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让人“费解”的手工课
来源:大众网烟台频道 编辑: 2015-04-01 17:08:00
本网记者 刘若镜 王遥驰
3月24日下午1点30分,烟市心生元自闭症康复学校。3个年龄从5岁到10岁不等的孩子已经在家长的帮助下换好了一身白袍,等待着老师的来到。
吴老师走上讲台,用一种高声的、有些缓慢的语调向3个孩子问好:“同学们,下午好!”
讲台下3张稚嫩面孔并没有看向声音的来源,目光继续游离着。
“同学们,下午好!”面对安静的教室,吴老师重复了一遍。
“同学们,下午好!”面对漠然的孩子,吴老师又重复了一遍。
“同学们该怎么回答?”面对哑然的课堂,吴老师只得耐心询问。
“吴老师好。”回答的声音参差不齐,嘴中还有着些含糊,眼睛却始终没有给予台上的吴老师一瞥。吴老师并没有生气,对此状况似是已经习以为常,继续了她的课程。
11岁的小A是年龄最大的一个,他的任务是制作发箍。工序颇为简单:在发箍圈上黏上现成的布花即可。小A对于这个过程并不陌生,右手拿起胶枪,在发箍上轻轻点上热胶,再从塑料袋里把粉色的布花拿出,按在上面。似乎是怕布花在从塑料袋中拿出到碰到热胶之间发生什么意外,他拿布花的手有些紧张地不自然。
仅过5分钟,10多个布花就被粘好。吴老师拿过成品,发现花朵间距太近,使用的布花也超过了说明的数量。
“这里,靠的太近了。看到没,都叠在一起了,叠在一起了。不好看,再松一点,搭上边就可以了。”她知道单单嘴上表达,并不能令这个11岁的男孩明白她的意思。便只得边讲边拿着头花示意,手指一边不停地在两个布花上指点、挪动着。孩子的母亲也在旁边重复解释着老师的意思,而A则一直呆呆地看着老师手中的头箍,一言不发。直到似乎听懂,才拿过头箍,继续重复着之前的工序。
这一次,布花又粘松了,发箍圈露了出来,吴老师不得不再次重新演示“搭上边就可以”。直到在身边盯着小A操作了两个,又指导他为松动的布花补胶,吴老师才放心地走开。
小A旁边的孩子做的是串珠,每串一个便要呆呆地望向旁边,坐在桌子对面的奶奶则不厌其烦地敲敲桌子,提醒孩子将注意力转回到手中的活儿上。孩子一直在盘点串好的珠子,每串上一个便要盘点一遍。奶奶感觉这样效率太低,便帮他数着,但被吴老师制止了。
再旁边的孩子则没有那么幸运,父亲从上课起就一直盯着自己的手机,完全没有理会孩子的动作,在老师为小A指导时,他离开了教室。
这堂令人有些“费解”的手工课是为了让自闭症患者在成年后能够具有一定工作能力而开设的课程,而参加课程的3个孩子在校内中已经是康复程度较好的了。近几年来,全国包括心生元在内的大量智培机构都已经开始着手对自闭症儿童进行蛋糕烘焙、陶艺、手工挂件制作等职业技能培训,想尽办法挖掘他们的潜能。
而实际情况却是,就在几个月前烟台市残疾人联合会组织召开的残疾人专场招聘会中,210个岗位中有100人确定了就业意向,80人最终实现就业,但这其中没有一位自闭症患者。芝罘区残联自从2012年的全国助残日成立了“爱心驿站”托养机构后,一直为辅读学校等智培机构的智障、自闭症毕业生提供自立前的日间照料,并为他们进行制作手工皂等简单技能培训。3年来接收患者40人,其中3名是自闭症大龄患儿,而这40人中真正走向社会的数字也是零。
责任编辑:张其天
更多新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