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也许是一首民歌,一门手艺,抑或只是一个传说。每一项非遗的背后,都积淀着久远的岁月印痕,生长于人们的文化深根。
与物质文化遗产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人的依附度更大。而随着岁月流转,越来越多的非遗和它的传承人一起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谁来传承大美的非遗?“提灯传薪”者何在?让我们一起在领略非遗之美的同时,一起留住我们的文化之根。
莱州毛笔
书写毫尖新传奇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作为古代文房四宝之首的毛笔,曾为无数文人墨客所咏叹。“莫讶书绅苦,功成在一毫。”更是道出了笔之于文人的重要性。而今,随着书写方式的改变,这一瑰宝日趋式微,懂笔的人和用笔的人一同经历着逐渐消失的命运。这,让制笔爱笔之人痛心不已。“笔痴”李向松,作为莱州毛笔制作技艺的传承人,已为了保护和拯救这项技艺付出了十几年的辛苦,且仍在踽踽前行。“莱州毛笔曾创造了那么多奇迹,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它将继续书写传奇。”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