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5-6016688

投稿信箱:ytnews@dzwww.com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

P2P疯长互联网重构借贷格局

来源:经济参考报   编辑:   2013-11-06 08:55:00

    原标题:P2P疯长互联网重构借贷格局 蔡颖 张莫

    编者按: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金融领域的众多门槛被新技术所突破。拉卡拉、支付宝、财付通,这些第三方支付工具打破了传统商业银行所垄断的支付结算体系,让创新成为可能;人人贷、拍拍贷,这些P2P贷款平台与传统金融机构竞争小微业务;余额宝、百度百发,更是在资管领域大步向前。面对互联网企业草根金融的突破,传统金融机构也纷纷触网,平安集团陆金所、建行善融商务和民生电商应运而生。

    互联网正在改变中国金融格局。金融市场交易成本大幅降低,大数据更是打破了金融体系固有的垄断格局。本报从今日起刊登“互联网改变金融”系列报道,管窥这场如火如荼的伟大变革,以飨读者。

    一个被称为P 2P网络平台的东西,已成功“入侵”我国金融市场,并显示出勃勃生机。一贯森严的传统借贷门槛,正在被“野蛮生长”的互联网金融消解。金融市场借贷格局正被深度重构。

    数据显示,在2009年,国内P 2P借贷平台只有9家;到了2012年末,已增长至110家;而截至2013年第一季度,已经至少有132家P2P借贷机构。根据《中国P2P借贷服务行业白皮书2013》统计的数据,2012年末,可统计的P 2P平台线上借款余额将近100亿元,投资人超过5万人,若加上尚未统计的P 2P平台线下业务,其借贷余额和投资人数还将倍增。

    虽然P 2P网络借贷平台不能根本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目前也不能与传统金融分庭抗礼,但是,P 2P网络借贷平台让民间金融得以阳光化发展,让商业银行有了危机意识。更重要的是,它告诉金融市场,一个新时代已经到来,很多“不可能”将变成“可能”。

    入侵

    P2P网络借贷平台增长仍在继续

    业内人士认为,从广义上看,目前互联网金融主要有三种商业形态,一是传统金融机构将其金融业务互联网化,也就是所谓金融互联网,如网上银行、券商网络销售基金;二是互联网企业以自身技术、数据、渠道等优势来开展金融业务,如余额宝、阿里金融、京东供应链金融等;三是以互联网概念为基础开展金融业务,如P2P借贷、众筹等。

    实际上,P2P这种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模式来自于美国,美国第一家做P2P的企业LendingClub自2006年成立至今,其贷款额已经超过10亿美元。不过,L endingC lub的商业模式是在线上单一做纯信用中介,而国内做P2P网络借贷平台的模式更多元化。

    由于国内P2P平台大部分承诺“保本”的,即一旦贷款发生违约风险,平台公司则承诺先为出资人垫付本金,“垫付的资金来源于P2P平台公司从贷款中抽取的风险金,抽取 比 例 约 为 放 款 额 度 的1 2 %左右。”中融民信资本管理公司总经理助理赵世君对《经济参考报》记者透露。

    因此,国内的P 2P网络贷款公司与国外的这类公司显著不同,并不是单纯的中介机构,而是一方面对出借人的资金提供担保,另一方面也对贷后资金进行管理,同时扮演了担保人、联合追款人的复合中介角色,其深层次原因在于国内征信体系不完善。

    从市场的角度来看,支撑P2P行业异军突起的关键还是在于国内庞大的小微企业、民间消费融资需求。由全国人大常委、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牵头的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课题组最新报告指出,“P2P网贷平台上的借款者往往缺乏有效担保和抵押,且对贷款产品的需求金额小、高度个性化。这些借款者往往不被传统金融机构所接纳。因此,他们愿意承受更高的利率从P2P平台上获得贷款。二是P2P网贷为投资者提供了高收益。由于中国长期存在存款利率上限管制,存款人有强烈的动机寻求更高的资金回报率。网络借贷平 台 提 供 的 年 化 收 益 率 达8 %至20%,甚至更高,对投资者而言具有很大的诱惑力。”

    分流

    小微企业资源从银行“出逃”

    尽管国内经济回暖迹象已现,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供给也有所增加,但长期以来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并未从根本上得到缓解。银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7月末,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6 .5万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22.5%。P2P网贷平台公司宜信发布的《小微企业调研报告:经营与融资》亦表明,全国仅27%的小微企业愿意把银行贷款作为获取资金的途径,主要原因是这些小微企业缺少抵押物、信用数据等。实际上,小微企业普遍要求获得资金速度快,在此前提下可以承受相对较高的利率。

    针对个人消费贷款,银行普遍也有较高的要求,比如同样需要房产等抵押物;如果通过信用卡做分期,则授信额度相对固定。因此,这就给借贷双方自主定价、定额度的P2P网络贷款带来了业务空间。可以说,P2P网络贷款平台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放贷融资的客户资源。

    “现在的互联网金融情况较为特殊和复杂,是基于双边平台的金融,金融中介本来的强势地位正在被改变,用户自身有更多金融的参与权和定价权,用户对平台本身的黏性,让大数据服务金融成为可能。”新新贷副总裁陈志飞说。

    据了解,在国内,这些有借款需求的个人或小企业在网贷平台线上借款,通过审核后就能在其平台上发布借款“标的”,写清楚借款用途、额度、期限和利率等要素,然后由投资人“投标”,“标”满之后,借款人从网贷平台如数拿钱,根据约定,还本付息。一般获得贷款的利率为银行基准利率上浮20%左右,原则上不超过基准利率的4倍。

    对于小企业而言,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在课题报告中说,互联网、电子商务和电子支付的快速普及为P2P网络借贷平台的发展奠定了技术条件,而我国长期的“金融压抑”现象则赋予了P2P网络借贷平台的需求空间。在“金融压抑”下,我国正规金融机构一直未能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而P2P的融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民间金融阳光化,且大幅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和交易成本,是对现有银行体系的有益补充。

    在借贷过程中,“有些P2P公司本身就是由担保公司转型而来的,所以会给自己的客户作担保,但一些比较正规的大型P2P公司通常会找第三方作担保。”坤微金融集团市场部总监常凯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通常,第三方担保公司介入,会根据担保额度向借款客户收取费用,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担保费率一般为2%到4%,而为网络借贷担保,担保费远高于此。

    随着客户的积累和借贷双方交易数据的增加,为了扩张规模,部分P2P网络借贷平台公司的业务模式转化为了“线上交易,线下撮合”,其中,债权转让和理财日益成为了重要业务。为了提高运营效率,P2P公司找到项目往往就会先垫款,然后再公布其理财项目,提供的理财产品投资收益率一般为8%至20%,远高于银行理财产品、货币基金,甚至信托的收益率。在业务流程中,这些P2P平台公司实际形成资金池,与传统金融机构无异。

    洗牌

    “大数据”下的网络借贷变革

    即便“线下”推广模式存在风险隐患和争议,但不难看出,国内的P2P企业已不甘于满足只做单纯的借贷中介服务,而是把眼光瞄准了建立自己的“大数据库”。

    据《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无论是做P2P网络借贷起家的宜信等,还是以投融资管理为基础起家的投资公司,抑或是做小额贷款起家的小贷公司等,参与互联网金融的布局是大势所趋,但通过P2P模式做线上的网络借贷无非是这些公司建立“大数据库”的一种手段“对于我们而言,客户融资需求、资金流通等信息是最有价值的,能够通过这些数据辅以发展其他业务产品,包括目前很多公司想涉足或者正在操作的财务管理业务。”一家近期也准备推线上P2P借贷业务的投资管理公司总经理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

    不过,从监管来看,《放贷人管理条例》没有出台,P2P网络借贷平台还不具备金融中介机构应有的金融许可证,行业监管处于灰色地带,一旦P2P网络借贷平台承担了资金流动性风险,那么就有可能发生兑付危机或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清科研究中心徐志鹏指出,目前,许多P2P借贷公司的业务依然游走在政策边界上,在行业竞争激烈的背景下,构建资金池、利用信息优势编造假项目骗取资金等违法行为也部分存在。今年10月间,东方创投、钰泰财富、宜商贷、家家贷、力合创投、万利创投、浙商365、银实贷、川信贷、盈通贷、福翔创投、华强财富、网赢天下、互帮贷、天空贷等多家P2P公司相继倒闭。

    业内判断,基于规模扩张下的风险隐患暴露,国内P2P网络借贷平台公司必将面临一次大洗牌。但是,随着征信系统、监管以及这个行业本身的不断完善,拼到最后的一些成熟的、有实力的P2P网络借贷,必将在民间金融领域屹立前行,并且“分食”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在小微实体企业、民间消费需求的融资份额,届时金融服务市场也将出现更清晰的格局。

初审编辑:张雪松
责任编辑:许堂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