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影院冲击 传统露天电影放映处境尴尬
来源:蓝色快报 编辑: 2012-09-18 11:15:00
费三元
看电影放映的市民围坐在一起
林师傅和他珍藏的老式电影放映机
在露天放映场地放映电影吸引了很多市民前来观看
9月14日傍晚6时许,在芝罘区南洪街社区前的小广场上,露天电影《盛世大阅兵》吸引来不少市民,有的市民坐在自己带的小板凳上,摇着扇子很是享受,有的市民则直接席地而坐。记者发现,这些观众大部分都是中老年人,而年轻人却寥寥无几。对于中老年人来说,看露天电影是他们童年时代主要的娱乐方式,也是儿时的美好回忆。但是对于年轻人来说,露天电影中嘈杂的环境、比较单一的题材似乎少了很多吸引力,不少年轻人表示,更愿意坐在软椅上吃着爆米花,感受现代化影院带来的感官刺激。
现场
人不少
露天电影受欢迎,最难见到年轻人
“现在不论在哪儿放电影,基本上都没有年轻人,有的话也是过来看两眼就走了,几乎没有像这些老年人一样看到最后的。”
9月14日傍晚6时许,南洪社区前面的广场上,电影放映员许建波已经开始着手晚上电影放映的准备工作,旁边的音响里一直放着音乐。“现在放电影不像以前那样,村子里都会提前通知,得先弄点儿动静让市民知道晚上这里放电影。”
晚上6点30分,电影准时放映,这次播放的是《盛世大阅兵》。声音吸引了很多来观看的市民,人们有的手里拎着板凳,有的坐在石头上,有的则席地而坐,不到半小时,幕布周围已经挤满了人,甚是热闹。
许师傅告诉记者,这是第二次在这个社区放映电影了,“今天晚上比昨天晚上人多了很多,昨天晚上先是放了一个科教片,不少市民一看是科教片就走开了。今天晚上的大阅兵多数市民都感兴趣,再加上明天是周末,所以人很多。”
记者发现,观看露天电影的年轻人寥寥无几。许师傅说,现在不论在哪儿放电影,基本上都没有年轻人,有的话也是过来看两眼就走了,几乎没有像这些老年人一样看到最后的。
与年轻人不冷不热的旁观心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看电影的中老年人,他们对露天电影兴趣浓厚。“明天几点放啊?明天放什么电影啊?”电影结束后,一位女士似乎还没看过瘾,“我觉得这样的活动真是好啊,以前在农村的时候经常一起看电影,现在社区里已经很少放映露天电影了,希望能多放映几场。”在许师傅收拾东西的时候,像这位女士一样没看过瘾的市民还真不少。
调查
年轻人
没座还被蚊子咬,电影院里才舒服
“网上什么片子找不到啊,可供选择的太多了,看一阵子不喜欢了,点几下鼠标就OK,比看露天电影要方便得多。”
记者发现,绝大多数年轻人对露天电影并不“感冒”。虽然在现场能看到零星年轻人的身影,但他们往往是看了没一会扭头就走,没有丝毫静下心看到影片结束的意思。
“你看我在这儿站一会儿就被蚊子咬了好几个包。”年轻的小高在广场上站着看影片才十多分钟就开始抱怨起来。“虽然《盛世大阅兵》还不错,但是感觉这种露天电影基本上就放一些战争片,我还是更喜欢看好莱坞大片和最新的影片。”小高坦言,露天电影在选取影片方面,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不够。“我体力不支,先撤退了。”不一会儿功夫,他就匆匆离去。
24岁的市民陈莹途经广场时说,相比之下,她更愿意去电影院看电影。“忙了一整天,就希望能买一桶爆米花,选一部喜欢的电影,安静地坐在那里边吃边看。”她觉得现代影院的设施条件都很“赞”,比站着或者蹲坐着看露天电影要舒服得多。
陈莹的朋友小郑认为,露天电影虽说很有氛围,用来怀旧还可以,但要是让她在广场上连看2小时还真是吃不消。“这里又吵又闹,路上随便一辆车按一下喇叭,我就忍不住扭头看一眼,没办法专心看下去。”
“网上什么片子找不到啊,可供选择的太多了,看一阵子不喜欢了,点几下鼠标就OK,比看露天电影要方便得多。”29岁的小耿认为,年轻人不喜欢看露天电影,最主要的原因是能选择的娱乐消遣内容多了。
许建波介绍,这个电影荧幕只有4米长,高也只有2.25米,从硬件上看是没办法和影院的大荧幕相比的,感官上还是有不小的差距。“可供年轻人娱乐的东西是不少,这也证明时代进步了。”但纵使不被年轻人热捧,许师傅还是认为露天电影仍然有着它的独特魅力。
回忆
中老年人
提前一天去占座,幕布后面都是人
“来看露天电影,要的不是片子有多新、有多热,要的也不是舒服惬意的环境,而是这种感觉很好。”
与年轻人不同,现场的中老年人都看得津津有味。“师傅,您知道今天放的是什么片子吗?”记者一连问了多位观众,都没有得到准确的答案,但他们仍看得津津有味,人群中还偶尔会爆发出阵阵叫好声。很多观众坐在小凳子上,边看边扇着扇子,看得很入神。
今年56岁的赵淑珍今天又早早地来了,她告诉记者,她的老家在农村,小时候村子里经常有人去放映电影,她一场都不落下。“那时候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啊,也没有电视,就看看剧团演出,但是剧团又难得看到一次,只有看电影了。”回想起来,赵淑珍说那时候人比现在可多多了,村子里会通知哪天放电影,然后村民提前一天就去占座位了,有的用石头,有的用板凳,老盼着电影放映员去村里。“那时候在村子里的学校放,有的时候在大街上放,幕布后面比幕布前面人都多啊。”赵阿姨回忆道。
“现在那些经典的老电影,像《英雄儿女》看多少遍都看不烦。现在的年轻人都去逛街,去电影院看电影,谁还愿意看这种露天电影啊。”年过六旬的姜先生说,小时候最期盼的就是能放电影,有时候邻村有电影都会跑过去看,大家都是通过这种方式了解电影的,现在在农村还有去放电影的,但是人显然少了很多。他认为这样的露天电影活动很好,只要有时间他肯定要过来看看,反正要出来溜达,真希望能多放几场露天电影。
采访中,有中老年人对年轻人“不懂得享受”表示难以理解。“来看露天电影,要的不是片子有多新、有多热,要的也不是舒服惬意的环境,而是这种感觉很好。”52岁的张先生对记者说,看露天电影,寻找的就是一种感觉,而这种感觉是年轻人难以体会到的。
放映员林书海
33年不改行放电影上瘾
昔日>>
推着平板车赶片场
说起电影放映在这33年间的变化,林书海认为交通工具就很有代表性。“我是1979年开始在农村电影放映队工作。那时候去放电影都是推着平板车。”林书海回忆道,“那时候是两台放映机,加上胶片、发动机、油箱,一共要装7个箱子,得用平板车才能推过去。我师傅那时候还是用马车,但是加上一头牲畜成本更大了,后来直接就改成人力了。”
回想起那时候的辛苦,林书海告诉记者那应该就是赶场子了。“改革开放以后,影片也变得多了起来,像香港影片《三笑》很受欢迎,一个晚上就要演三个村。”那时候放映员还没到村子,村民都已经占好了位子,幕前幕后都挤满了人。林书海说,赶三场电影就意味着要装三次放映机,每次放完三场以后电影里的台词他就已经烂熟于心了。
“推着车子走到农村就得几个小时,晚上有时候放完都11点了,根本回不来,只能住在村子里,并且一住就是一个月,吃的都是百家饭。”林书海告诉记者,那时候住的最多的是村子里的学校,四张桌子一拼就是一张床,然后小推车倒着放过来,两个推手就可以挂蚊帐了,偶尔也会去村民家里住。
见证>>
农村电影由高走低
从1979年参加工作做了一名电影放映员开始,林书海与电影再也没分开。从老式的胶片机到现代的数字放映机,林书海算得上是不折不扣的见证人。
林书海告诉记者,在1980年左右,农村电影放映经历了一个鼎盛时期,那时候农村老百姓的娱乐活动主要是看电影和剧团下乡演出,但是剧团下乡演出费用高、次数少,所以电影格外受村民的欢迎。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农村电影开始变得不景气了。“一开始农村放电影都是村里花钱买,但是后来土地实行家庭承包了,村子就不愿再出这个钱了。再加上那时候录像厅、歌舞厅、卡拉OK等娱乐方式开始出现,人们的娱乐方式也变得丰富了,所以从1982年往后,农村电影的播放次数就越来越少了。”林书海说,自从那时候一些社办电影队和村办电影队都逐渐地解散了,林书海是1987年开始进入大光明电影院工作的,“也就是从1987年开始,农村电影基本上就停放了,进入了一个低潮期。”
林书海一边擦拭着老式胶片机,一边向记者讲述。“2006年,烟台开始大力实施“2131农村电影放映工程”,这样农村电影放映又开始兴起来了,我就又开始下乡放电影了。”林书海说,刚开始的时候电影很受村民欢迎,但是随着现代化影院的兴起,露天电影又开始变得冷清了。
交通工具的变化也见证了电影的变迁,从最初的平板车,到后来的小推车,再到改革开放之后的三轮摩托车,最后是如今的面包车。这些交通工具也陪伴着林书海走过了30多个春秋。
如今>>
电影放映又迎新春
说起昔日去农村放映电影的盛况,林书海一直难掩兴奋。但是以前一起去农村放电影的同伴都已经纷纷改了行,这让林书海颇为感慨。许建波现在就跟着林书海一起放映电影,他告诉记者,随着“2131工程”的推进,农村电影迎来了第二春,但是像林书海师傅这样的老牌放映员却已经很少见了,“林师傅不仅是老牌电影放映员,还是维修放映机的好手,但是现在的放映机的维修都不让我们自己插手,出了问题厂家直接过来修。”许建波感慨道。
“从1987年农村电影基本停放以后,就有不少同伴开始改行。”林书海告诉记者,从2010年开始老式的胶片放映机就彻底淘汰了,全部改成了数字化的放映机,“你看现在的数字化电影机,只要插上硬盘,一点鼠标就可以放了,所以一些电影放映员开始面临着裁员的危险。”据大光明电影院工作人员介绍,现代数字化影院的放映员都是一些年轻人,像林书海这样的老牌放映员已经很少了,“现在人们去电影院看电影,谁还会关心背后是谁在放映,所以电影放映员这个职业已经越来越被大家遗忘了。”
“每当看见观众们看电影津津有味的样子,我就感到特别的满足和幸福。”林书海说,其实电影放映与其他工作并没有区别,这么多年的坚持不仅是因为自己对这份职业有了感情,更多的是因为那份责任,“我不干谁干呢?”这也是采访中林书海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最后林书海告诉记者,只要他身体行,就会继续放映下去。
前景
露天电影要回归需年轻人多给力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2000年,国家开始推行“2131农村电影放映工程”,“21”即21世纪,“31”代表3个“1”,也就是一个农村一个月一场电影。烟台2006年开始大力实施“2131工程”许建波告诉记者,现在芝罘区电影公司一共8个电影放映队,只要天不下雨就一定会到现场放映。“因北方冬天很冷,每年1500场电影都会集中在每年5月至10月期间放映完,截至目前,今年已放映了约1300场电影。”说着许师傅拿出了一个笔记本,上面详细地记录着电影的播放情况,包括哪场电影放了多少场,还剩下多少场还没放,“这些影片是中影提供的,然后我们从这些影片中选择。”
据了解,这个“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也是逐步推进的,2008年每个村放映10场,2009年放映11场,而从2010年开始每年放映12场,该工程的目的是给百姓看电影提供方便,而露天电影逐渐回归,也引起不少市民的关注。“在市里就是以进社区的形式放映,但现在场地很难找,需要有一定的空间,另外光线还不能太强,否则影响放映效果。”许建波说。
记者从影片表上看到,“2131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中既有《浴血雁门关》、《杨家武强》、《英雄儿女》等战争题材影片,也有像《如何充分利用太阳能》这样的科普片,这些片子深受中老年人的喜爱。“更重要的是,我们也在考虑如何吸引年轻人的参与,调动他们的兴趣,比如今天晚上的《盛世大阅兵》,看的人比昨天多了很多,周末偶尔也会放一些动画片,让小孩子们看。”许师傅说,希望有更多的人能体验一下露天电影,因为这样的观影方式与在宽敞的电影院看是完全不同的感觉,不要让露天电影仅仅成为一种回忆。记者 侯晓丽 图/记者 高绪亮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