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减灾那些事儿】第9讲——关于暴雨的那些事儿!

2020-05-09 15:45:00 来源:  作者:

  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2个“全国防灾减灾日”,5月9日至15日为第12个防灾减灾宣传周,主题是“提升基层应急能力,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这个日子我们应停下脚步,多多反思与学习。灾难几率虽然小,但防灾意识应人人具备。灾难发生时,要如何应对?下面,将带大家进入防灾减灾大课堂,一起去聊聊防灾减灾那些事儿~

  今天开启第九讲:关于暴雨的那些事儿!

什么样的才是暴雨呢?

暴雨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1、暴雨的定义

  暴雨是指短时间内产生较强降雨的天气现象。(根据2012年6月29日批准发布的《降水量等级》气象国家标准,暴雨的标准为:24小时降雨量≥50毫米。)

2、暴雨的形成

  暴雨的形成过程是相当复杂的,一般来说,产生暴雨的主要物理条件是充足的源源不断的水汽、强盛而持久的气流上升运动和大气层结构的不稳定。

  我国暴雨的水汽来源,一是来自偏南方向的南海和孟加拉湾,二是来自西太平洋。此外,江河、湖泊等也是水汽源地之一。

  那么大量的水汽是如何上升到高空变冷而凝结成雨滴的呢?

  太阳照射引起水汽上升成云致雨。在强烈太阳辐射下,水面受热蒸发,变成看不见的水汽,进入低层大气中。低层大气也急剧增热膨胀而变轻,饱含水汽的又热又轻的空气,像“坐电梯”似的,扶摇直上,进入蔚蓝的天空。

  水汽在锋面上升成云致雨。冷空气形成看不见的“斜面楼梯”,使水汽滑升进入上层大气。冷、暖空气团交汇,形成锋面。富含水汽的暖而轻的空气就会在冷而干的空气上方滑升或被抬升,使得水汽上升而形成浓厚的云层。

  水汽在迎风坡被抬升成云致雨。从水汽丰富的地区水平移动的暖湿气流,如果在它的前进方向上遇到山脉、丘陵或高原等地形的阻挡时,会被迫沿着山坡向上“爬”而进入较高处,从而在迎风坡上成云致雨。

3、暴雨等级划分

  不过,在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的多数地方,年降雨量本身就很少,日降雨量达到50毫米的机会更少。如果按常规的标准,西北地区很难达到暴雨量级。实际上,西北地区也会出现较强的短时降雨,导致灾害发生。因此,有的地方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重新划定标准,如以日雨量≥25毫米或≥30毫米等作为暴雨标准。

4、暴雨预警信号

  暴雨预警由低到高4个等级,依次为蓝、黄、橙、红

  暴雨蓝色预警:12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暴雨黄色预警:6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暴雨橙色预警: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暴雨红色预警: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10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10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综合自中国气象局 气象知识 新浪微博等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张其天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