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来自北京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公布的成交结果,今年2月成交土地6宗,而今年1月和2007年12月的土地成交数量分别是32宗、21宗,伴随于此的是之前各地频现的土地流拍事件,地产公司对土地的热情正在进入一个不同于以往的新时期。
有相关人士表示,北京的中远地产、首创置业、珠江地产等公司对于招拍挂土地将持续保持观望姿态。
在今年3月初,远洋地产总裁李明曾对记者表示:“在过往的历史当中,远洋有40%的土地项目是通过兼并收购获得,这个比例在近期之内还会维持。”
双重观望
种种迹象表明,土地市场目前已经从一个卖方市场变成了一个买方市场。
“2008年刚开始,大量的公司委托我们卖地。”一位业务范围遍布全国的地产服务商对记者表示,“2007年是出现一块地,很多人来买;2008年是出现一个买家,很多人来卖。”地位优势的变化非常明显。
阳光100常务副总经理范小冲也表示,这种情况确实存在,“以前都是买家抢地,现在卖地的多了。现在买地是好时候。”他说。
与此类似的是全国土地公开交易市场的冷清。“不再从公开市场拿地是目前许多公司的共识。”上述地产服务商表示,目前他所接触到的有这类意向的公司比例竟高达80%。
根据北京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的信息可以看到,2008年1月下旬和2月的成交土地价格与起始价之间的差距比以往有减少,2月推出5宗住宅类用地,其中4宗采取招标方式出让,成交价格都只略高于招标底价;而2007年12月推出的土地中有17宗为住宅类用地,其中11宗为挂牌出让,成交价格大部分都远远高于起始价。
一位武汉的地产公司老总谨慎地表示,由于地块之间的可比性存在较大差异,目前很难判断地价的变动情况,不过就他所观察的某一地块而言,可能存在20%左右的价格变动。
“一方面是土地供应量没有以前多,另外许多土地推出以后没有人报名。”上述地产服务商表示,目前对公开的土地交易持冷淡态度的地产公司一般具备这些条件:2008年有扩张需求的;2007年底、2008年初上市的;2007年销量大、与地产金融机构合作或通过重组形成大公司,而没有机会拿到地的。这类公司存在真实的土地需求,但是对招拍挂市场依然保持观望态度。“远洋地产也会更多地采取收购、转让的方式增加土地储备。”他说。
“现在看来,土地的再交易价格比较稳定,不过在2007年价格的基础上上涨的可能性不大。”永安信金融服务机构董事长乔志杰表示。不过他还说,土地转让方会采取适当的优惠暗降价格,例如交易资金可以在一定时期内分多次付清,期间不增收利息等方式。这与目前商品房市场的打折、优惠状态存在惊人的相似性。与购房者一起,地产商们也站到了观望的统一战线上。
市场之变
“现在拿出来再交易的地主要是住宅用地。”乔志杰说。2007年住宅市场强势上涨,导致地产公司手上囤积的大部分都是住宅用地。“那时候开发商都愿意要住宅用地,有地推出来,首先就问是不是住宅的。”而供应方也遵循了需求方的要求,根据北京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发布的统计数据,2007年北京市土地交易市场全年土地供应总量1471公顷,比去年增长40%以上,其中供应住宅用地土地面积1339公顷,占总供应量的91%。而2008年住宅市场的变化,受到影响的首先就是这些住宅用地。“很多城市的商业土地推出是不够的。昆明2007年全年没有一个新的商业项目推出。”乔说。
同时,这也为地产公司在再交易市场取得住宅用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不过地产商们真的会离开招拍挂市场吗?
“兼并收购是作为一个基础,这是对所有的企业都适合,但是这种机会不会永远有。”李明表示。而范小冲也认为,通过收购、兼并等方式获得的土地或多或少都有一些问题,如拆迁、产权、负债等方面。“这样的地表面上看着便宜,实际上可能有很多问题需要处理,公开招拍挂拿到的地会更干净、更明确,只能说不同的人吃不同的饭。”有业内人士也认为,并购的成本并不一定比招拍挂拿地的成本低。
“大量购买土地的前提是看好未来市场。开发商拿地的热情降低,说明他们对市场不是那么自信了。这应该是一个理性的选择。”前国土资源部地价所所长邹晓云说:“如果按现在的政策继续走下去,土地价格肯定是要降的。”
不过,“70%的土地供应用于保障性住房、两限房、中小户型中低价位房屋,这在一定的周期内是有效的。”邹晓云说,“这样,可以在市场自由流通的土地所占份额比例是有限的。暂停招拍挂,对于那些有土地需求的企业来说,只是一厢情愿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