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积薄发聚势谋远 抢占未来经济的制高点
来源:大众日报 编辑: 2012-09-21 14:54:00
费三元
国家5A级景区蓬莱阁
省级船舶工业聚集区造船基地
现代化海滨生态城市面貌
蓬莱“美丽乡村”木兰沟风情村
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海滨生态新城
南王山谷葡萄酒庄
过去五年,是蓬莱厚重积淀、蓬勃发展的五年。五年来,蓬莱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产业层次大幅提升,城乡建设步伐加快,群众生活不断改善。全市上下精心耕耘,潜心干事,砥砺奋进,为发展积累了深厚基础。如今,蓬莱厚度依旧,并以厚积薄发之势,聚势谋远。在主导产业发展上,不仅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转型,又着力新兴产业领域,抢占未来经济制高点;在城市建设上,既修饰“面子”,又缝好“里子”,拓空间、强筋骨、提品质,打造滨海新城;在发展理念上,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打基础谋长远,筑牢发展根基。如今的蓬莱,在竞争中抓主动,在转型中抢先机,在发展中蓄能量,向着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率先崛起的目标迈进。
大产业支撑大板块布局大项目引领“深蓝产业”抢占未来经济制高点
经济支撑跨越,产业决定未来。“经济下行之时,正是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之日。抓住机遇,快转快调就能抢占未来发展先机!”蓬莱市委书记张代令表示。依托蓝色经济区建设,蓬莱抓住产业升级、区域经济重新洗牌的有利契机,加快结构调整步伐,着眼未来经济板块,向可持续、贡献大、竞争力强的“深蓝产业”进军,推动县域产业向绿色、高端、新兴转型。
打特色牌、走高端路是蓬莱县域经济发展谋定之路。旅游、葡萄与葡萄酒、装备制造作为优势产业,一直是蓬莱经济的重要支撑。然而优势不会一成不变,瞄准高端、优势再造才能保持长久竞争力。为此,蓬莱谋划“高端路径”,推动优势产业迈向高端。旅游产业全域布局、全产业发展,围绕滨海休闲度假、山区生态休闲、葡萄风情体验、乡村特色游四大板块,北部突出“仙、阁、海”,中部发展“酒、湖、马”,南部打造“山、林、泉”,培育会展、养生、创意等高端业态,推动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转型;葡萄与葡萄酒产业走产业融合之路,以打造代表中国葡萄酒水平的优质产区和葡萄酒休闲度假高端区域为目标,建设国内最大的精品酒庄群,推行“葡萄酒+文化”、“葡萄酒+旅游”的发展模式,实现由“卖酒”到“卖文化”转变;装备制造业以“扩大产能、丰富配套、两端延伸”为重点,瞄向“微笑曲线”两端,引进研发、销售与物流环节,重点抓好大金重工、巨涛扩建等项目建设,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
特色板块优化发展布局。该市统筹配置县域资源,优化空间布局,打造七大特色经济板块。旅游度假区争创国家级,结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中心城区开发,打造承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核心板块;经济开发区,建设“工业新区、城市新区、生态新区”,发展高新技术、海工制造等产业,争取跃入国家级经济开发区;西城临港工业区,立足省船舶工业聚集区的优势,发展造船重工、港口物流产业,争创省级船舶工业园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42平方公里核心区域为主体,建设中国酿酒葡萄优质产区;艾山自然生态保护区,突出生态休闲主题,推进省级自然生态保护区开发;西海岸文化新区,以五大功能区为核心,打造蓝色经济的新空间、文化产业的新海岸和世界一流的城市新组团;潮水空港经济区,发展现代物流和航空服务业,打造“航空城”。
大项目撑起发展“龙骨”。该市实施“龙头带动”战略,从优势产业中筛选一批投入大、产出高、辐射带动力强的项目予以重点培育,今年确定了67个重点建设和重点推进项目,总投资约483亿元。其中,沃尔汽车零部件、拉菲酒庄、太阳岛俱乐部等过亿元项目58个,海洋王国旅游综合开发、凤凰湖葡萄酒文化产业园等过20亿元项目8个。同时,该市适时调整项目引进方向,将眼光瞄向发展潜力大、科技含量高的新兴领域,重点培育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节能环保和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项目,实现向绿色、高端产业转型。截至目前,先后引进盛富莱石英石、中大药业、北大高科制药等新兴产业项目50多个,总投资超过110亿元。
在保护中凸现古城风貌在开发中彰显新区魅力“城市再造”崛起现代海滨新城
蓬莱虽小,魅力很大。有着2100多年历史的古城蓬莱,积淀了“仙、海、城、阁”特色,如何让古城魅力持续焕发?该市市长孙业宝表示:“城市建设是长期事业,既要在保护中开发,又要在开发中保护,让千年古城焕发恒久魅力。”在尊重历史、保护文脉的基础上,蓬莱同步推进旧城保护和新区开发,完善功能,提质扩容,打造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海滨生态城市。
在保护中凸现古城风貌。遵循“延续城市文脉,张扬城市特色”的原则,该市积极实施旧城保护开发,恢复古城历史文化风貌,塑造融建筑艺术、文化艺术、地方风情于一体的城市形象。制订《蓬莱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确立登州府城、蓬莱水城、蓬莱阁等历史城区保护范围,以及戚继光故里历史文化街区、西关历史文化街区和万寿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围绕登州古城“一府三城”、“山、海、城、阁”交相呼应的古城格局,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累计投资10多亿元用于历史文化遗存修缮及环境整治,保持和延续古城空间格局。
在开发中彰显新区魅力。按照“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现代气息浓厚”的思路,实施东西双向拓展新区。城区东翼,突出绿色人居主题,做好“河、海”两篇文章,打造国际一流滨水、滨海商住中心。城区西翼,启动西海岸文化新区建设,以建设富有吸引力的创业新区、文化新区为目标,着力发展文化创意、高校科研、岛屿休闲、高端商务、市民文化五大功能区,打造文化产业的新海岸。力争五年内,新拓展中心城区40平方公里,增加城市居住人口10万人。
“海陆空”立体大交通构筑滨海新城“筋骨”。眼下,烟台蓬莱机场建设全面展开,未来将成为胶东半岛空港产业聚集区;国家一级铁路——蓬莱龙烟铁路即将开工,建成后与德大铁路、大莱龙铁路共同构成环渤海铁路网和沿海重要铁路通道;在新建3个5万吨级泊位的基础上,蓬旅航线成功复航,成为连接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的“黄金水道”……重构筑城市“筋骨”,更重舒通城市“经脉”,加强城市地下管网建设,投入资金10余亿元实施道路交通、供暖供气等管网改造,投资9000多万元对城区22条主干道实施雨污分流改造,城市基础设施功能正日趋完善。
以人为本以民为先共建共享“民生情结”绘就仙境幸福画卷
政府宁过紧日子也不欠“民生账”。蓬莱坚持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谋划发展,把公共资源更多地向民生领域倾斜,加大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就业等方面惠民力度,让群众尽享发展成果。
办好为民实事,提高社会保障普惠度。近年来,蓬莱用于改善民生的支出超过45亿元,占财政总支出比重达50%,先后落实为民实事150多件,涵盖城乡居民的就业养老、文教卫生、住房保障、生态建设等多个领域。城市低保由每人每月260元提高到380元、农村低保由每人每年1100元提高到2150元。累计完成城镇就业再就业6.5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7.9万人。全市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达到83%,累计发放各类救助款4.43亿元,受益群众19.7万人次。今年,又筹集资金7.72亿元,全力办好26项65件为民实事。年内新增城镇就业再就业70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500人以上。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财政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200元提高到240元,门诊报销比例提高到35%。稳步实施102套经济适用房、35套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进一步改善低收入家庭居住条件。
繁荣社会事业,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把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全力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先后投入3.5亿元,完成中小学布局调整,围绕“两热一暖一改”、现代教育装备配备等工程,累计投入5200多万元,使校园网、班班通、热水供应实现全覆盖。免费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教科书40万册、校服1.5万套,发放助学金194.6万元资助贫困生2578名。创立蓬莱市教育基金,募集资金800多万元,共为140名师生颁发了“杰出青少年市长奖”、“名师资助奖”。加强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投资5000万元对全部14所镇街卫生院进行改造和设备更新、新建145所标准化村级卫生,构建了“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模式。
维护公平正义,创新社会管理新路子。按照“控制增量、减少存量、提升群众工作质量”的理念,建立健全社会矛盾排查调处、“三调联动”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累计投入资金1.3亿元妥善完成了一批企业破产清偿工作,保障了广大职工的利益。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出台了“关于加强特殊人群管理服务工作”办法,探索实施了“3+1家庭基石工程”、社区警务全覆盖等做法,着力建设和谐稳定模范市。
潜心基础工作统筹城乡发展
干部进基层
给力“美丽乡村”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干部要潜心做基础性工作。”蓬莱市委书记张代令说道。正是基于这一认识,蓬莱调整了以往城乡统筹偏“城”的思路,转为以“乡”为基点做好新农村工作,把人力、财力向不“显山露水”的基层农村倾斜,激发农村发展活力,筑牢发展根基。
干部往基层走,精力向一线靠。眼下,蓬莱在开展“情系万家进基层”中,按照“市级领导全面带头、机关干部全面参与、村庄帮扶全面覆盖、承诺事项全面落实、干群关系全面深化、基层发展全面推进”的总体目标,24名市级领导干部带着铺盖卷儿,每次集中7天住在包帮村,解难题,谋发展。全市140个部门单位本着“党群部门包难村、经济部门包穷村、农科部门包专业村”原则,实行对口帮扶。全市万名机关干部每人结对帮扶一户群众。不仅如此,该市还从市镇两级选派123名中层干部或后备干部,到相对薄弱的村担任“第一书记”,全程参与村庄建设,全市所有的577个行政村都实现驻村干部和包帮部门全覆盖……一时间,街头巷尾、农家小院、田间地头、处处都能看到机关干部奔忙的身影,干部下基层活动成了“民心工程”。“俺们村的变化离不开驻村干部的功劳啊!他们结合俺们村地处葡萄酒产业带的优势,规划实施了绿化美化、民居改建等创建工程,总投资1000万元,把俺村建设成外地游客都乐来游玩的葡萄风情村。”大辛店镇木兰沟村党支部书记宫恩利高兴地说。
财力往基层投,建设“美丽乡村”。在蓬莱市马家沟村看到,一条宽敞的柏油路直达村头,一栋栋楼房排列整齐,亭台柳姿相映水中,村风文明其乐融融,整个村子充满了诗情画意。马家沟村是蓬莱首批正在创建的“美丽乡村”的一个缩影。今年来,蓬莱在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中,集中全市各方面政策、资金、资源,发动村、镇、市三级共同参与,充分挖掘各村资源优势,把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作为发展重点,推进传统农产品向休闲商品、农业园区向休闲景区转变,通过延伸产业链条促进农民增收。如此一来,有效转变政府以往“一厢情愿给”的单一模式,唤起农民参与“美丽乡村”创建主动性,释放了农民的主体能量。目前,首批24个重点创建村创建项目112个,计划投入1.6亿元,现已启动项目94个,完成投入6139万元;策划启动乡村旅游项目14个,发展“农家乐”4200余户,接待“乡村游”游客100万人次,创造综合效益2亿多元。
干部进基层,播撒真情,收获的是民心民意;美丽乡村创建,倾注汗水,换来了群众对党委政府满意度的提升。近三年,该市信访积案年均下降30%,新增上访案年均递减20%。在蓬莱最大的搬迁项目,烟台蓬莱国际机场征迁涉及14个村6700户村民,仅1个月完成征迁,实现了零强拆、零上访;财力投向基层农村,提升了群众幸福指数,近几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13.4%,各项惠农补助救助年均增加25%;财力向基础倾斜,提升了城乡承载功能,优化了宜居宜业的发展环境。目前该市空气环境质量、生活垃圾处理率、水质达标率等均达100%,森林覆盖率达42.4%,超过半数的乡镇成为全国环境优美镇,不仅每年引来460多万游客,而且还吸引众多高端大项目纷至沓来,今年以来,先后有40多个过亿元的项目落户蓬莱,投资总额达486亿元。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