责处理。而市政府通常是一段时间内集中清理一次烂尾楼,不会对个别项目进行清理。
如果按照目前的监管现状,“芝华室”开发商完全可以再“承诺”几年。然而,无望等待的业主们恐怕就会成为影响稳定的因素,那么,由此造成的管理成本由谁买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