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睿平:讴歌在华遇冷 本田中国本土化滞后
来源:新华网 编辑: 2012-12-19 11:13:00
费三元
日前,有媒体报道讴歌在华经销商大面积退网,从2011年底的39家经销商骤减至32家。就此事,笔者与本田中国新闻发言人朱林杰进行了沟通,证实讴歌经销商退网确实存在,但属于个别现象,讴歌目前在华的经销商为35家,其中广州、江浙一带较为密集。
另有媒体报道,讴歌今年1-10月在华销量仅为1800台,对于这样的数据朱林杰表示目前还没有官方数字可以公布。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在宝马、奥迪等豪华品牌逆市大涨的时候,讴歌的销量数据并不出色,惨淡的销售情况或许是“个别”经销商退网的直接原因。
低估中国市场 讴歌在华遇冷
纵观讴歌在华销售的车型,除了MDX之外每个车型都只有一款车,单薄的车型阵容无疑使市场竞争力大减。另外,除了上市不久的混动车型ILX之外,其它车型的排量都是3.5L或3.7L,如此大排量其实是美国人的最爱,而中国市场豪华车小排量化早已是大势所趋。
这不禁让我联想到今年北京车展期间,本田社长伊东孝绅的一番话:“对于本田来说,讴歌最大的市场在北美,但是未来10年、20年后,在中国销量有可能超过北美。”带着“专为中国研发”的概念车参展、喊着“加深本土化”、期盼着“能够成为中国市场上的NO.1”,然后继续把美国市场的车直接推向中国。如此战略!笔者不禁感慨:讴歌何时才能迎来出头天?
伊东孝绅社长认为未来10年甚至20年之后,讴歌在华销量才有可能超越北美,有了这样的主观判断,讴歌在中国当然提不起精神。反观德系三强早已在中国扎根,直接竞争对手雷克萨斯和英菲尼迪也已把中国市场作为“重中之重”,讴歌低估中国市场,必然在华遭冷遇。
本土化脚步滞后 本田中国需改变
在中国媒体圈,对于本田中国过于保守的诟病一直不绝于耳。笔者认为,保守其实源于对市场判断的迟钝。实际上,本田引入中国的产品并不少,而且个个经典,CRV、雅阁、奥德赛都是各自细分市场的领跑者。然而,本田并没有像其他车企一样进行平行换代。
在中国取得巨大成功的大众,这些年对旗下车型进行频繁换代。“2018战略”发布之后,明后两年大众紧凑型车又将迎来集体换代。在不断带给消费者“新鲜”产品的同时,辅以大面积、全方位的市场传播推广,大众真正在中国实现了“吆喝得最响,卖得最好”,精明的大众将本土化战略甚至延伸到了品牌传播策略上。
反观本田中国,无论是产品更新换代、新产品引入还是品牌推广都显得迟钝,乏善可陈。另外,在各大车企纷纷培养本土人才的时候,本田中国始终缺少对中国市场能够准确把脉的领导人。虽然一直强调本土化,但在决策层的用人问题上,本田中国如此畏手畏脚,势必会影响其在中国市场的表现。
本田中国本部长仓石诚司近日公开表示,本田将加速向中国引进全新的动力总成技术,并将通过国产化等加速推进混合动力技术的普及,仓石诚司表示本田的目标是“要在各级别都实现燃油经济性能No.1”。笔者想送一句广告词给仓石诚司部长: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与其总是将“NO.1”挂在嘴边,不如实实在在地做“中国本田”。(新华汽车评论员 辛睿平)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