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城镇中心卫生院刘在训——身残志坚学医为民
来源:烟台大众网 编辑: 2014-04-30 17:20:00
郭城镇中心卫生院刘在训
3岁,他患上了脊髓灰质炎,小小的年纪躺在手术台上闯过了鬼门关;18岁,他成了全村唯一的乡村医生,没日没夜学医治病,解决了全村1000多人的看病难题,这一守就是34年。30多年来,寒暑交替,风雨雷电,总有他走村串户,依拐而行在崎岖山路上的身影。30多年来,刘在训为村民健康精打细算,为村民排忧解难,成为当地群众健康的“守护神”和“办事员”。他就是荣获第四届“烟台市道德模范”荣誉称号的刘在训。
拄着拐去大山外学艺
刘在训出生在海阳市郭城镇宅家夼村这个小山村。 宅家夼村地处深山之中,交通不便,经济落后,信息闭塞,与外界的交流少之又少。刘在训亲眼目睹了村民由于缺医少药导致家破人亡的悲剧,而自己本身也是悲剧的主角。刘在训不想让这些悲剧在乡亲身上重演,立志成为一名可以为乡亲救死扶伤的医生。
刘在训在这种信念的支撑下,拄着拐,亦步亦趋地到离村30公里外的镇卫生院“偷艺”,和医生借阅医学书籍学习。卫生院的医生看出他的心思,为他人残志坚的精神折服,索性让他跟班学习。他勤奋好学,积极钻研,领会掌握医学知识和临床技术很快。经市卫生局考核合格,刘在训正式成为宅家夼村一名乡村医生。
刘在训深知乡村医生是一种崇高而神圣的职业,他常说:“乡村需要乡医,乡亲需要乡医。”刘在训把不断学到的新知识、新技术传授和服务于农民。他把从书本、报刊、杂志中摘录的疾病防治、饮食与健康、运动与健康等健康知识,编织成通俗易懂的山里话,戴着乡亲们就宣传。他常说:“神仙能治病,预防是菩萨啊。治病要从防病做起,要教会乡亲们懂得健康知识,懂得如何防病。”可以说,刘在训对农村的公共卫生服务在乡医中是先知先觉了。
拄拐出诊摔烂了6块手表
“全村人一有个病,老刘拖条病腿就走,你想想,拐杖踩上块韭菜叶就能把他滑倒了,更别说出门赶上雨雪天的,摔那些跤都数不清啊……”正在就诊的老人老泪纵横和笔者交谈着。
因村里的路非常难走,拄着拐杖的刘在训不论刮风下雨,都坚持出诊,经常走一路摔一路,“我那时候没条完整的裤子,都是摔烂了又补上的,手表都摔碎6块。”刘在训提起这些还是带着微笑。
刘在训曾经一年只有150块钱的收入,一块手表就要28块钱,每次摔碎后,刘在训都能心疼好一阵子,但还是要再花钱托人买来。“给乡亲打吊针做实验,必须得有个手表,我这辈子就心疼这东西。”刘在训又看了看自己腕上的手表。
即便自己行走不便,刘在训还是借助经常到镇上进货的便利,帮村里人捎东西、办户口、办准生证乃至去集市上给谁买点家需之类等杂事一概“包揽”下来。镇上部门的人都喊刘在训为村民代理。刘在训也乐呵呵的:“村民让我这个残疾人当办事员,是我的福分,说明我不但能解决乡亲们的病痛,还能方便乡亲们的生活。我骄傲啊!”
家就是卫生室 手机就是120
火炕就是乡亲们舒适的病床
最初,村里也有个卫生室,却破旧不堪,连顶棚都没有,已经是危房,刘在训当上乡村医生后,眼看着村民在危房中来来回回,因担心乡亲们的安全,他干脆将卫生室搬到了自家的一间狭窄的屋子中。2006年,海阳市实行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由村负责建设卫生室,卫生院负责医药器械和安排乡医进驻。村里无力新建卫生室,小屋子已经满足不了全村人看病的需求,乡医刘在训自告奋勇,将自家兄弟的8间民房借来,自己掏钱买了沙发、桌椅、彩电、冰箱,经过修整,一间开在民房的乡村卫生室就此开张。在村卫生室门前,种上花、栽上草,给乡亲们营造一个舒适、温馨的花园式卫生室。 村委会主任和卫生院长都感激他的无私。“改善村卫生室的面貌,提高自己的医术,更好地为乡亲们服务。这也是我义不容辞的。至于个人得失没必要去计较了。”刘在训如是说。
自从卫生室搬进家,刘在训的生活也完全被“乡村医生”占据,每天早晨4点钟起床烧热炕等待患者来打点滴,晚上10点钟以后患者离开后自己再坚持看会医学书,“在农村就是这样,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什么大病小病都得找我,所以就必须什么都要学,什么都要会,看病不是儿戏,关乎生命啊。”刘在训感慨着。
刘在训在晚上睡觉都要保持一定的警觉,只要电话一响,就要立马出诊。有时候赶上村里停电,村民只能通过手机联系刘在训,偏僻的村庄信号也是忽有忽无,刘在训经过四处移动找到信号稍好的位置后,轻轻地将手机立起来放在炕上,就怕错过了哪位乡亲的求诊电话。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只要乡亲们有需要,他总是随叫随到。冬日里,刘在训会将火炕烘得暖暖的,让来就诊需要打吊瓶的乡亲们躺在暖烘烘的炕头。他总是先将自己的手捂热,再去做听诊、触诊、量血压这些接触病人身体的事宜。因患脊髓灰质炎导致腰以下肌肉萎缩,刘在训给病人量血压需要双手同时进行,刘在训不得不将拐杖倚在炕边,单腿着地支撑着整个身子。
10年前,村里的一位村民正在家里打院子,还请了几名的瓦匠过去帮忙,中午一家人招待帮忙的村民吃完饭后,突然有8人食物中毒,其中6人已经达到休克的严重程度,就在这时,刘在训的电话响了,得知情况后,刘在训拉来自己的“医务包”拄上拐杖就火急火燎地赶去。
“是有机磷中毒,必须马上输液。”6条大汉在刘在训眼前奄奄一息,来不及多想,刘在训立马出去招呼乡亲将这些病号抬到医务室,当时的医务室只有一间屋子,只能躺下3人,另外3人只能到距自家百米外的邻居家进行治疗,从中午11点到晚上8点,6人共挂了18瓶点滴,取药、兑药、换药,全是刘在训自己一人来回奔波,期间的8个小时,刘在训顾不得喝一口水,甚至连炕沿儿都没沾上,忙活下来,因右腿用力时间太长,也没了知觉。直到患者渐渐醒来恢复意识,其中一位患者眼含泪水:“老刘啊,我真没想到我还能活着。”
如此大的工作强度对正常人来说都是一种挑战,而刘在训硬是撑到最后,“全村就我一个医生没有选择啊,6家人紧紧围着你求你救命,当时就一个信念,都治好。”刘在训说起这事来声音和目光都坚定起来。
苦点累点没啥,只要乡亲没有啥
面对每位前来就诊的患者,刘在训都热情接待。为家庭困难的患者减免医药费,对于村里的一些老人他从来都是当自己的老人一样对待。有时乡亲们看病没有钱,他就给赊着;遇到困难的乡亲,他就给予减免;碰到孤、老、残、孕病人,他就亲自上门服务。他经常把一板药剪开分粒卖给村民。有乡亲就笑话他:“老刘,从没见过你这样卖药的啊。医院都几盒几盒的开。一盒里都好几板。你倒好,一板药都剪开卖。”刘在训道:“有的病人就需要几粒而已,拿回一板去干什么,乡亲都不富裕。咱别骗人,思想端正点比什么都好。”
村里有个刘成贵老人,孩子都在外面打工。一冬天夜里,刘成贵老人突然昏倒,刘在训给予其诊断为脑血栓。由于身边无人照顾,刘在训把病人接到家中的热炕头上,除了给老人打针喂药外,还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康复锻炼等,这一住就是28天。吃喝拉撒睡,刘在训全天候伺候着,堪比大医院的ICU病房。老人在刘在训的救护和看护下,奇迹般的康复了。刘成贵老人为表感激之情,要多付钱给刘在训。刘在训分文不取,道出实诚地却又让老人捧腹的话:“我不图这个。给我个药钱即可。我这残疾人陪护可不及格啊!”
有的村民见刘在训如此劳累却没多收分文,埋怨他:“你这是何苦呢?你这是养活爹啊。”刘在训微笑着:“苦点累点没啥,只要乡亲啥。现在,大家不都在谈论中国梦吗,我说不出个大道理来,乡亲们都安安康康就算我的梦吧。”像这样,刘在训把病人接到家中床头治疗的年年月月几乎都有,30多年来也有1000人了。
做为残疾人的刘在训,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乡村医生刘在训,尽管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业绩或可歌可泣的事迹。但30多年来,刘在训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和爱护。2005年至2012年连年被海阳市卫生局评为“优秀乡医”,其中2009年获得海阳市“首席乡医”称号,2013年又荣获“烟台市道德模范”荣誉称号,2013年10月15日参加颁奖典礼时,刘在训还得到了2000元的奖金,但这却让他惴惴不安,“道德这事儿,不是用金钱来衡量的,这些钱应该帮助那些困难的人才是啊。”
责任编辑:刘慧慧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