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烟台9月30日讯 (通讯员 吴艳 记者 王瑜) 特殊人群是社会管理的重点也是难点。芝罘区东山街道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将做好特殊人群服务管理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突破点,按照“服务为先,综合施治”的管理思路,创新三大机制,通过实施精细管理、心理干预、亲情帮扶,实现了由防控为主向“服务教育、规范管理”并重转变,取得明显成效。
健全特殊人群管控机制,实行精细管理。
在对特殊人群的管控上,东山街道不断创新管理机制和方法,对特殊人群实行精细化的管理服务,做到管控到位、服务到位。在芝罘区率先试点推行“颜色管理法”。将辖区特殊人群按危险等级、现实表现等进行分类,分别对应红、黄、蓝、绿等颜色。其中,红色代表高危分子,需重点管控;黄色代表有违法犯罪前科,需加强日常管理;蓝色代表有违法犯罪苗头,需进行教育引导;绿色代表一般对象,需进行登记管理。通过推行颜色管理法,进一步增强了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推行“一人一档一案”管理法。对矫正对象,在其被决定执行社区矫正之日起,都给予建立矫正档案,做到一人一档。同时根据矫正对象的特点制定量体矫正方案,每月对矫正对象进行一次家访和社区矫正情况汇总,都记录在档。
组建联动帮教小组。对吸毒人员进行重点帮扶,由派出所民警、社区工作人员、离退休老干部和吸毒人员家属组成帮教小组,通过个别说教、现场说法等方法进行禁毒宣传,并与吸毒人员及其家属联系,逐一签订禁毒帮教责任书。同时社区采取“一对一”与“多对一”相结合的方式,邀请司法、公安等禁毒专业骨干到吸毒人员家中进行授课,提高吸毒人员抵制毒品的意识。
健全特殊人群沟通机制,进行心理干预。
针对社区矫正对象多数有心理困扰和心理疾患,东山街道从源头入手,创设了芝罘区首家“心理咨询室”,从市区医院和驻烟高校聘请心理咨询专家,对思想偏激、性格偏执的特殊人群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帮助扫除心理上的障碍,重树生活信心。同时,定期组织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咨询志愿者深入社区和矫正对象家里开展心理沟通和辅导。
截止目前,东山街道“心理咨询室”有固定心理咨询师5名,发展心理咨询志愿者10名,组织开展心理咨询活动10多次,为社区矫正对象提供心理咨询160多人次。
健全特殊人群回归机制,进行亲情帮扶。
东山街道将特殊人群的回归作为对特殊人员服务管理的最终目标,不断健全特殊人群回归机制,采取“三心工程”将关爱帮扶落到实处。
全力打造“贴心服务”工程。依托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中心,对流动人口有针对性地提供就业培训、卫生防疫、计生服务、子女入学、法律援助等一系列服务,帮助其解决好各类问题,享受与常驻人口“同等待遇”。
全力打造 “暖心回归”工程。对刑释解教人员、社区服刑人员、吸毒人员等群体,依据其社会关系、家庭情况以及个人表现等,实行A、B、C三类帮教管理,即:对恶习难改的“累犯、惯犯”、有重新违法犯罪倾向的A类人员,实行派出所民警、街道司法所工作人员和居委会干部“三帮一”重点帮教;对现实社会无明显抵触情绪、无其它不良表现的B类人员,实行居委会干部和志愿者“二帮一”帮教;对认罪态度好、能自觉遵纪守法C类人员,实行社区、居民区工作人员“一帮一”帮教。
全力打造“关心引导”工程。对青少年群体,开展了“成长心连心,携手共奋进”活动,在进德社区东山老年公寓,建立社区矫正公益劳动基地,街道司法所定期组织矫正对象在社区义工陪同下到老年公寓开展清洁卫生、照顾老人等活动,增强矫正对象的社会责任感,实现自我改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