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人民币理财产品正迎来发行高潮。业内人士认为,银行缺钱,为了吸纳资金而推出收益率越来越高的理财产品。对于投资者来说,这无疑是馅饼。但也有人指出,银行密集推出理财产品的背后潜藏着违规陷阱,这有可能导致银行风险,从而波及到投资者。
银行密推理财产品
记者从我市某银行研究机构了解到,截至6月上旬,全国银行理财产品总额已达7万亿元。今年以来,银行发行理财产品有6000多只,已接近去年全年总量。
6月只是今年人民币理财产品持续“火爆”态势的延续。据财汇数据统计,5月,所有中外资银行发行的人民币理财产品发行数量为1216只,环比增幅达到21%,创下了今年以来的新高。而整个一季度,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数同比增幅达107.71%。
一般而言,理财产品的收益率高于存款利息。银行以理财产品的方式来吸纳资金,意味着加大自己的融资成本,如此舍得“出血”,究竟为哪般?
我市银行界一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告诉记者,今年连续银根紧缩,导致银行资金压力陡增。从存款方面来看,负利率以及央行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之后,银行揽储的压力不断加大。但从贷款方面来看,实际的贷款需求旺盛。银行通过发行理财产品,可以增加放贷量,从而“曲线”满足客户的融资需求。缺钱,是银行大力发行理财产品的最大动力。
同时,工商银行(601398,股吧)重庆较场口分理处的一位客户经理认为,目前股市楼市行情均不乐观,很多投资者把闲散资金转移到银行账户申购理财产品,从而转变投资渠道,这也是银行理财产品热销的原因之一。
高收益吸引投资者
频繁推出的银行理财产品,对投资者而言,具有较大的诱惑。
工商银行的这位投资经理表示,发行的理财产品收益率越来越高,对于投资者而言,是机遇。在投资风险方面,工商银行等大银行近5年来发行的理财产品至今并未出现过亏损。
记者注意到,今年6月15日以后发行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年化)普遍比6月初发行的产品高。记者从招商银行(600036,股吧)解放碑某网点了解到,该行推出的一款澳元理财产品,预计年化收益率高达6.8%,而此前的这一数据通常在5%上下。
违规操作隐藏陷阱
不过,分析人士也指出,凡是投资,都有风险,收益越高,风险越大。特别是一些银行在销售产品过程中,故意强调夸大的收益,淡化风险,给投资者设下陷阱。曾经在某股份制银行购买理财产品的严先生告诉记者,他所购买的理财产品,曾屡次出现亏损。
同时,一业内人士指出,发行规模的扩大,并未带来整体收益率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他观察到,目前人民币理财产品至少八成都是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除了节假日发行的理财产品外,固定收益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并未有太大增长。
近日,银监会召开了理财业务会议,指出目前理财市场出现乱象、恶性竞争,存在同业存款存放本行、购买他行理财产品、绕过信托做信托受益权产品等六项违规行为。
银监会认为,银行的违规操作脱离了监管者的监管范围,且没有有效的风险对冲机制,背后实则蕴藏着风险。中小银行风险更加明显,一旦贷款企业还款能力出现问题,中小银行将是这场"危机"的首个波及对象。对于投资者而言,“皮之不存,毛将附焉”。
专家指点理财技巧
银行密集发行理财产品,对于投资者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业内人士提醒,投资者首先要搞清楚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同时,一些银行的理财产品销售时,需要投资者填写风险承受能力调查问卷。投资者可以通过填写问卷,减少购买理财产品时的盲目性。
从产品类型上看,专家认为,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在保证不损失本金的情况下,有机会获得高于定存的收益,适合稳健型的投资者。
另一方面,专家建议,投资者应当选择正确的投资领域,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市场环境下,应有不同的选择。时下商品价格飞涨,特别是农产品价格以及一些稀有金属的价格。因此,购买一些与商品价格挂钩的理财产品则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另外,个人投资的理财产品期限不宜过长。如产品到期日为2-3年,建议投资者认真考虑流动性问题,也就是投资者是否享有提前赎回权。流动性安排不但给予投资者在产品亏损时及时止损的机会,并且在产品市值直线上升时投资者可兑现收益,落袋为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