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后食品价格大幅上涨是当前通胀反弹的主因,劳动力价格趋势性上涨以及能源、农产品、消费品等价格补涨则将带来后续的通胀压力
即便考虑春节扰动因素,1月物价涨幅仍令市场感到意外。
国家统计局2月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涨幅反弹至4.5%,较上月扩大0.4个百分点。此前市场普遍预期,1月CPI涨幅将与上月持平。2月初接受财新传媒(微博)调查的20余位经济学家,对1月CPI涨幅预测值的均值为4.1%,最高预测值仅4.3%。
多位分析人士认为,1月CPI超预期反弹,是春节期间食品价格上涨所致。瑞银证券此前预计1月CPI上涨3.9%。瑞银集团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接受财新《新世纪》采访时认为,食品价格在1月末大幅冲高,超出市场预期,因此预测出现偏差。具体来看,猪肉和鲜菜价格涨幅超出预期,这两项主要季节性波动和节日因素造成的。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1月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0.5%,影响CPI同比上涨约3.29个百分点。其中,肉禽及其制品和鲜菜价格同比涨幅最大,对CPI上涨的贡献也最大。猪肉价格上涨25.0%,影响CPI上涨约0.75个百分点;鲜菜价格上涨23.0%,推动CPI上涨约0.67个百分点。此外,粮食、水产品和油脂价格涨幅均超过6%;只有蛋价同比和环比都下降。
从环比看,1月食品价格比上月上涨4.2%,影响CPI环比上涨约1.34个百分点,而1月CPI环比涨幅只有1.5%。
交通银行金融中心宏观研究员唐建伟对财新《新世纪》记者表示,春节和元旦的节日因素导致食品价格大幅上升,但这种上涨是阶段性的,由于肉价走低、粮价稳定、货币政策尚未大幅放松,上半年CPI将逐步下行。
但也有分析认为,春节扰动未必能完全解释1月物价大幅反弹的原因。
苏格兰皇家银行中国区经济学家崔历发布的报告认为,季节性影响不足以解释CPI大幅反弹,强劲的国内需求和偏紧的国内供给状况表明,控制通胀风险仍然是一个关键的政策目标。
1月,受节日因素影响较小的非食品价格环比一改上个月的下跌趋势,上涨0.2%。其他类非食品价格中,除了衣着价格环比下降1.0%,全部上涨。2011年12月,有四类非食品价格环比下降。
中金公司发布的报告认为,非食品价格环比涨幅略高于1月历史均值,与2月历史均值相等。非食品价格环比涨幅基本符合历史均值,反映了通胀压力仍然在继续缓解。
尽管通胀压力可能在一段时期内逐步缓解,但由于劳动力成本上涨等中长期影响因素将持续,2012年通胀压力可能犹存。
统计局数据显示,与劳动力价格密切相关的旅游价格、家庭服务及加工维修服务价格,1月环比涨幅均超过4%。
对于全年CPI走势,平安证券固定收益事业部研究主管石磊对财新《新世纪》记者表示,本轮食品价格下行幅度可能有限,年内CPI低点将会在6月、7月出现,但下半年CPI可能将会重拾升势。
石磊的理由是,劳动力价格处于上升周期;猪肉价格也将随着饲料、人工成本的上涨,呈现上升趋势;而且经济还将保持一定的增速,因此总需求依然较为强劲。此外,国外大宗商品价格走势也可能会对中国造成输入型通胀。
澳新银行大中华区研究总监刘利刚也认为,近期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较为明显,中国刚刚宣布上调成品油价格,都可能加大输入型通胀的压力。
刘认为,2月CPI将回落至3%左右的水平,但主要是因为基数原因,预计全年平均通胀率将保持在4%左右水平。
CPI超预期反弹,此前市场预期中的存款准备金率下调预计将推迟。
“物价高于预期,可能是央行近期对货币政策谨慎,没有如市场预期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之一。”申银万国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表示。
中金公司认为,虽然1月CPI同比反弹主要由于季节性因素导致,但是反弹幅度超出市场预期,可能延缓政策放松的节奏。由于1月PMI反弹,同时新增外汇占款可能高于预期,加之春节后现金回流银行体系显著改善银行间流动性,央行短期内进一步进行数量型放松的必要性降低,2月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的概率有所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