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5-6016688

投稿信箱:ytnews@dzwww.com

当前位置:首页 > 2010首页 > 旅游

“海丝”申遗,蓬莱走向世界的桥梁

来源:大众日报   编辑:   2012-12-03 09:09:00

第五媒体 第一时间 彩信发送 每天两期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QLWB10086轻松定制
每月资
费三元

  2012年11月17日,对于蓬莱来说,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会议上,国家文物局公布了最新修订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蓬莱“海上丝绸之路”遗迹榜上有名。蓬莱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跻身预备名单,标志着蓬莱以水城遗迹为主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已经迈入了实质性阶段。这是蓬莱“申遗”道路上的重大突破,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文化入世的最佳途径。

  蓬莱市文物管理局局长孙传武在第一时间获得了蓬莱跻身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消息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高兴地对记者说:“蓬莱跻身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可以说是实至名归。申遗,为我们实现文化入世提供了最佳途径,也是为文明、开放的蓬莱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搭建了一座桥梁。”

  蓬莱作为古登州(府)治所所在地,以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成为古代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始航地。自汉代以来,从登州港出发经长山列岛、辽东半岛到达朝鲜半岛和日本的航线是中国与日本、朝鲜半岛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被称为“东方海上丝绸之路”。《新唐书》记载,自登州港(今蓬莱水城)出发,“循海岸水行”的“登州海行入高丽渤海道”,称之为“登州水道”。留存至今的登州港(今蓬莱水城),不仅是蓬莱的宝贵财富,更是古代中国对外友好交流的有力见证。具有世界性的贡献和地位的蓬莱水城遗迹,理应在世界文化遗产中占有一席之地。换句话说,如果蓬莱水城遗迹不能成为世界文化遗产,那将不仅是蓬莱的遗憾,也是炎黄子孙的遗憾。为了不留下这种遗憾,深明大义的蓬莱人民,极具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蓬莱市委市政府,在财力并不宽裕、需要办的事情又很多的情况下,毅然决然地吹响了申遗“集结号”,踏上了漫长的保护精神家园的征程。

  同样为蓬莱跻身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而高兴的,还有文化界、旅游界的专家、学者。他们普遍认为,蓬莱申遗,对于蓬莱的旅游、文化入世,实现跨越式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首先,世界文化遗产,在中国早已深入人心。但是,烟台到目前为止在这个领域还是空白,这也让烟台失去了一个“普世”意义的文化品牌资源。其次,蓬莱水城遗迹具有世界文化遗产价值,只是缺乏认定。从这个层面上说,蓬莱申遗,是实现蓬莱与世界接轨,实现文化入世、旅游入世的最佳途径,是通向世界的密钥。

  为提升蓬莱“海上丝绸之路”起航地的学术地位,实现蓬莱文化入世、旅游入世目标,蓬莱市紧紧依托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以产业化发展的思路,不断挖掘古城特色文化,延续文脉,传承历史。他们成立了蓬莱古文化研究等多个文化社团组织,组织文化名人对蓬莱阁、水城遗迹、八仙过海传说及蓬莱的民宅建筑、民俗风情等古文化进行了系统研究和发掘。编辑出版了《登州古港与中韩交流》、《蓬莱古船》、《登州与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与蓬莱古船·登州港》等多部专著,为蓬莱申遗提供了历史文脉支撑,从理论上、学术上进一步推动了“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的进展。同时,通过“郑梦周胸像落户蓬莱”、“与韩国国立海洋遗物展示馆签订海洋文化遗产共同研究协议”、“原日本驻华大使阿南惟茂及其夫人来蓬重寻遣唐使足迹”等一系列对外交流活动,多角度弘扬“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之魂。在他们眼里,历史文化的存亡续绝是不可推脱的责任和使命。

    产业发展的难得机遇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蓬莱申遗,不但可以凝聚城市文化气质、提高蓬莱在全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度,更重要的是此举将带动整个城市的发展,尤其是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蓬莱市委常委、副市长王培歧分析指出,未来几年蓬莱正处于由观光旅游向以观光为基础的休闲度假旅游转型时期。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的过程,将会极大丰富我市旅游资源内涵,提升城市形象。优美的自然风光与世界文化遗产有机结合,能够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来观光度假,其影响力不言而喻。更为重要的是,国外游客对世界文化遗产认同感很高,而他们又是度假旅游重要的消费群体,所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将更有利于推动我市旅游业实现跨越发展。

  据有关专家考证,一般“申遗”成功后,游客增加都在10倍到30倍之间,尤其是境外游客、高端游客将大幅增加。这种效益,已在蓬莱启动申遗几年来的过程中有了突出体现。据统计,自2006年“申遗”启动以来,蓬莱市旅游产业发展迅速,游客增长非常迅猛。今年1—10月份,共接待游客48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5.2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15%和23.2%。不仅如此,前来蓬莱参观的游客客源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来蓬莱参观的游客以周边省市的居多,而现在的游客范围逐渐扩大,很多边远省市及海外游客也蜂拥而至。蓬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正随着申遗在逐渐扩大。

  著名旅游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刘思敏分析认为:申遗归根结底是为了保护文化,而不是为了经济利益。但一旦成功,必然会从客观上促进经济发展,带动旅游业和相关产业的飞跃。特别是蓬莱水城遗迹所蕴涵的历史文化积淀,需要人们在发掘、研究、学习中细细品味,了解得越多便越能感受到其伟大。所以,她比一般的旅游景点更需要一种文化上的认同。带上“世界文化遗产”这顶帽子,就能吸引更多的人主动去了解蓬莱文化,去感受其中的奥妙,蓬莱也才有可能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同时,蓬莱申遗带来的“名牌效应”,也会吸引国内外更多投资商的关注。

  蓬莱申遗,也给蓬莱人带来了理念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大大增强,参与保护文物积极性大大提高,从而带动文物保护工作飞速发展。蓬莱市文物管理局纪工委书记赵健在接收采访时说:蓬莱申遗,对我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开展“海上丝绸之路”申遗,按照世遗的标准保护管理蓬莱的文化遗产,使其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监督之下,遗产的完整性与真实性将获得更为有效的保护,将为社会发展保持和谐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为子孙后代保留更为完整的历史遗存。

  申遗工作启动以来,蓬莱积极挖掘整理历史文化遗留,先后投入10多亿元用于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和修缮。目前,蓬莱已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组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地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不可移动文物及保存较好的优秀历史建筑70处。

  初冬时节,记者在新修复的蓬莱水城看到,高耸的城墙巍峨挺立,多门类的古炮等武备展示琳琅满目,特色鲜明的古建筑群交相呼应,郁郁葱葱的林木园艺分布其间,北方最具代表性的新古船博物馆也开门纳客。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蓬莱人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蓬莱变了!变得更美、更靓、更有文化内涵了!

    过程与结果同样重要

  申遗只是过程,保护才是目的。申遗是为了更好的保护,保护是为了更好的传承和发展。让申遗成为保护人类自然和文化遗产的新起点,已成为蓬莱上下的共识。

  蓬莱市委书记张代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蓬莱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文化意义。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绝不仅仅是为了得到一块金字招牌,尽管这块招牌代表了世界级水准,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与价值。更重要的是,蓬莱要以申报工作为契机,推动各项事业进一步升级,让历史文化名城与时俱进,在新世纪焕发新的光彩,让历史的辉煌转化成现实的辉煌。可以说,蓬莱申遗,既是一个向世界宣传蓬莱的过程,也是进一步对蓬莱的历史文化进行保护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申遗的过程与结果同样重要。

  据悉,自2006年确定以登州港为主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并获得国家文物局的支持后,蓬莱以申遗为平台,先后通过举办登州港与中韩交流、蓬莱古船、登州与海上丝绸之路等国际学术研讨会,深入挖掘蓬莱“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内涵,探讨蓬莱登州港在“海上丝绸之路”对外交往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与其他申遗城市一起,联合举行“海上丝绸之路”论坛、文物精品国内外巡展、制作“海上丝绸之路”宣传片。并根据联合申遗工作安排,开展了“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精品联展,于今年5月开始先后在宁波、福州巡展。蓬莱市市长孙业宝亲自带团,赴联展地向领导、专家介绍蓬莱海丝文化。目前,该联展已吸引30余万人参观,下步将在境外巡展,继续弘扬海丝文化精神。正是借助这一系列宣传造势活动,有效地提升了蓬莱在国内、国际上的城市形象,提高了城市的开放程度,促进了蓬莱的对外交流。

  “海上丝路贯通东西,灿烂文化辉耀古今”——蓬莱市委书记张代令的题词充分显现了“海丝”的文化内涵。在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和管理上,历届蓬莱市委、市政府都高度重视,做了大量的工作。2006年申遗伊始,蓬莱市就出台了《文物保护管理办法》。今年8月1日,修订后的新版《蓬莱文物保护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对全市文物的保护、使用、维修等进行了更详细规定,明确提出把蓬莱水城与蓬莱阁、戚继光牌坊等重要历史文物古迹,划定为特别保护区加以保护。并划定了戚继光故里、万寿、西关三处历史文化街区,挂牌保护。对各种违反文物保护法的行为,也作出了具体的处罚规定,使蓬莱文物保护有了更为具体的“尚方宝剑”。去年年底,为进一步加快推动“申遗”工作进程,蓬莱市正式成立了由市长孙业宝挂帅的“海上丝绸之路”申遗领导小组,抽调专业人员组建申遗工作办公室,并设立专项资金,全力支持文物保护和申遗工作开展。今年,蓬莱将申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列为2012年政府重要工作之一。4月完成了申报文本的编制和提交工作;6月中旬,通过了申遗专家考察组的现场考察评估工作,为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蓬莱市委书记张代令表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首先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先辈留下的遗产,让自己能够站在世界的高度重新审视、认识蓬莱文化的价值;其次是为了更好地改善蓬莱的人居环境,为蓬莱市民营造一片温暖、亲切、文脉绵延不变的热土;第三是通过申报活动造势,提高蓬莱知名度。最后,才是考虑如何利用它开发旅游资源。蓬莱水城遗迹申报和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犹如鸿篇巨制,艰辛而辉煌。珍惜和保护蓬莱古城世界文化遗产恰似续写华章,任重而道远。我们要把申报工作与蓬莱的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文化弘扬、名城保护建设、生态环境优化结合起来,把申遗过程变成社会经济、生态文明、历史文化和谐发展的过程。

  这样明确而不急功近利的立足点,让人刮目相看。这种以人为本,为历史负责的胸怀和境界,更叫人肃然起敬。基于这些,不管未来的申遗路还有多远,也无论申报结果最终如何,蓬莱人都可以自豪地说:我们无愧于智慧的祖先,无愧于辉煌的海上丝绸之路。(韩丹 申开波)

郭亮华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