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5-6016688

投稿信箱:ytnews@dzwww.com

当前位置:首页 > 2010首页 > 旅游

人民日报海外版:名楼“申遗”要保护不要逐利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编辑:   2012-12-07 10:18:00

第五媒体 第一时间 彩信发送 每天两期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QLWB10086轻松定制
每月资
费三元

    享有盛名的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等“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楼”,之前传出计划集体“打包”申遗的消息,引发各方关注。而后在一个论坛上却传出消息:中国文物学会历史文化名楼保护专业委员会负责人称“还没有达成完全统一的意见,还在协调中”。

    时下,国内一些地方申报“世界遗产”的工作仍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如果这股“申遗热”是出于保护和延续人类文化瑰宝的目的,自然是值得称道的。但从中也能感觉到一些不和谐的音符,一些地方“申遗”工作醉翁之意不在酒,往往把目光盯在经济利益上,急功近利,哗众取宠,申报前热火朝天,申报后温度下降;申报前抢“牌子”,申报后要“票子”;一旦申报成功,日思夜想的是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至于什么保护遗产、爱护遗产,都抛到了脑后。这种只“申”不“保”,借“申”生财的做法,自然给遗产申报和保护工作蒙上一层阴影。

    世界遗产保护面临经济开发的困惑和尴尬。尤其是超容量旅游和错位性旅游开发,对国内“世遗”构成了极大威胁。尽管在世界遗产地开发旅游资源是展示“世遗”的一种方式,但对于“世遗”本身来说,旅游也是一件可怕的事情。稍不留神,旅游资源的超常开发就可能给“世界遗产”带来灭顶之灾。近年来,围绕世界遗产资源市场化经营问题,在政府部门、产业界和学术界,引起不小的争论。不少有识之士大声疾呼,人类要站在对人类文明、对历史负责的高度,认清世界遗产的本质,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并由国家成立专门的世界遗产管理机构,制定相应的法律,完善管理机制,才能正确处理好保护和利用的矛盾,使中国的“世遗”项目得以永续利用。

    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研究,中国已经总结出一些基本的经验和教训。一些遗产地和风景区的政府已经意识到遗产的价值和保护利用的重要性,并着手采取一些保护措施,如拆除商业性非遗产建筑物和构筑物,尽量恢复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但从总体来看,国内“世遗”项目仍面临着严重威胁,亟待采取措施加强保护。

    尽管目前中国的遗产地没有一处列入濒危名录,但中国的“世遗”保护现状仍不容乐观。对此,一些专家学者提出建议:一方面,加快世界遗产保护的立法步伐,建立国家遗产保护的管理机构,成立保护遗产专家委员会,结束“世遗”项目保护和利用存在的政出多门、管理混乱、保护不力、利用低下的局面;另一方面,按照《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公约》有关保护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的要求,整治世界遗产地,正确处理遗产、旅游和地方经济之间的关系,同时,国家给予适当的财政支持。申遗与旅游开发并不矛盾,既要从申遗的申报程序上,保证文化保护的纯粹性;又要从旅游产业发展的模式上,打破“门票经济”的怪圈,让文化遗产成为旅游的一个环节而非全部。也就是说,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不仅要从体制机制上加以保障,更要从发展方式上予以根治,要像维护生态环境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作者 吴学安)

郭亮华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