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也许是一首民歌,一门手艺,抑或只是一个传说。每一项非遗的背后,都积淀着久远的岁月印痕,生长于人们的文化深根。
    与物质文化遗产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人的依附度更大。而随着岁月流转,越来越多的非遗和它的传承人一起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谁来传承大美的非遗?“提灯传薪”者何在?让我们一起在领略非遗之美的同时,一起留住我们的文化之根。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散过步,家住栖霞市锦绣花园的柳光铎,就会拿起一个葫芦雕刻起来。蒙蒙的光透过小窗照着慈祥的老人,照着游走的刻刀。随着光影迁移,原本光滑无物的的葫芦壁上,逐渐显出山水或人物的雏形。这是柳光铎每天最爱的时光。这位年近8旬的老人,用他的一双巧手,赋予这些原本平凡的小葫芦新的生命。它们,名叫“柳公葫芦”。经过多年的摸索和改进,“柳公葫芦”已是当地一张响当当的名片。柳老给自己的葫芦雕刻下了个定义:这是一门综合艺术。可以说,“柳公葫芦”是柳光铎一手“玩”出来的。他从未指望通过葫芦雕刻来挣大钱,从最初的独自摸索到慢慢有人喜欢,从逐渐有人知晓到声名鹊起,“柳公葫芦”已经不再是柳光铎一个人的事。“葫芦是传统吉祥物,它是福禄,也是富路,象征着咱们烟台人的富裕之路,幸福之路。只要有人愿意,我愿倾囊传授,让葫芦雕刻走进越来越多人的生活。”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